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庄重的丧祭中,毕自严严格遵循大明一品官员的丧葬制度,精心安排每一个环节,确保整个仪式的庄严和肃穆。从葬礼的规模到祭品的选择,都体现了对徐光启的敬重和怀念之情。
在这个清晨,阳光还未完全穿透素帷,内阁次辅徐阁老的府邸就已经被一片肃穆的氛围所笼罩。三丈高的铭旌如同一座庄严的纪念碑,矗立在门首,上面用朱砂题写着“光禄大夫太子太傅东阁大学士徐公讳光启之柩”,在晨风中微微颤动,仿佛在诉说着这位老臣的离去。
礼部昨夜拟定的“文定”谥号,墨迹犹新,似乎还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五进院落的穿堂,原本五彩斑斓的彩饰已全部撤去,取而代之的是用素绢扎制的松柏枝,给整个府邸增添了几分凝重和哀伤。
中厅的灵案上,陈列着御赐的麟服玉带,这些象征着荣耀和地位的物品,如今却只能静静地陪伴着老臣的遗体。而那本《农政全书》的手稿,更是引人注目,它是老臣临终前仍在批注的典籍,每一页都承载着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与期望。
辰时初刻,鸿胪寺的官员们早已按照《大明会典》的规定,在府门外设好了班位牌。亲王仪仗的云锣声由远及近,打破了清晨的宁静。楚王身着素服金冠,手持鎏金鹤嘴壶,亲自前来奠酒。他的步伐庄重而缓慢,每一步都似乎承载着对徐阁老的敬意和哀思。
当司礼监太监拖长声调喊出“跪——”时,庭院中三百余名官员如同训练有素的军队一般,齐刷刷地提起绯袍下摆,然后双膝跪地。青石板上顿时响起一阵沉闷的膝盖触地声,这声音在清晨的空气中回荡,久久不散,仿佛是对徐阁老的最后送别。
兵部尚书李大人站在一旁,目光落在前排那几位年迈的侍郎身上。他注意到这些老人在完成稽首礼时显得有些吃力,需要侍从在一旁搀扶着。他们的梁冠在触地的瞬间,似乎也有些摇摇欲坠,几缕银丝从冠下飘出,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午时的阳光洒在灵台之上,祭文的宣读将整个仪式推向了高潮。翰林学士手捧着黄绫诏书,缓缓登上灵台。他的声音在空气中回荡,庄重而肃穆。当念到“夜分入阁,风雪无阻”这一句时,跪在帷幔后的张好古突然发出一阵剧烈的咳嗽声。
这咳嗽声在寂静的氛围中显得格外突兀,众人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帷幔。大家都知道,去年腊月黄河决堤,正是这位徐阁老不顾严寒,裹着大氅在文渊阁中连续拟定了十二道赈灾奏折。他的勤勉和敬业令人敬佩,而此刻,这阵咳嗽却让人不禁心生担忧。
当念到“历书终成”时,仪式终于进入了尾声。然而,就在这时,几位曾经跟随张好古编撰《崇祯历书》的官员开始默默地以袖拭面。他们的动作虽然轻微,但在这庄重的场合中却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那轻轻的擦拭声,伴随着象牙笏板碰撞的细碎声响,仿佛是对这位老臣辛勤付出的一种回应,也是对他所经历的风风雨雨的一种感慨。
夜幕降临,夕阳的余晖渐渐被黑暗吞噬,四周的景色也变得模糊不清。在这个时刻,前来吊唁的人越来越少,原本喧闹的场面逐渐安静下来。
然而,在偏厅里,还有几位门生静静地跪在蒲团上。他们面前摆放着老师最后批改的策论,那上面的朱砂圈点处,似乎还能看到老师颤抖的笔迹。这些门生们沉浸在对老师的哀思之中,久久不愿离去。
与此同时,在宽敞的大厅里,管家正端坐在一张红木书桌前,全神贯注地捧着一本厚厚的登记簿,逐行逐列地轻声念着上面的数字。他的声音低沉而庄重,仿佛每一个字都承载着沉甸甸的哀思。
“今日共收素帛四百七十二匹、挽联三百零九副……”管家一边念着,一边用毛笔在登记簿上做着记录。每念出一个数字,他的眉头都会微微一皱,似乎这些数字不仅仅是简单的统计,更像是对逝者的一种缅怀和敬意。
然而,就在管家念到某一行时,他的声音突然停顿了一下。他的目光被登记簿上的一行字吸引住了,那行字的旁边,摆放着一件特别的奠仪——一把桐木古琴。
这把古琴看起来有些年头了,琴身呈现出一种古朴的深棕色,琴轸上系着半截磨损的丝绦。管家凝视着这把古琴,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他不禁想起了二十年前的那场科场舞弊案,当时的徐阁老,为了寒门学子们的公平,不惜与权贵们据理力争,甚至在激烈的辩论中,扯断了自己的衣带。
管家的手指轻轻触摸着那半截丝绦,感受着它的粗糙和磨损。他仿佛能够想象到当年徐阁老在朝堂上义正言辞的模样,以及他为了正义而不顾一切的决心。这半截丝绦,或许就是那时留下的吧,它见证了徐阁老的坚持和勇气。
管家缓缓地合上登记簿,将那把桐木古琴小心翼翼地捧起来,放在一旁的琴架上。他决定,要将这把古琴好好保存起来,让它成为对徐阁老的一种永恒纪念。
时间在静谧中悄然流逝,更鼓的声音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响起,仿佛在提醒着人们时间的流逝。当更鼓敲过三响时,整个夜晚似乎都被这声音划破了宁静。
在灵前,长明灯静静地燃烧着,它的火焰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明亮。突然,长明灯发出了一声轻微的爆裂声,一个灯花在火焰中绽放开来,瞬间照亮了周围的空间。
这突如其来的声响,让守夜的礼部主事猛地惊醒过来。他揉了揉眼睛,有些茫然地抬起头,目光缓缓地移向窗外。
窗外,夜色如墨,万籁俱寂。然而,在这片黑暗中,银河却如一条银色的丝带般斜挂在天空中,散发着微弱的光芒。它的存在给这片黑暗带来了一丝神秘和浪漫。
而那些白幡,在月光的映照下,泛起了微微的涟漪。它们随风飘动,仿佛在诉说着老人的故事。这些白幡的颜色和形状,让礼部主事不禁想起了老人最爱的《大明一统江山堪舆图》。在那幅图上,墨痕绵延不绝,勾勒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就如同这些白幡在夜风中的舞动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