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尽快充实吕宋自保的势力,最快的办法就是移民,移入大量忠实的大明子民,这些移民不仅能创造财富提供税收,还能提供大量劳动力开发吕宋,以及大量兵员。
李俊业想也没想,决定先北后南,他先在第一步先在吕宋岛设置五个卫所,分别是吕宋东西南北中五卫。
卫所制军民一体,只要运用得好,简直是殖民的神器。
所有愿意加入卫所的士兵,都能分到六十亩以上的田地。
在即将饿死的时候,没有谁会考虑什么安土重迁,弃祖宗坟茔于不顾,他们只有一个单纯的想法,能活下去。
大湾的移民,丰衣足食,就很成功,有大湾在前面打个样,所以吕宋的移民方案根本就不愁人。
不过为了掩人耳目,李俊业在登莱各处,以正面大湾卫所军户的名义,广贴告示。
一时从者如云,当然登莱镇的招募也不是没有条件的,优先要招募男丁两人以上的,男丁越多越好。
因为在卫所制最初设计之下,每户军户需要提供正丁和余丁一人,正丁又称正军,即军户中必须派出到卫所当兵的男丁,主要负责各种军事任务,屯田生产。
余丁可以看做是正丁的替补,一般直接参加军事生产,主要负责正丁的生活所需,耕种军田。
否则一人六十亩以上的土地,没有余丁根本就耕种不过来,一年三熟的话,光是正丁和余丁两个耕种都够呛,如果正丁军事任务多,一个余丁望着这么多土地也是望洋兴叹。
所以登莱镇的招募优先着重男丁数量,好在大明人普遍子嗣众多,就算是已经分家的兄弟,也允许合为一户之后,一起应征。
至于男丁不足的,那就只能参加民户了,和军户比起来,差别就太大了,加入军户,不仅分田地,还会统一分房子,卫所负责前期的一切吃喝拉撒。
民户的话,男子一亩,女子七分,孩童三分的标准分配田地,另外除了每户必有的三分宅基地后,就一无所有的。
以一对夫妇三个孩子的五口之家来算,加上宅地基也只有两亩九分。
这个时代的粮食产量虽然不高,但吕宋一年三熟,与一年一熟的土地相比,相当于八亩半以上,只要人勤快无大灾大难,加上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吃饱肚子是没问题的。
如果人再勤快,农闲的时候出去做工,或许有一技之长,那生活就好过很多了。
其次身体健康,需要达到要求的身体指标,卫所军兵一体,身体有缺陷,怎么能胜任当兵。
和李俊业想的一样,只要有地,这乱世中根本就不愁没人。
什么安土重迁,这是那些濒死的流民有资格考虑的事情吗?
移民告示一下,聚集在登莱各处的移民,蜂拥而动,将各处招募点,围得水泄不通。
仅仅第一个月,迁入吕宋的移民就有三万多人,是因为明军缺船运输,否则人还会更多。
这些流民本以为是去往大湾,先是稀里糊涂的上了船,直到到达吕宋之后,绝大多人还以为是到了大湾,最后当被告知这是吕宋时,这些流民方才恍然大悟。
大明中后期闭关锁国,基层百姓对于海外世界一无所知,遑论这些主要来自北方的移民,没有人告知,他们根本就分不清哪是哪,各自位置具体是在何方。
所以,吕宋就吕宋,大湾就大湾,只要能分到钱就行了,到了这地,看起来哪里不错的样子,一打听四季如夏,这不连全家穿的衣服和取暖都省了吗?
这地方万物四季生长,因而物产极其丰富,到处都是森林,森林中到处都是野果野兽,海里河里还有鱼。
分给各家的土地一年三熟,足够大伙吃饱肚子丰衣足食。
对于在饿死道路行走的他们,无疑是来到天堂。
突然冒出三万张嘴来,总不能天天让他们自己去山中采野果,打野兽,下水抓鱼吧!再说这些东西都是有限的。
杨大有的是办法,他首先一面组织人尽快恢复生产,开垦荒地,安置流民,然后在佛郎机俘虏的带领下,挨个的向吕宋的土着征粮。
杨大是个粗人,对于这些人没什么多讲的,他早年混迹南洋的时候,早就听说过,林中的蛮夷甚至不少还有食人的风俗,一旦四周船只落难,流入这些野人手中,就会被无情的割下首级,甚至会被当成食物吃掉。
所以杨大的办法很简单,已经给了你们生路,竟然不服王化,那只能怪我们不客气了。
杨大想法虽然简单,但这种脏活,他并不愿意干,统统交给了林大虎他们,林大虎已经官封千总,统领着水师陆战队,跟着他得一波人,基本都得到了封官和奖赏,林大虎干脆在本地纠结了一千多人。
这些本地同胞最恨的莫过于给佛郎机人当走狗的部落,以前一直深受他们的压榨和欺凌,今天翻身做了主人,对于那些主动放弃机会,拒绝王化的部落,下手丝毫不软。
这种方法自然能征集到大量的粮食,杨大不仅能养活这些移民,甚至还向登州运过一批军粮。
吕宋开垦天气不受限制,撒下种子之后,只要管理得当,一年可以收获三次,一边开垦,马上耕种,意味着平均每隔四个月,吕宋生产的粮食就会增长一番。
时间不知不觉三四个月过去了,转眼炎炎夏日已经过去,眨眼间来到了八月的秋天。
这段时间关外的建奴虽然比较平静,但关内如蜩如螗,李自成三围开封城,灵活采用围点打援战术,在开封城南的朱仙镇一举击溃明朝在中原集结的十几万大军,此战基本摧毁了明朝在中原的主力力量。
自松锦决战,九边精锐尽覆之后,大明在中原地区,彻底的攻守易势,李自成滚雪球一般的发展。
从始到终,至死之刻,都选择关外关内同时两线作战,这是大明的战略上重大的失误,也是明末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