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紧张氛围,仿佛有一根被极度拉伸的橡皮筋,随时都可能断裂。
人们心中充满了恐惧,但这种恐惧并非源自眼前可能出现的某种怪物,而是源于他们脚下这片土地——这片他们世世代代居住、自认为无比熟悉的土地,突然间变得陌生而难以预测。
最初,当“火山灰影响”的通知通过基地广播不断循环播放时,大多数本地人对此的反应是不屑一顾,甚至觉得有些荒谬可笑。
在路灯下,老黄和他的几个朋友正围坐在一起,他们对着围拢过来的年轻人连连摆手,嘲笑道:
“火山?有什么好怕的!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六十多年,从我爷爷的爷爷那辈开始,就从来没听说过地底下还埋着个会喷火的祖宗!那种东西,只有在南边,或者是隔着海的那些岛屿上才会有呢!”
他的话引来本地人的一片附和。是啊,这里是他们的家园,每一寸泥土,每一道山峦的轮廓,都刻在记忆深处,哪里有什么锥形的山体,哪里有什么硫磺温泉?根本没有。
既然连火山都不存在,那所谓的“火山爆发”不就是无稽之谈吗?
一种基于共同记忆和地域归属的、莫名的自信,开始在本地居民中蔓延开来。
他们逻辑简单而直接:
没有火山,何来喷发?没有喷发,那飘过来的些许灰烬,大概就是从极遥远的地方吹来的尘埃罢了,或许会弄脏晾晒的衣服,或许会让天空灰蒙蒙几天,但绝谈不上是什么灭顶之灾。
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聚在一起,各自发表意见以后,最终得出一致结论:
“基地管理层太紧张了,外面的事情,他们不懂。我们在这儿活了大半辈子,还能不清楚脚下的地是实心的?”
这个结论像野火一样,在本地人的圈子里迅速传开。一传十,十传百,在口耳相传中,最初的谨慎判断渐渐变成了不容置疑的“真理”。“
老黄头说了,根本没火山!”“李家阿婆也证明,她祖上八代都住这儿,安稳得很!”
于是,当基地正式开放通往深层地下生存空间的通道,并且规定居民使用个人积分兑换避难资格时,出现了一种颇具讽刺意味的景象:
对于当地人,设施完善、安全性更高的地下空间,报名者寥寥;而条件相对简陋的避难所里,却是很多当地人最终选择去的地方。
他们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决定留下。这个决定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复杂的原因和考量。
首先,他们深知积分的重要性。在这个资源日益稀缺的时代,积分已经成为了生存的关键。每一分都代表着一份资源,而这些资源对于他们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他们不愿意轻易地浪费掉宝贵的积分,去应对一个可能并不存在的威胁。
其次,这也是一种集体性的、近乎固执的笃定。他们彼此之间相互信任,互相支持。几十年来的共同生活让他们形成了一种默契和共识,他们相信彼此的判断和经验。
在面对这个看似严峻的局面时,他们选择用这种集体的力量来支撑自己,坚信这只是一场虚惊。
于是,他们相互安慰,互相打气,用过去的生活经验和对彼此的信任,筑起了一道心理防线。这道防线虽然看似脆弱,但在他们心中却是坚不可摧的。他们坚信,只要团结一心,就一定能够度过这个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