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使者捧着鎏金国书,立于丹陛之下,
神色却不复来时的恭敬,满脸的质疑。
李治以正阳公主数年前已出家修道为由,
婉拒和亲之请,
使者此时双目圆睁,语气急促:
“天皇陛下!
既然正阳公主早入道门,
为何前几日我等提及和亲时,贵朝不即刻表明?
反倒拖延数日才给答复,这其中难道藏有什么隐情?”
李治闻言仅淡淡瞥了使者一眼,目光沉静,未发一言。
殿内气氛一时紧张,
此时,武媚娘缓步走出,珠钗摇曳间,尽显天后威严气度。
她缓缓开口,声音清冽:
“使者此言差矣,
公主出家为道,
是为皇室祈福,属皇家私事,何须对外大肆宣扬?
宫中知晓此事者,亦不过寥寥数人,
前几日你等突然提及求娶,
本宫与天皇需召内侍核查旧事,
确认公主清修近况,
更要斟酌如何答复才不扰她修行、不违道家清规,
这几日耽搁,既是为全公主清誉,
亦是为敬你吐蕃求亲的诚意,何来‘隐情’之说?”
吐蕃使者脸色微变,额角渗出细汗,却仍强辩道:
“可这般拖延,难免让人心生疑虑,
疑心贵朝是故意找借口推脱和亲之议,
不愿与我吐蕃结秦晋之好!”
“借口?”
武媚娘眉梢微挑,凤眸闪过冷光,
“我大唐疆域万里、兵甲百万,若想推脱,何须费此周折?
只需一句‘公主不愿’,
便可回绝,何需编造说辞?
只是公主既已入道,便断无再嫁之理,
这是对天道的敬重,也是对公主的尊重,
使者若连这点都无法理解,莫不是觉得,
我大唐需将皇室大小私事,一一向吐蕃报备,方可行事?”
这番话掷地有声,吐蕃使者顿时语塞。
他心中虽满是不满,却也深知如今大唐国力强盛,
若此时再纠缠不休,恐惹恼大唐,引发两国战事。
虽说吐蕃也不是惧怕大唐,但因为和亲不成就大动干戈,
似乎有失道义,更难服众。
一来,天下人会耻笑吐蕃因一女子之故兴兵,骂其蛮横无礼,
二来,吐蕃近年虽兵力渐强,却也需休养生息,
若与大唐开战,粮草消耗、将士伤亡皆难以估量,
即便侥幸获胜,也会是两败俱伤之局,反倒让周边小国坐收渔翁之利。
再者,此次求亲本是为结两国之好,
若闹至兵戎相见,反倒违背初衷,传出去只会让吐蕃沦为众矢之的。
如此权衡下来,使者心中纵有万般不甘,
也只能压下怒火,选择退步,
毕竟,一时的颜面之争,远不及吐蕃的长远安危重要。
权衡利弊之后,使者只得压下心中怨气,躬身行礼道:
“既然公主已入道门,那和亲之事,便就此作罢,
还望大唐与吐蕃能继续保持盟约,共保边境安宁。”
随后,他与大唐官员签订了临时和平协议,捧着国书,带着随从悻悻然返回吐蕃。
消息传回太平观时,
正阳公主正临窗抄写《道德经》,
墨汁在宣纸上晕开,字迹娟秀清丽。
听闻吐蕃使者已离去,她缓缓放下笔,
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的月色。
银辉洒满庭院,竹影婆娑,
她心中却五味杂陈,思绪翻涌:
此次多亏母后巧妙周旋,才得以躲过和亲,
可假若有一天,又有其他国家的使者来求亲,
母后又要想出什么办法来替她躲避呢?
而此次正阳以修道躲避吐蕃和亲之事,
也让武媚娘心中生出诸多感慨。
她在御书房内踱步,
望着墙上悬挂的大唐疆域图,
神色凝重:
边境的安宁,从来不是靠女子远嫁牺牲幸福换来的,
而是靠军队的铁骨铮铮与刀枪锐利,
靠将士们戍守边疆的热血与决心,
靠国库充盈支撑的粮草与军备。
若军威足以震慑四方,
何需让女子背井离乡以一生幸福换取短暂和平?
唯有军力强盛,
才能让诸国不敢轻举妄动,
让河西之地永无烽烟,
让大唐的江山真正固若金汤,
让天下百姓永享太平!
太平,太平,
武媚娘觉得此意甚好!
她眼神期许,低声呢喃,
“除了国家太平,我更希望我的女儿,能一世太平。”
四月十八,
李治正式册封正阳为太平公主。
正阳身着朱红织金公主礼服,
累丝嵌宝金凤钗斜插发间,翠羽明珠随步履轻晃,映得她眉目愈发清丽。
她款步上前,于殿中盈盈屈膝,行叩拜大礼,
声音清脆如玉石相击,满含恭敬:
“儿臣谢父皇隆恩!
愿父皇母后圣体安康,福寿绵长,
愿大唐江山永固,四海升平,天下太平!”
礼毕起身时,她抬眼望向御座之侧的武媚娘。
见母后凤眸含笑,眼底满是欣慰与期许,
正阳唇角忍不住微微上扬,心中清明,
这太平二字,
既是父皇母后对家国社稷的殷殷祈愿,
更是对她往后人生最深切的守护,
是愿她远离和亲纷扰,安稳顺遂的拳拳母爱。
武媚娘望着女儿手持金册,立于殿中亭亭玉立的模样,
心中满是安定。
往后岁月,她定要倾尽心力,
让“太平”二字真正落在女儿的人生里,
让她平安顺遂,安稳度过此生。
——————分界线
随着册封大典的礼乐落下,
正阳正式褪去旧称,
以太平公主之名,
载入大唐史册,
这正是宝子们期待已久的,历史上那个耳熟能详的称号!
女皇对太平公主的疼爱,也是非常拿得出手的,
在女皇执掌权柄的岁月里,
她将女儿护得严严实实,
不让太平公主受半分委屈,
尝半点苦头,
从和亲风波的巧妙化解,
到日常起居的悉心照料,
无一不彰显着深沉的母爱。
即便后来李显登基,
对太平这个妹妹依旧疼爱有加,
凡太平所求,多会应允。
当初愿女儿一世太平的承诺,
女皇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