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的盛夏在紧张与期待中走向尾声,空气里弥漫着湿热的潮气,天际时常堆积起厚重的乌云,预示着雷雨将至。格物院内外,气氛却比这天气更加灼热。
火炮司的工坊里,叮当的锻打声与刺耳的刮削声几乎未曾停歇,那门试验型青铜炮被多次改进,炮身加装了用于瞄准的简易照门和准星,炮膛也被打磨得更加光滑。
而最大的成果,是那辆凝聚了众多工匠心血的四轮炮车样品,终于组装完成。
炮车主体由粗壮的熟铁框架构成,显得异常坚固。
四个包裹着厚实黑色橡胶胎的铁轮稳稳支撑着车体,前轮略小,连接着一个可以左右转动的转向架,虽然转向依旧笨重,但至少实现了基本的机动性。
炮身通过两个巨大的铜制耳轴,架设在炮车中部的U形托架上,托架后方连接着一套复杂的机构——这是叶明设计的,利用两组重型扭力弹簧和带有限位卡齿的弧形轨道组成的简易反后坐装置。
“大人,按照您的设计,火炮发射后,炮身会沿这轨道向后滑动,压缩这两组弹簧,吸收后坐力。”
“然后由卡齿锁定,防止回弹伤人。待复位时,需人工用撬棍压下卡齿,弹簧力量会缓慢将炮身推回原位。”
铁铉详细解释着机构原理,脸上带着疲惫却又兴奋的光彩。
叶明仔细检查着每一个连接处,尤其是那扭力弹簧的固定点和轨道的平滑度。“很好!准备实弹测试!这次,我们要测试它的机动性和连续射击能力!”
测试地点依旧选在那处偏僻海湾,但天气却不作美,阴沉沉的天空开始飘落细密的雨丝。
顾慎看着天色,有些担忧:“老叶,下雨了,火药容易受潮,要不改天?”
叶明抬头看了看灰蒙蒙的天空,感受着脸上冰凉的雨点,反而露出一丝挑战的神色:“战场上可不会总是晴天。正好检验一下我们的火炮和炮车在恶劣天气下的表现。传令,做好火药防潮,测试照常进行!”
一行人冒着渐大的雨水,将这辆沉重的炮车费力地推到了预定的沙滩射击阵位。
雨水打湿了所有人的衣甲,却浇不灭他们眼中的热切。作为靶船的,是另一艘更结实的废旧货船。
装填手小心翼翼地将用油纸包裹的火药包塞进炮膛,用通条压实,再放入沉重的实心弹。
炮长则根据粗略的标尺,调整着炮口的俯仰角度。雨水顺着炮身滑落,在冰冷的金属上汇成细流。
“准备完毕!”
“点火!”
引信在雨水中嗤嗤作响,顽强地燃烧着,最终没入火门。
“轰隆——!!!”
巨响再次撕裂雨幕,炮口喷出的火焰在灰暗的天地间显得格外刺目。这一次,后坐力的表现截然不同!
炮身猛地向后一挫,沿着轨道滑行了近三尺距离,那两组扭力弹簧发出令人牙酸的压缩声,将大部分狂暴的能量吸收。
整个炮车剧烈震动了一下,但铁架和轮胎牢牢抓住了湿滑的沙滩,没有散架,也没有过度下陷!
“成功了!利车起作用了!”工匠们不顾雨水,欢呼起来。
炮身被卡齿稳稳锁在后方位置。众人上前,用特制的撬棍压下卡齿,炮身在弹簧的作用下,缓慢而稳定地滑回了发射位置。
“清理炮膛!重新装填!”叶明抹去脸上的雨水,大声下令。
虽然雨水给装填带来了不少麻烦,但在严格的操作规程下,第二发、第三发炮弹依旧被成功发射出去。
后坐力装置表现稳定,炮车在湿软沙滩上的机动性虽然谈不上灵活,但至少能够通过人力进行短距离移动和转向。三轮射击,靶船已经被轰得千疮百孔,缓缓沉入海中。
“哈哈哈!成了!真的成了!”顾慎在雨中哈哈大笑,用力拍打着冰冷的炮身,“这玩意儿,拉到战场上,我看谁挡得住!”
