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大捷的余波仍在京城荡漾,但叶明深知,一时的胜利光环维持不了多久,必须尽快将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根基。
新军的建设不能只停留在装备和单次战绩上,更需要一套稳固的制度和源源不断的人才。
在得到皇帝的首肯和父亲叶凌云的默许后,叶明开始着手对新军的军制进行初步的改革尝试。
他并没有大张旗鼓,而是选择在北境大营和正在组建的新军第二营中先行试点。
这一日,叶明将在国公府的书房里,与特意从北境赶回的叶秋,以及在户部忙碌了一天的叶风,进行一场关乎新军未来的核心讨论。
书房门外由叶秋的亲兵把守,确保谈话不被外人听去。
“大哥,二哥,今日请你们来,是想聊聊新军下一步的筋骨该怎么塑造。”叶明铺开几张自己绘制的草图和组织结构简图。
叶秋风尘仆仆,但眼神锐利:“你说,怎么搞?老子带兵就知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得有好官带!”
“大哥说到点子上了。”叶明点头,“我们现在的军官,大多还是沿袭旧制,靠军功提拔或者世家子弟荫封,这在新军里行不通。很多人根本不懂火器战术,也不理解新军的操典。”
他指向草图:“我设想,在新军中,逐步推行‘军官晋升考核制’与‘专业技术士官制’。”
“晋升考核?”叶风若有所思,“这倒是新鲜,具体怎么弄?”
“简单说,就是设立标准。”叶明解释道,“比如,想当哨长,光有勇力不行,必须识字,要能看懂军令和操典;要懂得火铳的基本构造、保养和排枪战术;”
“要会计算弹药物资消耗;还要通过沙盘推演,考核其临阵指挥能力。所有符合条件的士卒,无论出身,皆可报名参加考核,择优录用。”
叶秋摸着下巴上的胡茬,眼睛慢慢亮了:“这法子好!是骡子是马,拉出来考考就知道了!免得有些绣花枕头靠着祖上福荫占着茅坑不拉屎!老子手下有几个好苗子,打仗不怕死,就是出身低,按老规矩这辈子可能就当到头了,你这法子给他们开了条路!”
“正是此意。”叶明笑道,“我们要打破世家对军中晋升渠道的垄断,让有真才实学的人上来。此外,还要设立‘士官’,比如‘火铳教习’、‘炮长’、‘工兵匠头’等。”
“这些位置不看重指挥,但要求在某项技术上极其精湛,负责传授技艺、维护装备、指导训练。他们待遇从优,地位尊重,形成另一条晋升途径。”
叶风从户部角度考虑:“此举若能成功,确实能提升战力,但考核、培训,又是一笔开销。而且,触动原有军官的利益,阻力恐怕不小。”
“阻力肯定有,所以先在咱们能完全掌控的新军中试行。”叶明早有预料,“开销是必要的投资。一支有灵魂、有专业素养的军队,其价值和长期来看的‘节省’,远超这点投入。陛下那里,我会去陈明利害。”
叶秋一拍大腿:“干!北境大营那边,老子先给你弄起来!正好借着大胜的势头,把那几个占着位置不干实事的关系户挪开!”
兄弟三人又仔细推敲了考核的具体科目、标准以及士官的等级、待遇等细节,直到华灯初上。
讨论暂告一段落,侍女前来禀报,晚膳已备好,夫人请三位少爷过去。
饭厅里,灯火通明,菜肴比往日更加丰盛。母亲李婉清看着三个儿子虽然面带倦容,但眼神交流间充满了默契与斗志,心中既欣慰又有些担忧。
“你们哥仨啊,一凑到一起就关起门来嘀嘀咕咕大半天,又在谋划什么大事?”李婉清一边给叶明夹了块他爱吃的红烧肉,一边状似随意地问道。
叶瑾也眨着大眼睛,好奇地看着三个哥哥。
叶明笑了笑,避重就轻:“娘,没什么,就是跟大哥二哥聊聊军中的一些琐事,怎么让将士们吃得更好,练得更有效。”
“是啊,娘,您就别操心了。”叶风也笑着打圆场,“如今明弟的新军打了胜仗,咱们叶家在军中声望更隆,这是好事。”
李婉清叹了口气:“好事是好事,可树大招风。今日我进宫去给太后请安,隐约听到些风言风语,说我们叶家如今手握新军,权倾朝野,连陛下都要仰仗几分……这话听着就诛心!”
叶明和叶风对视一眼,眼神都凝重了几分。这种流言,其心可诛!这肯定是靖王或者其他忌惮叶家的势力散布的,目的就是挑拨皇帝与叶家的关系。
叶明放下筷子,正色道:“娘,您放心。陛下圣明,与父亲、与太子表哥皆是至亲,绝不会因这等无稽之谈心生芥蒂。我们叶家忠心为国,天地可鉴。这些小人言论,不必理会,清者自清。”
叶秋更是冷哼一声,声如洪钟:“娘,别听那些放屁!谁敢乱嚼舌根,老子带兵平了他!”
李婉清被大儿子的话逗得又好气又好笑:“你这孩子,都是将军了,还这么莽撞!” 不过经儿子们这么一说,她眉宇间的忧色也散去了不少。
家宴在略显微妙但总体温馨的气氛中结束。叶明知道,来自朝堂的暗箭已经开始射向叶家,他必须更加小心。但同时,推动新军改革的决心也更加坚定。只有自身足够强大,才能无惧这些魑魅魍魉。
第二天,叶明便进宫,向皇帝李云轩详细阐述了关于新军军官晋升和士官制度的构想。
他重点强调了此举对于打破世家垄断、提升军队专业素质和战斗力的重要性,并主动提出所有考核标准及结果对兵部乃至皇帝完全公开,接受监督。
皇帝沉吟良久,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不仅是军事改革,更是对旧有权力结构的一次冲击,而这正符合他想要削弱世家、集中皇权的意图。
“此法……甚好。”皇帝最终缓缓点头,“便依你所奏,于新军之中先行试点。朕倒要看看,能选出何等样的英才。所需一应支持,朕准了。”
有了皇帝的明确支持,叶明心中大定。他立刻行动起来,联合叶秋,开始在北境大营和京城新军第二营紧锣密鼓地筹备第一次军官选拔与士官评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