陈峰的声音还在耳麦里回荡,林深站在主控室门口,没有回应。他摘下耳麦,随手塞进战术口袋,脚步未停。走廊的金属地面映不出影子,他的靴底与接缝之间发出短促的摩擦声。
战略地图台亮着,南极坐标点闪烁紫光,频率比三小时前快了近两倍。苏晚正调出最新一组数据流,手指在触控屏上划动,将能量吸收曲线拉成陡峭的斜线。
“不是扩散。”她抬头,声音压得很低,“是吞噬。它在把大气层里的暗蚀因子抽进去,转化成某种高阶能量波。”
林深走到台前,目光落在光柱边缘。那道紫光已经穿透云层,像一根贯穿天穹的钉子。监测数据显示,其影响范围在过去的四十七分钟内扩大了三倍,且仍在加速。
叶知秋从分析终端起身,摘下眼镜,镜片边缘有细微裂纹。她接入星铸族控制器残片的数据接口,屏幕上浮现两组波动图——一组来自南极,一组来自残片内部存储的核心频率。
两条曲线完全重合。
“这不是相似。”她说,“是同源。我们之前以为它是遗物,现在看,它是活的信标。它在响应某种指令,或者……在等待回应。”
林深没说话。他抬起右手,掌心贴在控制台表面。金属微微震颤,像是有东西在深处苏醒。他闭眼,感受那一丝熟悉的共鸣——不是来自量子金属样本,而是更远的地方,极地深处,某种结构正在运转。
“如果它在召唤。”他睁开眼,声音低沉,“那我们就该回应。”
苏晚猛地抬头:“你要去南极?”
“不能等它变强到能主动出击。”林深看向她,“也不能靠远程观测。我们需要知道它是什么,谁留下的,以及它想干什么。”
话音落下,指挥室内短暂沉默。刚经历北线战斗、量子金属觉醒、系统重构,所有人还处在紧绷状态。此刻再派队深入极地,风险不可估量。
“技术保障怎么办?”苏晚追问,“量子系统刚完成一次自主响应,稳定性还没验证。你要是离开,万一出现异常——”
“我不走。”林深打断,“探索队由我带队,但出发前不会离城。所有准备必须在铁砧城完成。”
通讯频道突然响起,信号杂音中传来断续呼吸声。
“算我一个。”
众人循声望去,监控画面切到北线调度站。陈峰靠在操作台边,左臂接了临时支架,右臂缠满绷带,脸色苍白,但站得笔直。一名医护兵试图扶他坐下,被他抬手挡住。
“上次我没亲眼看见真相。”他说,“这次我不缺席。”
林深盯着屏幕,没点头也没反对。他知道陈峰的状态不适合长途行动,也知道他不会接受劝退。
“你现在的任务是恢复。”林深说,“不是冲锋。”
“我已经恢复了。”陈峰扯了扯嘴角,“腿还能动,枪还能拿。你要是不让我去,我就自己开辆装甲车往南开。”
王浩的声音从机械库方向传来。门被推开,他肩扛一个改装探测仪箱走进来,箱体外焊着散热鳍片,侧面贴着“三级防辐射”标签。
“这次不是修车。”他把箱子放在地上,拍了拍,“是挖坟。我要把星铸族的秘密,亲手拆出来。”
他抬头看向林深:“探测仪加装了共振感应模块,能捕捉地下结构的微弱反馈。只要那玩意儿还在运转,就能定位核心。”
林深终于点头:“启动‘极渊计划’预案。”
命令下达,主控室进入一级待命状态。能源舱切换至高负荷模式,飞船推进系统预热,物资清单自动推送至后勤中心。苏晚调出轨道模拟图,标记出三条可行航线,每条都避开已知的暗蚀云团和电磁风暴区。
“最短路径需要十八小时。”她说,“但第七号浮桥附近有黄河堡垒的巡逻舰队,他们可能还在追查结晶走私案。”
“绕行第二航线。”林深说,“保持静默飞行,不要触发任何雷达网。”
叶知秋走到他身边,递过一份加密文件:“这是控制器残片的最后一条未解码信息。它指向南极地表以下三千米处的一个封闭腔体,结构特征与星铸族母舰的主控室一致。”
“里面可能有记录。”林深接过文件,“也可能是个陷阱。”
“都有可能。”叶知秋说,“但我们已经没有选择。量子金属醒了,它开始学习、判断、行动。而它的源头不在这里,在那边。”她指向地图上的紫光点,“如果我们不去找答案,下一个觉醒的,可能是整个星球。”
林深看着那根刺破云层的光柱,良久未语。他转身走向战术分配台,打开人员准入权限。
“探索队编制:五人。队长林深,副队长陈峰,技术支援王浩,科学观察叶知秋,数据监控苏晚。”他顿了顿,“所有人必须在六小时内完成身体检测、装备调试和应急预案确认。”
“我不同意苏晚随行。”叶知秋立刻说,“她是唯一能实时解析量子金属波动的人。你要是走了,她必须留下。”
林深摇头:“她不走。她的位置在主控室。但她要接入探索队的全息链路,全程监控数据流。一旦发现异常,立即切断外部连接。”
苏晚点头:“我可以做到。”
“还有。”林深看向王浩,“探测仪必须能承受极端低温和强磁场干扰。如果遇到屏蔽层,你要想办法穿透。”
“给我八小时。”王浩说,“我能把它改成钻地弹。”
陈峰在通讯中冷笑一声:“那你最好别在路上炸了我们。”
“放心。”王浩咧嘴,“我炸别人从来不炸自己人。”
林深没笑。他调出量子金属的最新状态图,发现分子链正在缓慢重组,形成新的闭环结构。每一次使用都在积累经验,每一次响应都在强化认知。
它不再是工具。
也不是机器。
它在进化。
“通知周正。”他说,“召开紧急会议,三十分钟后开始。”
叶知秋输入最后一组参数,关闭分析终端。她拿起背包,检查里面的备用培养皿和压缩饼干,动作熟练得像过去十年每一天那样。
苏晚坐在监控台前,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将南极数据流导入预测模型。屏幕上,紫光柱的能量吸收速度再次跃升,曲线几乎垂直向上。
“它在加速。”她低声说,“比我们预计的快。”
林深站在战略地图前,手掌再次贴在台面。金属的震颤比刚才更清晰,仿佛有某种东西,正在遥远的冰层之下,轻轻回应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