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丛里躲藏的小虫子被远处传来的声响惊起,窜到更远的地方,一眨眼便消失不见。
道路不是很平坦,偶尔遇到一些石头,车轮压在上面也会发出轻微的“嘎吱”声,鸠羽依旧跟在牛车后面,扶着车辆的厢体,缓缓地向前走着。
“鸠羽哥,你要不要上来坐一会?”
车上,同组的女性看着鸠羽的脚步有些疲惫,不禁开口说道,“等会休息的时候,你上来休息一会,我……我可以走一段路。”
鸠羽听到声音,抬头看去,一张小脸正怯生生地看着他,鸠羽笑着摇了摇头,露出洁白的牙齿,“不用,这点路我还是能走的,你们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等你以后好了,再让我坐车也不迟。”
熊雨此次运送物资的车辆总共八十来辆,而且回程的时候,除了从八号营地带回来一些兽皮和食物之外,并没有携带多少物资,沿途的补给主要靠各处营地,所以车辆的承载能力远没有达到极限,还是有不少空位置留出来。
这些位置肯定不能浪费,自然就让体弱的人乘坐在上面,加快行进速度。
从八号营地出发前,熊洪便按照在本部的做法,将随行的人员分成了一个个小组,400多人分成20个小队,队长副队长都是由熊部落族人负责。
而每一队的老弱病残,都被准许坐在牛车上——这帮人的体能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后,变得好了许多,但长距离的行走,他们肯定无法跟上,结果会更严重。
小队成员之间互相认识的情况很多,毕竟大多数都是来自下河谷和鸦部落这两个地方,此时不管是鸦部落还是下河谷诸部的,都在一起跟随熊部落迁徙,根本没有心思考虑其他的东西。
一同经过磨难,互相之间的理解和交流便更加深入,经过这些天的相处,小队内部的人员关系也变得越来越熟悉,鸠羽就跟其中几个年龄相仿的年轻男女相处的很是融洽。
“对了鹭鸣,你知道到熊部落之后,他们让你去什么地方吗?”
每支小队都分到了两辆牛车,每车可以坐下四五人,鸠羽小队的队长在前面的一辆牛车旁边走着,跟副队长开心地聊着天,周围的族人也没有长途行进的痛苦,而是找到投机的族人,互相开着玩笑、聊着天,一路上就这样轻松地走着。
鸠羽等人自然也乐于跟别人说话,在熊部落营地学到不少的语言,远比他们自己部落的语言要丰富,况且每天晚上的学习,不好好学,教授们可真的是会用棍子抽打的。
“还没有呢,队长也不知道,说是等我们回到部落,还要再学习一两个月,不是一回去就能给我们去干活的。”
鹭鸣摇了摇头,被俘虏时的恐惧、刚进入熊部落的迷惘,现在已经统统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独属于年轻人对陌生环境的好奇和探索,以及对生活的憧憬——没错,熊部落教会他们的第一个词,就是美好的生活。
“那倒也是,我昨天听鸠爪说,他们队长要带着他去喂养牲口,我想这倒是挺好的。”
鸠羽的眼神中满是憧憬,“我也不知道我自己能干些什么,队长说可以让我多去学习,认真做事,争取明年这个时候能成为部落的正式一员。”
“我们现在不是吗?”
鹭鸣对熊部落的这种划分难以理解,队长说的什么考核啊、评判啊、什么一年三年的,她都不是很了解。再说,现在有吃有住,自己走不动了还有牛车载着他们,这种生活,不是熊部落的族人才能享受的到的吗?
“当然不是了,我们现在就比俘虏好一点……再说部落还有很多好东西,反正等我们到了,你就清楚了。”
“哦,鸠羽哥你知道的真多,太厉害了。”
鸠羽嘿嘿一笑,脚步也轻快了不少。
随即,将他自己了解到的熊部落生活,又给鹭鸣描述了一遍,而周围的族人,听到鸠羽这么说,纷纷加入讨论,对即将到达的熊部落,充满了幻想和期待。
在原来的部落里,他们可没觉得对以后的生活有什么期待,整天都在为填饱肚子而挣扎,当进入到熊部落之后,才明白原来田地里是可以长出食物的,野兽是可以驯服的,住处是可以温暖的。
逐渐适应熊部落的生活节奏之后,他们也想着能像熊部落族人一样,获得更好的生活,而这一切,熊部落已经明确地告诉了他们,只要跟在族长后面认真做事,部落不会亏待他们。
又走了一整天,熊洪只觉得屁股都快被马鞍给磨破了,就算是铁腚,也经不住这些天一直在坐在马鞍上。
所以从下午三时左右,他便翻身下马,与同样遭受“磨裆”待遇的熊雨、松针等人步行,而失去载重的马匹还没来得及高兴,又被他们在身上放了两捆兽皮。
反正熊部落做事风格一向很明确:能用的东西,一定要用上。
“族长,你之前说的什么运人的驿站,是怎么一回事啊?”
