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次册封大典,各个部门都已经忙碌了足足半个月之久,有些部门甚至提前一个月就开始筹备了。
时光荏苒,转瞬之间,册封大典的日子终于来临。这一天,大小官员们从全国各地赶来,如潮水般涌入皇宫。他们身着朝服,神情庄重,鱼贯而入议政殿,按照预先安排好的座位依次落座。
这些座位上都刻有官员们的名字,以确保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整个议政殿内人头攒动,但秩序井然,没有丝毫混乱。
此次前来参加册封大典的文武官员数量之多,令人咋舌。粗略估计,足足有好几万人之众,将议政殿挤得满满当当。
皇上端坐在龙椅上,威严庄重,令人不敢直视。而那些重要的官员们,则坐在离皇帝最近的前三排,以示其地位尊崇。
时辰一到,朝会正式开始!
今日对于我大楚来说,无疑是最为重要的日子。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首先要做的便是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发放一本大楚国册。
这本大楚国册可谓是包罗万象,里面详细记载了我大楚的官员架构图、最新的制度细则,以及大楚国法、各军的人数、架构、人员和布防地点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信息。
可以说,这本大楚国册法典,就是一部关于我大楚国的百科全书。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然,此书只有由太学院编撰出版的国册法典,才具有权威性和有效性。
朕今日将此手册赐予尔等,目的便是要让诸位清晰地了解我大楚在各个方面的制度是何等严谨。
接下来,有请太学院的蔡邕、蔡院长为大家详细解读此手册中一些至关重要的部分以及新近更新的内容。
如此一来,诸位日后行事之时,便能将国册和法典中的相关规定铭记于心,断不可有丝毫违背之举。
今日之朝会,并非为了进行封赏,而是为了让诸位熟悉我大楚的新律法以及基本方针。诸位散朝之后,尚需勤加研习,不可懈怠。
蔡院长站在众人面前,手中捧着厚厚的国册法典,他的声音洪亮而庄重:
“诸位,今日我将为大家宣读和讲解国册法典。这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关乎着国家的兴衰和百姓的福祉,希望大家都能认真聆听。”
蔡邕翻开法典,开始逐字逐句地讲解其中的重要部分。他的讲解深入浅出,不仅详细解释了每一条法规的含义,还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让众官员们更容易理解。
众官员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蔡邕所说的每一句话。
他们深知这些法规的重要性,生怕自己稍有疏漏,错过任何一个关键的部分。
一个时辰过去了,蔡邕终于将自己要讲解的部分全部讲解完毕。
他合上册子,微笑着对众人说道:“陛下,老臣的讲解到此结束。”
皇帝微微点头,表示满意。他环顾四周,看到众人都略显疲惫,便说道:“大家听了这么久,想必都有些累了吧。那咱们先休息十五分钟,活动一下筋骨,稍作歇息。”
众人纷纷起身,有的伸伸懒腰,有的在原地踱步,还有的则去了茅厕。一时间,房间里充满了轻松的氛围。
十五分钟转瞬即逝,众人重新回到各自的座位上,等待着吏部尚书陈瑀的讲解。
陈瑀走上前来,向皇帝和众人行礼后,开始讲解吏治方面的国策。
他的讲解同样精彩,让众官员们对吏治的法规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大约一个小时后,陈瑀的讲解终于画上了句号。
“陛下!微臣的讲解完毕!”陈瑀如释重负地说道,他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仿佛整个朝堂都在为他的结束而松了一口气。
然而,短暂的休息时间转瞬即逝,仅仅十五分钟后,户部尚书薛综便登上了讲台,准备开始他关于户籍、经济和商业等户部管理方面的讲解。
众官员们纷纷回到各自的座位上,虽然经过了短暂的休息,但他们的精神依然高度集中,因为他们知道接下来的内容同样重要。
薛综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讲解。他详细地阐述了户籍制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管理和维护户籍信息的准确性。
接着,他谈到了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包括税收政策、贸易法规和市场调控等方面。
最后,他还提及了商业活动的规范和促进措施,以及如何保障商人的权益和促进商业繁荣。
众官员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薛综的讲解,不时做着笔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贯彻这些政策。随着时间的推移,薛综的讲解也逐渐接近尾声。
接下来,按照既定的顺序,轮到礼部尚书诸葛瑾来为大家讲解礼治的相关内容了。
只见诸葛瑾风度翩翩地走上前来,他身着华丽的官服,气质高雅,令人瞩目。
诸葛瑾站定后,先是向众人微笑颔首示意,然后开始了他的讲解。
他的声音温和而清晰,仿佛能够穿透人心,让人不禁专注聆听。
他从礼治的起源说起,详细阐述了礼治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接着,他又介绍了各种礼仪规范和制度,包括朝堂礼仪、祭祀礼仪、社交礼仪等等,并逐一解释了这些礼仪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
在讲解过程中,诸葛瑾不仅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典故和经典文献,还结合了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使得他的讲解既生动有趣又深入浅出,让人易于理解和接受。
当诸葛瑾讲解完礼治后,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众人对他的精彩讲解表示赞赏和钦佩。
紧接着,刑部尚书文稷走上前来,开始讲解刑法等方面的政策制度。
文稷一脸严肃,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透露出一种威严和公正。
文稷首先介绍了刑法的基本原则和分类,然后详细讲解了各种罪行的定义、量刑标准以及相应的处罚措施。