叶明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炮车的成功,意味着安阳的火炮终于从固定的防御武器,向野战机动作战迈出了关键一步。
虽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更高效的复位机构、更便捷的转向系统、以及为炮组人员提供基本的防护,但方向已经明确,剩下的只是时间和工艺的问题。
与此同时,在格物院一间专门腾出的干爽大堂内,另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激烈的“争论”也在进行。那是关于第一艘实验性炮舰——“扬威级”首舰的设计审定会。
一个大比例的木制船模摆放在大堂中央,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这艘船模与常见的船只截然不同:船身低矮流畅,干舷很低,取消了传统的高大船楼,只在中间有一个矮小的指挥台。
船体两侧,对称地开设了八个炮窗,显示其强大的侧舷火力。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水线附近的关键区域,船模外体贴着一层薄薄的、刷了黑漆的铁片,象征着计划中的“重点铁甲”。
陈三老船匠指着船模,向叶明、周廷玉以及几位水师将领介绍着设计要点:“……根据大人要求,此船全长十五丈,宽三丈二尺,采用双层船壳,龙骨与肋骨皆加粗加密。预计可装备十四斤舰炮十二门,左右舷各六门。”
“低矮船型使其受风面积小,航速预计可比同吨位西番战舰快三成以上。重点铁甲覆盖轮机舱、弹药库等要害部位……”
他话还没说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水师军官就皱着眉头提出了质疑:“陈老,船楼如此低矮,我军将士如何观察敌情、指挥作战?若遇大风浪,海水极易灌入甲板!而且,这铁甲……如此沉重,不会影响船只浮力和稳定性吗?万一破损,修补更是难上加难!”
另一位负责帆缆的工匠也补充道:“帆装设计也大为简化,虽然利于操作,但顺风时速度或许尚可,逆风航行能力恐怕会大打折扣。”
支持新设计的年轻船匠则反驳:“未来海战,靠的是火炮射程和航速!我们不需要靠近敌人,不需要接舷跳帮!低矮船型重心稳,更利于火炮瞄准射击!铁甲防护更是保命之本!至于逆风……我们可以考虑加装辅助动力,比如大人提过的明轮!”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陈三将目光投向一直沉默观察船模的叶明。
叶明绕着船模走了一圈,手指轻轻划过那低矮的甲板和冰冷的“铁甲”,缓缓开口:“诸位所言,皆有道理。新事物必然伴随风险与质疑。但请大家想一想,我们建造此舰的目标是什么?是为了在传统的接舷战中与敌人拼消耗,还是为了开创一种全新的、属于安阳的海战模式?”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答案是后者。所以,我们必须有所取舍,敢于突破。低矮船型利于隐身和稳定射击,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
“至于观察和指挥问题,可以加装可升降的了望斗和传声铜管来解决。风浪问题,需要靠优良的船体设计和熟练的操船技术来克服。”
“铁甲防护,势在必行。我们可以通过精确计算,将铁甲控制在不影响浮力的合理重量内,并优先保护最核心区域。同时,格物院要加紧研究水下部分的防护和受损应急堵漏技术。”
“至于帆装和动力……”叶明看向那位提出逆风问题的工匠,“你的顾虑很对。单纯的风帆动力确有局限。明轮是一个方向,但我们还可以考虑更高效的螺旋桨。”
“当然,那需要更强的动力源,或许是未来的蒸汽机?但目前,我们可以先优化帆装设计,在保证主要航向速度的前提下,适当兼顾逆风性能。”
他的分析条理清晰,既肯定了新设计的核心价值,也正视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切实的解决思路或研究方向,让争论的双方都渐渐冷静下来。
“此船模,原则上通过。”叶明最终拍板,“陈老,即刻以此为基础,细化设计,计算料工,准备开工建造!这第一艘‘扬威级’,将是安阳水师的利剑初锋!我们要在实战中检验它,完善它!”
雨依旧在下,格物院大堂内的争论落下了帷幕,而安阳迈向深蓝的脚步,却在这雨声中,变得更加坚定而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