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的“”太平号“”虽然在水战中击溃了李鸿章的淮军水师。
一直打的淮军水师不敢出来,可李秀成的水军参加这场大战却遇到了瓶颈,导致他们的水军在战场上失去了作用。
太平军的水师打仗很猛,可太平军的陆军却严重拖了后腿。
李秀成指挥太平军陆军与淮军在高桥,东亭,梅村这一带,在一个月内双方发生了六次大战。
李秀成胜三次,淮军胜三次。
但是淮军有西洋大炮的加持,所以李秀成哪怕几万人多路穿插,可一直突破不了淮军对无锡的包围。
无锡城被李鸿章围得像铁桶一样。
而李秀成的太平号战船虽然有重炮,但是战船只能在大运河,以及无锡周边的水道航行,根本就帮助不了李秀成的陆军。
无锡城内的潮王黄子隆父子俩。也不停的派兵出城配合作战,但是奈何实力不行,屡次被李鸿章打退。
12月初。
打了将近一个多月的太平军,此时气势十分低落,许多人都不愿意再战了。
李秀成的队伍本来都是由各个王组织起来的,表面归于李秀成统领。
实际上如果仗打的太狠,死的人太多,这些人也不干了,个个都想保存实力。
当然这是太平天国封王制的弊端,天王洪秀全解决不了,忠王李秀成更加解决不了。
有的将领不想打了,他想要离开,可离开要找正当理由,没有正当理由冒冒然然离开,那肯定会得罪忠王李秀成。
所以好几名将领聚在一块,去找忠王李秀成:
“”忠王.....我们收到密报,听说潮王黄子隆和纳王郜永宽他们在苏州失守之前,就暗中与清廷勾结“”
“”想要投降清妖,背叛您“”
“”我们在无锡死了这么多弟兄,打了这么多狠仗,实在不值“”
“”如今情况也不好,咱们还是撤吧。“”
其实忠王李秀成怎么可能不知道潮王黄子隆曾经想要投降朝廷呢?
李秀成也曾经想过要除掉黄子隆的想法。
可现在清妖围攻无锡,黄子隆拼死抵抗,李秀成这种想法就打消了。
但是面对手下众人的劝阻,李秀成还是决定咬咬牙,再坚持坚持。
12月初等某一天深夜。
大运河旁边的铁甲战船太平号,船突然发生爆炸,燃起了熊熊大火。
“”快救火“”
“”着火了“”
幸好当时由太平军赶到,和船中的船员一起将火扑灭,才保住了太平号。
开始众人以为是船中锅炉爆炸,结果一检查,竟然是有人通过游泳的方法在船身埋炸药,想要炸船。
不用猜,肯定是清妖想要炸船。
消息传到忠王李秀成这,李秀成大惊失色,他随即赶紧命令道:
“”立刻将船只开往常州,加以保护“”
其实这个时候,无锡保卫战基本上都属于陆战,两帮人马在围绕无锡周边进行残酷的厮杀。
而无锡周围的水域,自从上次发生大战之后,就一直没有发生战斗了。
也许是李鸿章见打不赢李秀成的太平号,他就干脆命令淮军水师躲了起来,不再与李秀成的水师硬碰硬。
这有点像田径赛马。
“”我水师都打不赢你,那我就干脆在路上和你对干“”
“”在路上,我有西洋大炮,你李秀成没有,优势在我。“”
可淮军的粮草物资,一部分是通过陆地运输,一部分是通过水路运输。
当时李秀成手里有铁甲战船太平号,所以时刻封锁无锡周边的水域。
李鸿章没办法,只得派人趁着黑夜,乘坐小船,慢慢靠近太平号,想要一次将这艘船炸掉。
结果,仅仅炸了一次,虽然没有把船炸沉,但是却把李秀成给吓着了。
李秀成立马将太平号调往了常州。
12月四号,双方在无锡城外高桥会战。
这次双方参加作战人数大约有两万多人,战斗从早上一直杀到深夜。
结果战局毫无意外.......太平军大败。
这次会战太平军败得太狠,战死了一万多人,太平军本来都是老乡,朋友,本村人员组成,所以一次死这么多人,军营里哭声一片。
会战之后,没过几天,李秀成的后勤粮道被李鸿章切断,
又过了几天,天王洪秀全又发来圣旨,要求李秀成回去。
这仗是打不下去了,忠王李秀成最终被迫撤军。
打了将近一个半月的无锡保卫战,又一次以太平军失败而告终。
李秀成带兵撤走了,却让无锡城内的潮王黄子隆父子俩特别恼怒。
“”妈的......李秀成走了,我们怎么办?“”潮王黄子隆骂道。
他的儿子黄德懋却说:
“”我听说,李秀成发现我们与李鸿章私通信件的事,他会不会是因为这件事儿。对我们有意见,才走的“”。
......
黄子隆不相信,他相信忠王李秀成不会这么肤浅:
“”不可能“”
“”他看到我们在无锡拼死的抵挡清妖,要怀疑早怀疑了,不用等到这个时候“”
“”那怎么办?,李秀成走了,我们怎么办?要不我们干脆向李鸿章投降吧?“”
儿子黄德懋突然建议自己的父亲,向李鸿章投降。
其实这个时候的黄子隆也想向李鸿章投降,可他知道李鸿章信不过。
“”投降?,我也想呀“”
“”可咱们在无锡和李鸿章干了这么久,最起码也杀了李鸿章好几千人“”
“”若现在投降李鸿章,李鸿章会接受吗?肯定不会“”
“”他如果接受也是欺骗咱们俩,等咱们俩放下武器,他铁定会杀了我咱们俩“”
“”苏州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
儿子黄德懋又劝自己的父亲:
“”那要不咱们逃走吧“”
可黄子隆说着说着望向天边 ,然后又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逃?能逃哪儿去?“”
“”咱们无路可去,唯有与无锡共存亡,给咱们自己留个好名声吧。“”
.......。
这算是潮王黄子隆做的最终决定。
儿子黄德懋听后先是一愣,随后也是坚定的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