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之间,请求选妃之声此起彼伏,仿佛这已是毋庸置疑、亟待执行的国策。
高要坐在王座上,看着下方群情“激昂”的臣子们,心中却是五味杂陈,倍感为难。他灵魂深处终究是个现代人,接受的是一夫一妻和情感专一的观念。许多穿越者或许最初会幻想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的艳福,但真正身处其位才会发现,这并非简单的享乐,而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政治和人性难题。
即便他体力远超常人,但要面对成百上千、被各种规矩束缚得如同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女子,何谈乐趣?只怕连名字和脸都对不上号。喜新厌旧或许是人性,但要在几百个女人中保持新鲜感和记忆力,同时处理因此带来的嫉妒、争斗和无数琐事,无异于一场灾难。女人越多,管理成本越高,带来的麻烦也越多,这是不争的事实。
更重要的是,这些能被选入宫的女子,无一不是经过严格筛选的“标准品”。身家清白、祖上三代无污点是基础,身体检查、确认完璧之身是必然,更要精通各种宫廷礼仪,言行举止都有严格规范。
这看似是为了保证君主身边人的纯洁与高贵,实则将活生生的个体,塑造成了毫无个性的傀儡。她们说话的方式、吃饭的仪态、甚至侍寝时的反应,都可能被教导成统一的模式,生怕行差踏错,被冠上“不检点”、“放荡”的恶名。
高要并非没有想过改变这些陈规陋习,让后宫氛围更轻松自然一些。但他有心无力。
一方面,他作为一国之主,若整天教导妃嫔如何在自己面前“放得开”,传出去成何体统?他即便有能力,也没那份无聊的闲心和持续的动力去挑战根深蒂固的传统。另一方面,他眼下有太多迫在眉睫的事务需要处理——整顿吏治、发展民生、应对潜在的威胁,乃至思考如何更深远地改变这个时代。或许等到天下彻底平定,四海升平之后,他会有闲情逸致来做些改变,但绝非现在。
因此,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拒绝。然而,萧何、张良等人已经将这件事摆到了台面上,并且用“国本”、“天经地义”这样的大义名分将他架住了,让他几乎找不到合适的理由来推脱和逃避。他若强行拒绝,不仅会寒了这些核心臣子的心,也可能被解读为对子嗣、对国祚不负责任。
高要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目光深邃地看向殿下的萧何、张良等人。他明白,他们如此理所当然、甚至有些急切地提出选妃,绝非仅仅是为了所谓的“王室开枝散叶”。这背后,牵扯着一张庞大而复杂的权力与利益网络。
萧何等人对谁当王妃本身讳莫如深,是因为他们清楚,具体的人选,最终决定权牢牢掌握在高要自己手中。尤其是在这打天下的阶段,高要的意志高于一切,他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选择伴侣,臣子们不会、也不敢过多干涉。
但“选妃”这件事本身,其意义远超高要的个人喜好。它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举措,一个维系和巩固权力的工具。
原因并不复杂。如今高要掌控的疆域和人口,早已非昔日蜗居南海郡时可比。治下百姓已超过两千三百万,几乎与昔日强秦的总人口相当。如此庞大的帝国,带来了空前的人才需求缺口。许多偏远郡县,不得不依靠当地豪强士族来进行基层治理,维持稳定。大量投降或投诚的原六国贵族、秦朝旧吏以及新兴的军功阶层,都需要妥善安置和笼络。
都城从南海迁至咸阳,政治中心转移,带来的不仅是荣耀,更有隐忧。那些留在原地的功臣旧部,镇守边疆的将领,新归附的势力,乃至被压服的异族,他们会怎么想?会不会因为“天高皇帝远”而产生不安,甚至异心?人心隔肚皮,最怕的就是胡思乱想,一旦疑虑滋生,就容易酿成祸乱。
而“选妃”,便是一条极其便利且有效的安抚与捆绑策略。将地方豪强、有功之臣、重要将领家族中的适龄女子选入宫中,无论她们最终能否得到君王的宠幸,都象征着她的家族与君王、与中央政权建立了更紧密的联系。
这就像一剂强效的安慰剂,让这些地方实力派自觉地将利益与高要的政权捆绑在一起,做起事来会更加用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其离心倾向。这其实就是之前高要纳娶最初几位夫人时策略的扩大化和制度化。
不仅是对外部势力,在内部的朝堂之上,选妃同样具有平衡与安抚的作用。庞大的官僚体系内部,自然而然地会形成不同的派系、山头——元从派、降臣派、军功派、文吏派……彼此之间存在着权力、资源、影响力的竞争。如何让这些臣子更加忠心,让他们觉得自己的地位和家族的未来有保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与君主建立起姻亲关系。
这层关系如同一种无形的契约和信任纽带。对臣子而言,家族中有女子入宫,意味着获得了“皇亲国戚”的身份,政治地位更加稳固,身家性命更有保障,也拥有了更多晋升和获取利益的机会。
对君主而言,则可以通过妃嫔及其背后的家族,更好地观察、了解甚至引导朝臣的动向和态度,哪些人值得信赖,哪些势力需要提防或拉拢,都能从中窥见一二。这本质上是一种双向的政治投资和利益交换。君主通过选妃笼络关键臣子和势力集团,臣子则通过送女入宫来寻求更高的安全感和政治资本。
想通了这些关节,高要心中那点因现代观念带来的抵触情绪,虽然并未完全消散,但却被更深沉的无奈和理智所取代。他环视殿中这些追随他打下江山的臣子,他们目光中的期盼,不仅仅是出于礼法,更包含着对自身地位巩固、对政权长远稳定的深切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