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关注的另一个重点是这份报告后面是否有巩侯张诚的影子。毕竟,张诚就在太子身边,如果巩侯张诚拿太子当枪,或者替太子操刀,也都不是没有可能。但是问题的性质就变了。
皇帝在太子和张诚身边都安插了人手。秘密渠道汇报了太子和张诚的言行。根据密报,巩侯一路都在给太子讲授工程的原理、做人的原则和治国用人的方法。
相关对话,扶苏也都细细看过。工程原理之类,张诚所讲必然是好的,扶苏是没有能力比较这个水平的。至于治国的观点……扶苏觉得张诚的见解不值一提。张诚对政治和官场的理解简直是小儿科。张诚若真是位列朝堂,不一定会遇到多少困难,不过张诚自有他的力量,如果被欺负的紧了,张诚选择掀桌子,那就谁都拦不住。
张诚谈做人的,主要是讲如何治学、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保持内心的坚定和强大。这些说法,各家学派都有。做人是做学问的基础,各个学派的原则大差不差都差不多:有耐心、坚持、树立宏远的目标、不畏艰难不怕失败、保持操守内心坚定……
无论是做臣子还是做天子,这些都是重要的品质。扶苏觉得张诚也算是尽心了。
至于运河这个事儿的由头,看起来是太子自己想出来的,不过张诚在这之前有没有做诱导,如何做诱导,扶苏就看不出来。
而运河这个方案,连张诚都不知道,完全是弘毅自己下令手下人准备,然后直接送到长安来的一个东西。
从这份方案的风格、内容,看起来都不太像是张诚的。张诚如果做这样一个方案,会更严谨、更生动、更细致。
好吧,是朕的太子在成长!每个人都要长大。儿女不可能永远生活在四五岁的年龄,瞪大天真无邪的大眼睛,对父母无限崇拜。
十四五岁的孩子就已经开始要动摇父亲的权威,尝试自己来表现自己的峥嵘了。
这份建造黄河的报告也就被空运转到张诚手里。附上了皇帝的手写的批示:运河可行否、紧要否、利弊如何?请巩侯仔细研究。
张诚笑着看这份草率的报告。看出来太子的急于建功立业的意愿,也算是看到了这一段治水,太子对水利和地方郡县运作情况的理解。作为太子的老师,张诚也算是满意的。
不成熟不是问题,你不可能要求十四五的孩子有四五十的成年人的谨慎。
张诚只是在报告中的地图上,用炭条画了一些圈圈。附上一张字条:“既然有这么大的工程,那么建造一些水库和大坝也多花不了多少钱。水库可以存水以利于灌溉和自来水输送。大坝可以调节水量和发电。建设难度并不大,水库和发电厂常年有收入,必定是赚钱的。本次治水,黄河、济水两岸会有大量淤田。淤田肥沃,变卖给富豪之家,也可以有所收益,对治水救灾的支出,也多多少少有点补益。”
水库和运河哪个更重要?在张诚心中自然有自己的算盘,有水库就能调节旱涝,有水库和水坝就能发电点亮黑夜。从张诚的角度来说,水库和水坝显然比运河更有意义一些。哪怕是技术落后的小水库、小水电,在这个时代都是跨时代的伟大工程。所以借着弘毅的方案,张诚加了一笔。
对弘毅的运河工程,无论是线路还是技术或者是使用人工的计划,张诚未置一词。
那些都是细节,只要修筑运河的班子成立,自然会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去一点点完善的。就比如修筑灵渠的时候,史禄也不是啥专业技术人员,大秦少府、寺工有各种各样的技术官僚负责具体事务,史禄只负责向始皇帝汇报工程进度,调拨工程物资而已。
这个活儿,太子就能干。
皇帝对张诚的回复有一点意外,没想到太子利用了水灾的机会计划了修建运河的方案,而张诚又借着太子计划调用大量人工的机会,准备修筑水库和水电站。
这师徒两个,风格倒是很像……都不是什么厚道人!连那个赵杏儿算在内,都是把灾民、天下算得死死的!
可是啊!正是这样几个人,也真算是胸怀天下、心系万民的人了。对百姓好,不是靠说好话忽悠一下百姓,攒点名声就算了的。像太子这样,在灾荒年份为黎民找事情做、想出一个饭辙来,还能利用百姓富余的劳动力为国家建造一个可以用十年百年乃至千年的工程,这才叫爱国爱民。
皇帝一个人在未央宫最高的一栋楼阁上,举起望远镜,一直向着东方看过去,不知道从这里能不能看到远在济水之上,正在指挥橡皮舟救护灾民的太子呢?太子还是太年轻,不要被张诚忽悠,去亲身犯险啊!
再嫉妒儿子的皇帝,当太子在外的面临危机的时候,也还是担心太子胜过担心朝臣的。
事实上,指挥项目周救护灾民的,并不是太子和张诚。真正的主力是蒙恬和韩信。
铁道兵和陈县驻军,是真正的军事组织,效率更高、指挥更精准,行动速度更快。
两支部队还有所不同,铁道兵要点在抢险,首先努力维持铁路的畅通,并依托铁路沿线,向两侧辐射,尽可能抢救物资、维护设施、救助被困于水中的灾民。
而韩信指挥的陈县驻军,第一阶段就快速进入黄河下游主要军事要冲,全面接管军事重镇,建立灾害时期的通讯网络,警惕的控制着军事重地和周边区域的安全。然后小股部队按照计划推进,一路打通与各个郡县的通道和通信,沿途“顺便”进行灾民救援。
体现出韩信对淮泗一带可能发生民变的高度警惕。
虽然两支军队的救灾“动机不纯”,但是当世两位名将出手,军事目的自然没有折扣的迅速达成,掌控了核心区以后,两支部队也迅速向周边扩散搜索,救援就变得有效率有成效。
灾区波及十六郡,受灾人口超过300万人,死亡人口大约在百分之一二,有已经确定的死亡人口超过四万。死亡主要集中在濮阳决口附近,金堤决口,黄河冲堤而出,大堤之下的田庄中居民没有来得及逃生,葬身波涛。
濮阳人口大幅减少,金堤年久失修,濮阳令责无旁贷,就不知道这一场灾祸结束以后,朝廷会如何处置这位濮阳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