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二哥深造的信寄出去了,韩风心中更添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同时,孙副主任传递的“试点”风声和苏雅娴的鼓励(“胆子大一点,步子‘合理’一点”),也让他意识到,不能再等了!必须在政策正式落地前,为自己未来的事业,打造一个“合理合规”的起点。
他再次拜访了孙副主任,这次是带着具体的想法去的。
“孙叔,您上次提点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韩风态度恭敬,“帮街坊邻居修修补补,是助人为乐。这段时间,也确实有不少老街坊找我,帮忙修修老家具的榫卯,装裱一下家里祖传的字画,或者补补摔裂的碗碟。我想着,能不能……稍微弄个名目出来?比如,就在我那小厢房门口,挂个‘义务服务点’的牌子?不收钱,或者就收点材料费,纯粹是方便街坊,也练练手艺?这样是不是更……‘合理’一点?”
孙副主任抽着烟,眯着眼听韩风说完,手指在桌上轻轻敲着。他听懂了韩风的弦外之音——这是在为未来申请个体执照打基础,积累口碑和事实依据!而且韩风很聪明,牢牢抓住了“义务”、“助人”、“不收钱或只收材料费”这几个关键点,完全符合当前“学雷锋、做好事”的基调,政治正确,谁也挑不出大毛病。
“嗯……”孙副主任沉吟片刻,缓缓点头,“年轻人,有热心肠,愿意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街坊邻居服务,这是好事啊!值得提倡!挂个牌子,让大家知道有这么个地方,方便群众,我看可以!不过小韩啊,”他话锋一转,语气严肃,“牌子怎么写,可得仔细斟酌!‘义务服务点’就挺好,突出‘义务’和‘服务’!千万别提什么‘经营’、‘买卖’!材料费也要清清楚楚,有票据最好,没有也得记个账,经得起问!记住,助人为乐是本分!”
“我明白!孙叔您放心!绝对按您说的办,就是纯帮忙!”韩风心中一块石头落地,连忙保证。
有了孙副主任的“默许”,韩风立刻行动起来。他请父亲韩建国帮忙,用一块平整的松木板,工工整整地刻了六个大字:“邻里互助 义务修理点”,下面用小字标注:“修补家具、简单装裱、瓷器粘接(仅收材料成本)”。牌子做得朴素大方,挂在东厢房临街的窗户旁边,位置显眼却不张扬。
牌子挂出去的当天,就引来了街坊邻居的好奇围观。
“哟,小韩,你这是要开张啦?”
“义务修理?真不收钱啊?”
韩风笑着解释:“孙主任鼓励的,就是帮街坊们修修家里老物件,图个方便。材料要是需要买的,比如胶水、糨糊、裱画的绫子啥的,就按买的价钱给个成本费,没有的,能凑合用旧的就用旧的,不费事!”
很快,第一位“顾客”就上门了。是对门的李大妈,她家一个老榆木凳子腿松了,坐着晃悠。韩风拿出工具,三下五除二加固好榫卯,结实如初。李大妈要给钱,韩风坚决不收:“就费了点力气,哪能收钱!您拿回去坐吧,结实着呢!”
接着是前街的赵老师,他珍藏的一幅祖父写的字,年久受潮,边缘破损。韩风仔细清理、托裱,虽然比不上修复《秋山萧寺图》的技艺,但也弄得平平整整,焕然一新,只收了点宣纸和糨糊钱。赵老师感激不尽,连声称赞。
“韩风工作室”的雏形,就以这种“义务互助”的朴素形式,低调地在四合院的东厢房落地生根了。虽然没有任何盈利,甚至还要贴点小钱,但韩风毫不在意。他收获的是宝贵的实践经验、日益精湛的手艺、街坊邻居的口碑,以及最重要的——一个“合理合规”、经得起任何检查的起点!为未来“雅风斋”的正式启航,铺平了最初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