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泽祖坐在第一排首位,但桌子上编号却是七号。
林泽祖也想赶时间,但没有贸然下笔。
而是把双手拢在袖口里,闭目塞听捋清思路。
远看近看林泽祖都像是在打瞌睡一样。
王代奎因之前点过他的名,对他是有印象的。
王代奎看着林泽祖这个小娃娃闭着眼睛像是在睡觉。
当下看心里直乐呵。还用手捅了捅边上的柳道明向他示意。
柳道明一脸嫌弃的拍掉王代奎的大黑爪子不闻不问。
林泽祖脑子转的飞快。
以一个县为对象,对地方治理的理解,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并且要有一定的文采和逻辑性。
这是总调调不能乱。
当朝的政治还算清明,土地兼并不严重,赋税也不算重。
因此重点不在这些,就算是有也不可冒然下笔狠怼。
对于自然灾害频发,这些是导致百姓生活困难的因素可以大书特书。
临江县内有山有水物产丰富,因此涉及到农业、水利、渔业、林业等资源。
这些自然资源都要写进来用以发展经济。
今日同年二十人都是有二把刷子的。
兴修水利和轻赋税就算是个傻子都能想的到。
因此要想文章脱颖而出,必须要写些不一样的,且拿的出手的东西。
接下来就是思考如何分点论述了。
按照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方案三大步进行。
第一部分:
可以分析现状指出影响百姓吃饭及收入的原因。
如赋税有不合理之处、土地不均、水利失修、灾害应对不足等。
第二部分提出解决方案:
有了原因就有了目标,可以有的放矢。
根据临江县有山有水有地有田的特点,分点论述如何利用山地、水域、平原等资源。
如兴修水利保证农田灌溉 推广梯田增加耕地;
要大力发展手工业。
建立仓储制度预防灾荒。
推行均田减赋,减轻农人负担。
鼓励商贸利用水路交通发展贸易。
码头新城就是最好的实证。
第三部分强调德政:
比如官员廉洁,教化百姓。
防止豪强兼并土地,确保政策执行到位。
林泽祖就这样坐着一动不动脑子里不停思考推演。
其他人早就开始落笔了,因比林泽祖这做派想不引起人注意都难。
王代奎从刚开始的好奇,到后来的迷惑不解,然后再到替林泽祖着急。
这小娃娃原是个绣花枕头中看不中用!
半刻钟过去了,林泽祖终于动了,但也只是研墨而已。
墨被林泽祖研的不急不躁的。
看的众人都替他着急。
其实这并不是林泽祖故意为之。
他虽然在用手在研磨着墨锭。
但是脑子里仍然在不停的构思。
又过了不及一刻,林泽祖才拿起毛笔试了试纸和墨,又调整一下握笔的位置,这才书写起来。
学生对:
伏闻治国之道,以民为本,而安民之要,在乎仓廪充盈、货殖流通。
今我大吴圣天子垂拱于上,百官勤勉于下,然州县之治,亦有饥寒相迫者。
学生尝观本县地理,有山苍梧叠翠,有临江环流,诚为鱼米膏腴之地。
若能使山水尽利、民力尽出,何患黎庶不丰?
谨陈五策如下:
一曰分地利以均贫富:
本县山泽相间,平原则膏田万顷,丘陵则榛莽未辟。
可清丈田亩凡平原沃土,以\"计口授田\"之法,每丁二十亩为限;
荒山陂泽,许贫民申领垦荒,十年不税。
可令胥吏教民依山势垒石成畦,引泉灌溉,岁可增粟千石。
更于临江两岸植桑万株,使妇孺采叶饲蚕,岁出丝帛足千匹。
二曰兴水利以御灾荒:
本县其弊在沟洫失修。当以工代赈,浚深河道两岸筑堤植柳。
依山势开塘堰若干处,旱可蓄水,涝可分洪。
另于山中辟药圃种柴胡、苍术等耐旱药材,灾时可活人兼易粟米。
………
林泽祖这一开写,中间就没停顿过。
不仅王代奎好奇,就连方进先和柳道明也好奇。
王代奎才不管那么多,起身便下了高台,几步走到林泽祖边上一看究竟。
方进先和柳道明也不撑着了也跟了过来。
王代奎纯属好奇看热闹,实话说林泽祖写的字,好多个他都不认识。
但是柳道明和方进先却看的津津有味。
林泽祖也感觉到了身边有人。
但是头都没抬,想好的思路不能让它断了。
中间只是稍稍的顿了顿笔。
柳道明毕竟是老夫子了。
此刻他也明白。
三人再这么在边上看热闹,定会影响到学生答题思路。
于是柳道明毫不客气的拉了拉王代奎和方进先两人的衣袖示意离开。
王代奎算满足了好奇心,也看了热闹,心满意足的点了点头,转身走向了高台。
柳道明和方进先也前后脚的转身跟上。
………
林泽祖仍然保持着高效的书写速度。
三曰通商贾以活泉货:
查临江上下游几百里即通大江大河,可造官船分设水驿。
令商旅纳粮,许贩瓷器等特产出县。许丝帛、盐、铁入县。
市集逢一、五开圩,减免摊税。
更将山中竹木制成器具,贩至各府县使民获利。
四曰减徭赋以纾民困:
本县夏税秋粮当严核黄册,罢黜里甲包揽。
凡七十以上老弱、十五以下稚子,皆免差役。
每丁岁纳不过三钱。另设\"劝农钱\",凡深耕细作者,每亩贷银五分,秋收后以谷抵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