他强调了法律的严肃性和公正性,指出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
在讲解过程中,文稷还列举了一些实际案例,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法律的适用和执行情况,让人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刑法的重要性和实际操作。
最后,工部的官员在郑浑的带领下上台,为大家讲解关于工事今后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做好工程质量。
工部官员们详细介绍了目前正在进行的各项工程建设项目,并对未来的发展规划进行了展望。
他们强调了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指出只有保证工程质量,才能确保工程的安全和持久。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工部官员们还展示了一些工程图纸和模型,并对其中的关键技术和难点进行了详细解释。
他们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工程建设,共同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工部的官员们详细地讲解完各项工事之后,终于轮到兵部上场了。
只见兵部的官员们精神抖擞地走上前来,开始讲解兵事相关的内容。
他们首先介绍了武器管理方面的情况,包括武器的种类、数量、质量以及日常维护等;接着谈到了后勤运输的重要性,如何确保军队在行军打仗时有充足的粮草、弹药等物资供应;然后又阐述了军事架构的设置,各级军官的职责和权力范围;再就是军队升迁的标准和程序,以及如何激励士兵们奋勇杀敌、建功立业;最后,他们还着重强调了军法的严肃性,对于违反军纪的行为将如何惩处,同时也说明了如何评定功劳和授予爵位。
这场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从早上一直开到傍晚。期间,与会者们都全神贯注地聆听着兵部官员们的讲解,不时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
中午时分,大家也没有休息,而是直接在会议室里吃起了午饭。
这些饭菜都是由御膳房刚做好后,包装好!由小太监们运送到议政殿的。
再由丫鬟们精心准备,并端进会场,分发给所有官员,虽然简单,但也能让大家填饱肚子,继续投入到会议中去。
如此这般!只见每个与国册相关的部门官员们,都如临大敌一般,纷纷派出各自的代表上台去讲解。
首先上台的是禁卫军的代表,他身着威武的铠甲,步伐稳健地走上台来,详细地介绍了禁卫军的职责和任务,以及他们如何保卫皇宫和京城的安全。
接着,城门校尉的代表也紧跟着上台,他神情严肃地讲述了城门的守卫制度,以及如何确保京城的出入口安全无虞。
然后,玉玺官也登上了讲台,他小心翼翼地捧着玉玺,向众人展示了这象征着皇权的宝物,并讲解了玉玺的使用规定和重要性。
大内总管刘永也不甘示弱,他面带微笑地走上台,向大家介绍了宫廷内部的管理情况,包括宫廷礼仪、侍从安排等方面的内容。
最后,宗正派的周异也走上台来,他言辞恳切地阐述了宗正派在维护国家正统和道德规范方面的作用和责任。
总之,所有部门的代表都依次上台,将自己部门的政策和规定讲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一天的时间就在这紧张而有序的讲解中悄然流逝,这次会议也终于成功落下帷幕。
朕站起身来,郑重地宣布:“今日会议到此结束!明日辰时,所有人都到龙凤广场集合,进行正式的册封仪式。”
众人齐声高呼:“我等谨遵陛下旨意!”
然而,朕并未就此结束讲话,而是接着说道:“大家莫要着急,朕还有几句话要说。
明日若有迟到者,或是未到场者,无论是将士,还是大小官员,一律视为自动放弃此次册封机会。
不仅如此,朕还要对这些人进行处罚。迟到者,降一级官职;未到者,有官职的降三级,没有官职者,直接降为小吏。而若有功劳者,也将剥夺其功劳,降为平民。”
陛下的话语如同一道惊雷,在众人耳边炸响,让所有人都不敢有丝毫怠慢之心。
明日无需过早起床,辰时初刻(早上 7 点 15 分左右),所有官员以及有功劳者,务必提前抵达现场,静候册封大典的开始。
只有在这些人都到齐之后,才能允许那些购买了门票的百姓们进入场地观看。
接下来,时间会慢慢推移,一直到巳时初刻(上午9点15分左右),册封大典才会正式拉开帷幕。
首先,将会对那些英勇无畏的将士们进行封赏,以表彰他们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和赫赫战功。
紧接着,轮到军中大小将领们接受册封。
这是对他们在功劳和军事才能方面的杰出贡献的认可。
然后是大小官员的封赏和更换,以及受封爵位。
最后,才是王爷、国公以及太子等地位尊崇之人的册封仪式,把大官的册封就到后面进行封赏,这无疑是整个大典最高潮的部分。
众人在议政殿结束会议后,便纷纷起身离开,有的人直接返回自己的府邸,有的人则前往附近的客栈歇息,准备迎接接下来的活动。
经过一夜的欢乐时光,大家都精神饱满地准时来到了龙凤广场。
这个广场宽阔而壮观,周围环绕着精美的建筑和绿树成荫的小径,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
官员们按照规定的时间全部到齐,广场上的亲兵守卫们接到陛下的旨意后,开始有序地放行购买了门票的百姓进入会场。
门票的价格并不高昂,大约百分之八十的百姓都能够轻松承担得起,这使得许多人都有机会亲身参与这场盛大的活动。
由于人数众多,除了册封台附近相对空旷一些外,整个会场基本上都显得十分拥挤。
然而,令人欣慰的是,百姓们都表现得非常安分守己,彼此之间相互礼让,没有发生任何踩踏事件或其他不必要的意外事故。
册封大典尚未正式开始,但现场的气氛已经异常热烈,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原本宽敞的广场此时却显得有些局促,人潮涌动,摩肩接踵。人们的欢呼声、议论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嘈杂的海洋。
为了避免发生意外,负责组织典礼的官员们当机立断,决定将原本安排在广场上的官员和受封的将士们转移到离广场较近的广和宫内集合。
这一决定迅速得到执行,众人在引导下有条不紊地向广和宫内走去。
虽然广和宫内的空间相对较小,但经过合理的安排和调度,官员在宫殿内,将士们在宫门外,反正也没下雨,大家还是能够有序地聚集在一起,等待着册封大典的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