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川城北,刺破薄雾的日头洒下,为这湿冷干涩的撼动注入一丝暖意,但此刻聚拢在城头上的叛军们却如坠冰窖,不敢置信的盯着城外呼啸而至的官兵,表情狰狞的脸颊上满是不安和惊恐。
在他们耳畔旁响起的,除了官兵那整齐划一的喊杀声之外,还有震耳欲聋的碰撞声,那从天而降的巨石就好似催命符一般,让他们避之不及,轻而易举便夺去了往日相熟袍泽的性命。
\"回禀将主,\"半晌,城头上的死寂被猛然打破,去而复返的传讯兵满头大汗,颤抖的声音中藏着掩饰不住的惊恐:\"南城那边的官兵们也突然加强了攻势,张将军那边已然分身乏术了..\"
再圆满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之后,这传讯兵上气不接下气的望着眼前的顶头上司。
闻听此话,负责镇守北城的将校便是惨然一笑,脸上露出了一抹绝望之色。
他们城中兵力本就不如这来势汹汹的官兵,绝大多数的弓弩手又都被悉数调往了南城,此时官兵骤然发难,实难有应对之策,何况城外官兵还有\"回回炮\"为其掠阵。
仅靠自身的血肉之躯,如何能够抵抗天而降的巨石?
镇守北城的将校有心鼓舞士气,但却发现喉咙沙哑的厉害,酝酿好的千言万语最终只能化作无能为力的惨叹。
...
...
城外两里,文官出身的沈器远骑着一匹高头大马,目光睥睨的打量着眼前的城池,身后的军旗在凛冽的寒风中猎猎作响。
这昭川郡城虽是城高两丈有余,但镇守北城的弓弩手早已被调往南边,用以压制己方主力的攻势,反制的手段实在有限。
靠着军阵中近乎于源源不断的战车和攻城云梯,自己必当能够如愿拿下眼前的城池,正式吹响收复\"失地\"的号角。
\"启禀大人,殿下已经派人来催了,\"沉默不语间,一名皮肤黝黑的将校便纵马来到沈器远身旁,低声汇报着:\"儿郎们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卑职瞧着城头也有溃败的架势,可以开始强攻了。\"言罢,这将校便一脸癫狂的看向不远处的城池,目光中满是贪婪。
己方不仅占着朝廷大义,而且还是有心算无心,就连兵力都是叛军的数倍不止,他在过去二十余年的戎马生涯中,还从未打过如此\"富裕\"的仗。
\"好,\"面色潮红的点了点头,沈器远在身旁将校敬畏眼神的注视下,猛然抽出了李倧前不久刚刚赐给他的长剑,将其高高举过头顶,命令道:\"儿郎们,封妻荫子的时候到了..\"
\"破城!\"
说来也怪,虽然朝鲜在地方上的军队常年疏于操练,在昔日面对女真铁骑的时候不堪一击,压根组织不起像样的抵抗,但当\"进攻对象\"变成反叛朝廷的叛军之后,却又能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斗志。
\"杀!\"
\"破城!\"
得到命令之后,早已迫不及待的官兵精锐们纷纷握紧手中兵刃,在身旁将校的约束下,按照规定好的进攻路线,朝着眼前城门紧闭的昭川郡城发起了最后的冲锋。
砰砰砰!
由数十架\"回回炮\"组成的阵地还在不断挥洒着巨石,这些从天而降的庞然大物虽然射程有限,但在没有任何阻挡的情况下,轻而易举的便砸在城墙上,发出让人心颤的碰撞声。
有些倒霉蛋,更会直接被这巨石砸中,化作一摊血泥。
除了从天而降的巨石,城外官兵们凌乱的脚步声也如巨锤般,敲击在城头叛军的心间,撕碎了他们心中最后一丝侥幸。
\"逃,快逃!\"
\"官兵打过来了..\"
混乱之中,也不知是谁最先喊出了众人心中所想,反正熙熙攘攘的城头顷刻间便乱作一团,前不久还斗志昂扬,对城外官兵不屑一顾的叛军们纷纷如同丧家之犬,转身朝着身后的阶梯逃窜。
因为慌不择路等缘故,本就狭窄的阶梯竟是发生了堵塞,一些心急难耐的叛军见状纷纷向前推搡,继而导致了一场惨烈的踩踏事件。
...
...
\"大人,看来城头的叛军们是真的一哄而散了..\"
望着视线中手脚并用,靠着攻城云梯顺利登上城头的官兵们,原本有些紧张的将校纷纷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并不约而同的恭维起身旁的沈器远。
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李适麾下的叛军们本就是一群望风而降的乌合之众,如今这集结了万余名精锐的昭川郡城又即将被他们收复,人心惶惶之下,只怕李适麾下的叛军会更加不堪一击。
\"暂且不要放松警惕。\"
\"速速派人去通知殿下和都元帅,让他们主持大局..\"
沈器远心中虽然也有如释重负之感,但在诸多军将面前却没有流露出太多的喜悦,反而还颇为严肃的吩咐道。
眼下他们虽是如愿拿下了这昭川郡城,但谁敢保证城中的叛军们会不会在破釜沉舟的情况下,以命相搏?
毕竟这\"谋逆\"在历朝历代都是抄家灭族的大罪,即便是有\"法不责众\"的因素,参与谋逆的士卒们也普遍会发配至苦寒之地,沦落为生不如死的苦役。
故此通常情况下,朝廷在与叛军的对峙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之后,便会下令\"赦免\"从众的士卒,此举既是为了动摇叛军的军心,也是为了避免叛军在走投无路之下以命相搏,徒增不必要的麻烦。
\"遵令。\"
见沈器远将话说的严重,其余的将校们也纷纷敛去了嘴角的笑容,转而迫不及待的打马扬鞭,准备在第一时间冲入城中,多捞些\"军功\"傍身。
\"城门开了!\"
几乎就在沈器远和身旁将校说话的功夫,昭川郡城那厚实的城门在率先攻入城中士卒的推动下,终是被缓缓推开了一道缝隙,象征着李氏王朝的旗帜也重新飘扬在昭川城头之上。
...
...
天启四年二月,叛军于昭川大败而归。
<<承政院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