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近傍晚,高阳城最大的菜市已过了最喧闹的时辰,不少摊贩开始收拾家伙准备收摊,但街上依旧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充满了小城傍晚特有的悠闲与烟火气。
一个正提着菜篮往家走的居民看到元亮搀扶着一位老妇人走来,熟络地打招呼:“元师爷,都这个时辰了才来赶这午市的尾巴?可没什么好菜喽!”
元亮笑着回应,语气温和:“陪我娘随便走走,熟悉熟悉街面,买不买东西不打紧。”
旁边一个鱼贩正在收拾摊子,看到元亮,热情地拎起一条还在扑腾的肥鱼:“元师爷!您来得正好,今天这鱼就剩这条最精神的了,您拿回去给老太太炖汤喝,鲜着呢!”
元亮连忙摆手推辞:“不了不了,王大哥,您太客气了!前些天您送我的那条还在家里水缸里养着,都没来得及吃呢,再拿可就浪费了!”
这时,一个面色焦急的村民小跑过来,一把拉住元亮的袖子:“元师爷!可算碰到您了!您给评评理,前些天俺家那头老黄牛被我二叔家借去犁地,结果回来腿就瘸了!我找他家赔钱,他们倒好,一口咬定是牛自己崴的,耍赖皮不认账!我媳妇气不过,非要我告到公堂上去,可……可那毕竟是我二叔,邻里邻居的又是亲戚,这真要闹上公堂,以后还怎么走动啊?愁死我了!”
元亮耐心听完,拍了拍他的肩膀安慰道:“李大哥,别急。这种亲戚间的纠纷,确实没必要动不动就上公堂,伤了和气。这样,我明天抽空去你二叔家坐坐,跟他说道说道,看看能不能把事情说开,把赔偿谈下来。总要讲个道理不是?”
“哎!那太好了!谢谢元师爷!有您出面,我就放心了!” 那村民千恩万谢地走了。
一路上,“元师爷……”、“元师爷……”的招呼声此起彼伏。卖菜的、开铺的、路过的,许多人都认识这位没什么架子、乐于助人的县令师爷。元亮也一一笑着回应,或点头致意,或简短交谈两句。
元亮的母亲一直沉默地由儿子搀扶着,布满皱纹的脸上看不出什么表情,那双失明的眼睛仿佛在黑暗中努力地“看”着,耳朵仔细地捕捉着每一个声音——儿子的应对,百姓的语气,街市的喧嚣。她什么都没说,但紧握着儿子手臂的手,似乎微微放松了一些。
穿过热闹的街市,拐进一条清净的临街后巷,在一处青砖灰瓦、看起来整洁雅致的宅子前,张经纬正负手而立,显然已等候多时。
元亮轻声对母亲说:“娘,前面就到了,这就是张大人给我们安排的宅子。”
张经纬迎上前几步,笑着问道:“老夫人,在城里转了这一圈,感觉怎样?我高阳这市井风情,百姓面貌,可比那晋州城如何?”
元亮娘停下脚步,面向张经纬声音传来的方向,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极淡的、却是发自内心的笑意,她缓缓说道:“张大人……老婆子虽然看不见,但光是听这街上的声音,就知道是个繁华热闹、有人气的地方。” 她顿了顿,语气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欣慰和一丝不敢相信的确认,“而且……街上的人,对我家亮儿……都很客气。他们叫他……‘元师爷’。”
张经纬听出了老人家话里的潜台词,郑重地说道:“老夫人,堂镜有大才,心思缜密,处事公允,又熟悉律法民情,是我这高阳县衙不可或缺的臂助!经纬在此,替高阳的百姓,恳求老夫人,能允许他将才学用在此处,将他留下!”
元亮娘闻言,连忙摆手,语气里带着先前不曾有过的感激和一丝赧然:“张大人您这是说的哪里话!折煞老婆子了!是……是老婆子我之前不识抬举,胡思乱想,错怪了大人您的一片苦心!亮儿能得大人如此赏识和重用,是他的福分,也是我们元家祖上积德!我们……我们留下,一定留下!多谢大人收容!”
这时,一直好奇打量新家的阿什已经跑到虚掩的院门前,透过门缝往里看了一眼,忍不住发出一声惊叹:“哇!哥!娘!好大的宅子呀!还有院子!”
元亮脸上也露出了如释重负的笑容,对母亲说:“娘,您听见了吧?以后阿什就不用再跟您挤一间小屋子了。这是两进的院子,房间多着呢,足够住了!”
元亮娘摸索着向前,触碰到冰凉的院门,感慨道:“两进院……我们一家就三口人,怎么住得了那么多房间,太破费了……”
元亮扶着母亲,规划着未来:“房间多还不好?以后还得给您买两个手脚麻利的小丫鬟,伺候您起居呢!”
一听要买丫鬟,元亮娘立刻摇头:“丫鬟?我觉得丫鬟倒是不急!你现在最要紧的,是快些给我娶个媳妇回来!这宅子有了,差事也稳当了,你还想拖到什么时候?”
元亮被母亲当众催婚,有些不好意思,低声道:“娘!这……这刚在张大人手下稳定下来,诸事繁忙,哪有那么快……再说了,这宅子也是张大人临时借给我们住的,等张大人秩满(达到任期)升迁,我是要跟着他到别处上任的,到时候又得搬家……”
元亮娘却不以为然:“那也不耽搁你先娶个媳妇啊!成了家,男人才能更安心立业!带着媳妇上任又不是不行!”
“哈哈哈!” 一旁的张经纬听得忍俊不禁,打趣道,“堂镜,老夫人说得在理啊!你看我,年未满二十便已成家,如今不也照样处理公务?你这都二十来岁的人了,确实该抓紧了!”
元亮娘一听,更是感激,连连向张经纬的方向欠身:“张大人您真是年轻有为,又如此体恤下属!老婆子多谢您了!您一定要多多提携我家亮儿,尤其是……尤其是遇到那品行端正、贤惠能干的适婚女子,一定……”
“好了好了……娘!” 元亮见母亲越说越远,连忙打断,脸上臊得通红,岔开话题道,“时候不早了,您也该累了,该让张大人回家用晚饭了,夫人还在家等着呢。”
元亮娘这才恍然,带着歉意说道:“哎呀!你看我,光顾着说话了!张大人,您看……要不就留在寒舍,让老婆子……让亮儿做几个小菜,粗茶淡饭,聊表心意?”
张经纬笑着婉拒:“老夫人盛情,经纬心领了。只是家中夫人确实已在等候,我就不多叨扰了。你们刚搬新家,想必也有很多要收拾整理的地方,咱们来日方长。”
元亮娘见挽留不住,便由元亮搀扶着,向着张经纬深深一福,语气无比诚恳:“那……老婆子就再次拜谢张大人恩德!您对我们元家的大恩,我们没齿难忘!”
小阿什也学着母亲的样子,有模有样地抱拳鞠躬,童声稚气却真诚:“谢谢大哥哥!”
张经纬摸了摸阿什的头,温和地说道:“不客气。阿什啊,既然安顿下来了,也该考虑上学读书了哦。”
元亮立刻接口道:“我已经打听好了,明天就送他去城东的蒙学堂!”
夕阳的余晖洒在这座小小的院落门前,将每个人的身影都拉得长长的,充满了温暖与希望的气息。元亮看着母亲脸上久违的、真正舒展开的笑容,看着弟弟对新家充满好奇与兴奋的眼神,心中百感交集,对张经纬的感激之情更是深埋心底。新的生活,似乎真的在这座名为高阳的小城里,悄然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