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嫣时常陷入沉思,思绪在往昔与当下之间穿梭。回想起刚穿越到这个世界时,大明的景象可谓千疮百孔。那时的她,看着破败的民生、混乱的朝堂,心中满是忧虑与迷茫。初来乍到,面对这全然陌生的环境和复杂的局势,她几乎无从下手,却又深知自己肩负着改变这一切的使命。
在最初的日子里,张嫣仿佛置身于风暴的中心,被各种棘手的问题裹挟着。朝堂之上,官员们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政策的推行举步维艰。民生方面,百姓们在贫困与饥饿的边缘挣扎,庄稼收成不佳,时常面临灾荒的威胁。而她,虽贵为太子妃,却丝毫感受不到这身份带来的荣耀与安逸,反而被沉甸甸的责任压得喘不过气来。
再看看如今的大明,经过这些年的不懈努力,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朝堂逐渐清明,官员们开始专注于政务,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民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百姓们安居乐业,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曾经荒芜的土地上,如今庄稼茁壮成长,丰收的喜悦弥漫在每一个村落。山林也不再是光秃秃的一片,而是绿树成荫,生机盎然。这一切的转变,都让张嫣感慨万千,仿佛如梦如幻。
张嫣不禁想起前世在剧本里看到的宫妃娘娘们的生活,那是何等的惬意与悠闲。她们整日躺在藤椅上,悠然地喝着葡萄酒,品尝着葡萄,享受着岁月的静好。而自己刚穿越过来的那几年,哪有这般轻松的时刻?每日都在殚精竭虑地谋划着如何改变大明的现状,从与大臣们据理力争,到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每一步都走得艰难而沉重。无数个日夜,她为了大明的未来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那些日子,身体的疲惫与精神的压力如影随形,几乎将她压垮。
好在,所有的努力都没有白费。如今的张嫣,终于能稍稍松一口气,享受一下生活的美好。她觉得,此刻的自己才真正算得上是太子妃。那些曾经在剧本里看到的悠闲场景,如今也真切地降临到了她的身上。
现在的她,躺在舒适的藤椅上,微风轻轻拂过,带来丝丝凉意。身旁的小桌上,摆放着色泽诱人的葡萄酒和新鲜饱满的葡萄。她轻轻端起酒杯,浅酌一口,醇厚的酒香在口中散开,让人心旷神怡。再顺手拿起一颗葡萄,放入口中,甘甜的汁液瞬间在味蕾上绽放。这样的生活,与前几年的艰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她倍感珍惜。
对于钱财方面,张嫣已然不再操心。这些年,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积累了不少财富。但如今,她将这些事务都交给了小吴公公和李嬷嬷打理。她相信他们的能力和忠诚,无需自己再为此耗费精力。在她看来,钱财不过是身外之物,只要能保障生活的富足和安稳,便已足够。
在朝堂事务上,张嫣也有了自己的取舍。那些关乎国家命运、影响深远的大事,她依旧会密切关注,并适时地给予朱高炽和朱瞻基建议和指导。毕竟,她见证了大明的起起落落,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见解。但对于一些琐碎的小事,她选择不再过问。她明白,过多地干涉细节,不仅会让自己疲惫不堪,也不利于下属官员发挥主观能动性。
如今的张嫣,每日除了享受悠闲的时光,偶尔也会进宫与朱高炽、朱瞻基聊聊朝堂局势。她会分享自己在民间的所见所闻,为他们提供一些从百姓角度出发的观点。她深知,自己虽已不再身处权力的核心,但依旧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为大明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有一次,张嫣进宫看望朱高炽和朱瞻基。三人围坐在一起,谈论着最近的朝堂动态。张嫣说道:“我近日出宫,听闻百姓对新推行的税收政策反响良好,都说负担减轻了,生活也更有盼头了。但也有一些百姓反映,部分地区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影响了农田的灌溉。这事儿可得重视起来。”
朱高炽点头称是:“夫人所言极是,这就安排人去修缮水利设施。税收政策能得到百姓认可,也多亏了夫人当初的建议。”
朱瞻基也笑着说:“母亲眼光独到,总能发现关键问题。儿子日后还得多向母亲请教。”
张嫣欣慰地笑了:“你们能将大明治理好,我也就放心了。多听听百姓的声音,才能知道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除了关心朝堂事务,张嫣还热衷于参与一些文化活动。她时常邀请京城中的文人雅士到府中举办诗会。在诗会上,大家吟诗作画,交流心得。张嫣虽不擅长诗词,但她喜欢这种充满文化气息的氛围。她觉得,文化的繁荣能让大明的底蕴更加深厚,也有助于提升百姓的精神素养。
在一次诗会上,一位年轻的诗人作了一首描绘大明山河壮丽的诗,赢得了众人的喝彩。张嫣听后,感慨地说:“如今的大明,山河锦绣,百姓安康,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希望各位才子能多创作这样的佳作,传颂大明的美好。”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嫣在悠闲与关怀中继续着自己的生活。她依旧会时常躺在藤椅上,享受着美酒与葡萄,感受着微风的轻抚。但她的心中,始终牵挂着大明的未来。她知道,虽然现在的大明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未来仍有许多挑战等待着。而她,将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继续守护着这个她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国家,见证它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在享受生活的同时,张嫣也没有忘记那些曾经帮助过她的人。她时常邀请一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朋友到府中相聚,回忆往昔的岁月。他们中有在朝堂上支持她的大臣,有在民间与她一同为百姓谋福利的义士。每次相聚,大家都会分享这些年来的经历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