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又过去了七天。
新私塾刚使用的时候,来旁听的人很多。
下至几岁的幼儿,上至四五十岁的村民,都满怀期待地来凑凑这个热闹。
但过了这么些天,人却越来越少了。
大部分就只是来听了一两天。
到了如今的第七天,更是再没有一个旁听的成年人,前来听课的都是些小孩子。
当然,他们大都是被父母逼着来的。
小孩们当然也反抗过说:“你们都不去,我为什么要去?”
这时他们得到的回答是:“老子(娘)的年纪大了,脑壳没你们好用了,不然你以为我不想学啊?再说了,都去听天书去,一家人不得饿死?”
大人嘛,需要劳动养家。
这是人人都信服的常理!
孩子们便再没有能反驳的话了。
有压迫孩子来听课,自然也有听了课之后,觉得这一些根本没有什么用的。
更有甚者,当自家孩子想来旁听时,会被训斥道:
“有什么好听的?能听得懂吗?”
“有这个闲工夫,不如跟着去地里,一混雪就要化了!”
这些情况,不一样,但正常。
...
私塾内,钟鸣将要讲一篇古文。
这个故事衍生了一个广为流传的成语——高山流水。
它就是《伯牙鼓琴》,选自于《吕氏春秋·本味》。
在正式学习古文之前,钟鸣讲了一个故事:
————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名叫‘伯牙’。
他跟随一位叫‘成连先生’的人学古琴。
日久年深,他掌握了各种演奏技巧,但是老师感到他演奏时,常常是理解不深,单纯地把音符奏出来而已,少了点神韵,不能引起欣赏者的共鸣。
老师对此非常不满足。
因为在他眼中,伯牙是一个罕见的天才。
成连先生十分欣赏他,想把他培养成一位真正的大家。
有一天,成连先生对伯牙说:“我的老师方子春,居住在东海,他能传授培养人情趣的方法。我带你前去,让他给你讲讲,能够大大提高你的艺术水平。”
于是师徒两人备了干粮,驾船出发。
到了东海蓬莱山后,成连先生对伯牙说:“你留在这里练琴,我去寻师父。”
说罢,就摇船渐渐远离。
过了十天,成连先生还没回来。
伯牙在岛上等得心焦,每天调琴之余,举目四眺。
他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
远望山林,郁郁葱葱,深远莫测,不时传来群鸟啁啾飞扑的声响。
这些各有妙趣、音响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觉心旷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许多。
伯牙产生了创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谱成音乐,于是他架起琴,把满腔激情倾注到琴弦上,一气呵成,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没多久,成连先生摇船而返,听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兴地说:“现在你已经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师了,你回去吧!”
伯牙恍然大悟,原来这涛声鸟语就是最好的老师。
此后,伯牙不断积累生活和艺术体会,成了天下第一的弹琴高手。
————
孩子们听后没多想,理解了这个背景故事。
冯三保、张普跃听了,眉头却紧皱起来,开始在脑中思索是否记得这位叫作‘伯牙’的人。
所以啊,还是孩子们好教。
置心一处,不搞自相矛盾那一套。
学习的时候专心致志,学什么就是什么。
钟鸣看着孩子们笑着问:
“同学们,听完这个故事,你们觉得是什么让伯牙的琴艺有了质的飞跃呀?”
孩子们想了想,有人答道:
“先生,是因为他在蓬莱山听到的那些声音,大海的涛声、山林的鸟鸣,让他有了不一样的感受,所以琴艺才进步了!”
钟鸣点头称赞:
“说得很对。那还有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吗?”
很快就有人补充:
“先生,我觉得是因为成连先生的教导方法,他故意让伯牙独自在岛上,去亲身感受大自然,从而激发了伯牙内心的情感,让他能把这些情感融入到琴艺里......他也遇到了一个很好的先生!”
钟鸣微笑着说:
“说得非常好!其实,正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才让伯牙成为了顶尖的琴师。那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一篇与此息息相关的文章,看看从其中,大家又能体会到什么。”
说着,钟鸣转身在黑板上写下:
【伯牙鼓琴】
这篇文章,钟鸣用幻境可造不出来。
他可没什么艺术细胞......
所以这篇文章的内容,就留给孩子们想象了。
他淡淡写下念道: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对于这个‘锺’字啊,钟鸣特别有发言权。
作为这个姓氏的一员,他知道自己的这个‘钟’是由“锺”简化来的。
除此外,还有‘鈡’,‘锺’。
几个字互为异形体。
‘锺’字是繁体‘锺’的部分字义类推简化字,规定字义只能用于姓氏,人名中。繁体字‘锺’字其它字义仍用‘钟’表示。
所以,在前世已普遍都是‘钟’。
这句古文见文知意,没什么好讲的。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为了方便孩子们理解,他单独写出几个字:
【鼓;方;志;太山】
钟鸣指着黑板上的字,问道:
“同学们,谁能说一说‘鼓’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呀?”
教室里安静了一会儿。
张伟举手站起来说:“先生,我觉得‘鼓’应该是弹奏的意思,因为前面说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
钟鸣笑着点头:“说得非常正确,这里‘鼓’就是弹奏。那‘方’呢,有同学知道吗?”
此问无人回答。
孩子们都不清楚这个字在这里的意思。
片刻后,钟鸣解释道:“这个字在这是‘才’、‘刚刚’的意思!”
“那下一个呢?”
陈丫丫眼睛一亮,忙站起来说道:“先生,我觉得‘志’是‘想’的意思,就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着太山。”
钟鸣接着问,“那‘太山’呢?”
孩子们齐声回答:
“就是高山!”
“不错!”
‘太山’,指得其实就是‘泰山’。
但这里哪里有泰山?所以泛指‘高山’自然最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