闲聊中,他们提到了对沿途营地的建设和作用,熊洪提出了一个想法,就是在营地之间,布设一些牛车或者马车,专门用来运送族人。
这个想法也不是熊洪一拍脑门就想到的,其实在熊部落内部尤其是沿着凌河和丰乐大道的这些营地,事实上已经有这样的车辆了。
并且部分营地间的物资和人员运送,也基本上是这样的方式。
随着部落分工的逐渐精细,木工坊下辖的车辆制造间,对原有笨重的牛车、马车等车辆经过改造,现在车辆整体结构更为合理,设计也更加简洁,自然车辆的重量也减轻了不少。
加之从芦苇原、牛马谷、草场谷、白骨洞营地等几个牧场相继扩大草场面积和牲口数量,培育出来、能够拉车的牲口也越来越多,每年都能新增上百头的牲口,大大缓解了熊部落扩张所带来的畜力压力。
虽然光靠这些林间或者谷间的天然牧场,还不至于形成“牛马塞道”的景象,但也要比前几年小心地计算、使用畜力要好的多。
况且,今年的规划中,熊部落也要对西北方向进行探索,虽然原定是熊洪亲自带队去,但因为南边的河谷诸部,对西北方向的探索自然关注就少了许多。但计划是没有变的,熊壮、熊材等人,分别带队从牛马谷和芦苇原出发,沿着河流和山谷,向西北、北方探索。
熊部落的运输车辆,这两年也越来越充足,就连熊雨熊欣的运输队,也连续扩充了好几次,要不是族人人手紧张,一次性差不多就能出动两百多辆牛车。
“你看,我们现在运送物资,基本上就是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中间即便是在这些营地有所停留,那也只是晚间休息的时候在。”
熊洪耐心地跟熊雨等人讲述自己的想法,“而这种运送,绝大多数都是运物资的,运人的情况很少。”
“那我们现在不就是相当于运人?”
熊雨指了指身后排成长队行走的人群,有点迷惑。
“……这样说倒也没什么问题,不过我说的运人,是短距离的依靠驿站——也就是各营地,在相邻两个营地之间的人员进行短途运送,比如二号营地和一号营地。”
“这两个地方很近,族人们走上一天也差不多就到了。”
熊雨有些明白了,但还是有些疑惑,“再说这么近的距离,也用不上我们的牛车吧?”
“不,不仅能用得上,以后这些牛车的作用还会越来越大。”
熊洪摇了摇头,“这就是我说的部落公共交通,就是为了让相邻两地之间,族人、物资的运送更加顺畅。”
事实上,熊洪在去年部落集议的时候,就听取了各个村长之间的汇报,大多数营地、村子都提到,与相邻村子之间有着密切、频繁的交流,其频次要比熊雨熊欣这种长距离的运送要高很多。
甚至可以说,这些短距离的、村与村之间的沟通,已经成为部落发展中需求量极大的一个内容。
实际上,这些需求技术上也不存在什么难度,按照熊部落牛车的运输能力和速度,半天时间,满载的情况下,差不多一日就能行进三十里的路程,而这正好跟营地与营地之间三十多里的距离所吻合——这也是熊洪当初为什么要求每两个相邻营地、村落之间,距离不能超过三十里的原因之一。
而如果轻装简行,这个速度就会更快,天刚亮出发,到正午时分,基本上就能到达下一个营地。亦或者乘坐人员的时候,就直接用驴车,速度会更快。
熊洪的想法就是,沿途的营地,完全可以发挥后世驿站的作用,在这些营地饲养牛马驴子,以供换乘。
如此一来,一日行进五六十里,也不是什么很难的事情。
当然,相比较部落对物资接力式的运送方式,熊洪更关注营地与营地之间的人员运输,因为这种需求更普遍,也更加需要常态化,成为部落族人的正常生活习惯。
这样一来,营地间的交流就会更加密切,族人的那种幸福感满足感就会被放大,虽然这种东西无法用具体的数字来衡量,但熊洪很清楚,族人不是一个个数字,而是有思想的个体。个体改变的越多,自然部落的影响力也就会随之扩大和深化。
“半天时间乘坐牛车轻松到达,花费一天时间行走在路上,还要背着物资,你选哪一个?”
熊洪呵呵一笑,“正常人都会选乘坐牛车。”
熊雨也笑了起来,“是的,我明白族长你的意思了,这营地之间的短途运输,就是为了方便这些族人的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