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殿内,百官已然按品阶肃立两旁,气氛凝重。
杨过端坐于九龙宝座之上,冯衡曼妙的身姿则坐在身旁旁。
上朝之后,众大臣先是依照惯例,依次出列,汇报近期各项工作的进展,并提出需要朝廷决断的问题。
杨过凝神静听,时而发问,时而做出指示。
处理政务果断明晰,尽显人皇风范。殿内唯有官员奏对与杨过沉稳的声音回荡。
待日常的政务汇报与商议告一段落后。
今日的重头戏,殿试,才正式拉开帷幕。
司礼监太监得到杨过示意,上前一步,运足中气,拖长了声音高声宣唱:
“传~!本科殿试学子,文天祥、李清照、陆秀夫、张世杰……上殿觐见~!”
洪亮的声音穿透大殿,传至殿外。
早已等候多时的几位科举学子,立刻整理衣冠,按着名次顺序,低眉垂目,步履沉稳而恭敬地依次走入金銮殿。
这其中,自然包括了李清照和谢道清。
她们混在几位学子之中,虽然穿着与其他学子类似的士子服,却难掩其绝代的风华与曼妙的身姿曲线。
尤其是经过内力滋养后,那份由内而外的光彩,使得她们在一众青衫学子中,显得格外出众。
不过,按照事先的安排与宫廷的默许。
谢道清和李清照在进入大殿后,并未与其他学子一同立于大殿中央等候问策。
而是跟随着早已候在殿内的黄蓉,轻移莲步,来到了御阶之下,靠近杨过宝座的一侧位置。
黄蓉对她们投以鼓励的眼神,随即优雅地立于冯衡身侧。
而李清照与谢道清则与其他学子一同,向端坐于上的杨过大礼参拜。
“学生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杨过目光沉静,扫过殿下的几位英才。
尤其是在李清照与谢道清那虽然恭敬低垂,却依旧能看出其优美颈项线条与窈窕身段的姿态上停留一瞬。
随即抬手,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平身。”
“谢陛下!”
待众人起身后,杨过对他们进行的殿试,正式开始。
这殿试的过程,并非简单的考校文章,更是对人品、气度、临场应变与治国方略的综合考量。
杨过首先将目光投向站在最前方的文天祥,此人虽衣着朴素,却身姿挺拔如松,眉宇间自带一股浩然正气。
“文天祥!”杨过缓缓开口,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
“孤观汝之策论,于攘外安内之策颇有见地。
然则,当今之势,北疆未靖,南陲偶有骚动,国库虽丰,连年用兵亦感吃力。
以你之见,当如何权衡这内外之需,以定先后缓急之策?”
文天祥不卑不亢,上前一步,拱手行礼,随后引经据典,结合当前局势,侃侃而谈。
他从巩固边防、发展民生、选拔将才、谨慎用兵等多个层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认为“安内乃攘外之本”,当以发展经济、稳定民心为首要,同时精炼军队,不轻易开启大规模战端。
言辞恳切,逻辑清晰,展现出了卓越的政见与口才。
杨过听罢,微微颔首,不置可否,又依次询问了张世杰兵法之道,陆秀夫关于吏治清廉、关于漕运水利等具体政务的见解。
陆秀夫对答严谨,张世杰则更显务实,各有千秋。
接着,杨过的目光落在了李清照身上。
此刻,她虽身着士子服,却难掩其下那日益窈窕动人的身姿曲线。
尤其是那纤细的腰肢与修长的颈项,在庄重的氛围中别具一种文人式的风骨与柔美。
“李清照!”杨过的声音不自觉地柔和了几分:
“汝之诗词,婉约清丽,冠绝古今。
然治国非仅风花雪月。
孤且问你,若以文教化民,匡正世风,汝以为当从何处着手?
又如何看待诗词歌赋于教化中之作用?”
李清照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些许紧张。
她抬起明眸,目光清澈而坚定。
她先是对杨过的问题表示领会,随后声音清越地阐述起来。
她认为文教化民,首重蒙学与经义,需使百姓知礼义廉耻。
同时,她并不贬低诗词的作用,反而认为雅正的诗词可以“涵养性情,陶冶情操”,是教化中不可或缺的柔和力量,并能反映世情民心。
她结合自身创作体会,娓娓道来,将文学与政教巧妙地联系起来,角度新颖,令人耳目一新。
随后,杨过又考校了谢道清。
谢道清相较于李清照的才气纵横,更显沉稳内敛。
她那婀娜不失婀娜的身姿在应答时保持着优雅的仪态。
杨过问及她关于地方治理与民生疾苦的看法。
谢道清则从休养生息、鼓励农桑、减轻徭役等较为实际的层面进行了回答。
虽文采不似李清照那般斐然,却言之有物,体现出对民间实情的关注与思考。
殿试的过程,就在杨过一个个颇具深度的问题与学子们或激昂、或沉稳、或清越的回答中进行着。
杨过听得十分专注,时而追问细节,时而沉吟思索。
偌大的金銮殿,仿佛成了一个探讨治国之道的最高学府。
而侍立在一旁的黄蓉与冯衡,亦是不时交换着眼神,显然对几位学子的表现各有评价。
整个殿试过程,既庄严肃穆,又充满了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闪光。
殿试结束后,金銮殿内那肃穆凝重的气氛仿佛被注入了一丝松快的暖流。
杨过高踞九龙宝座之上,目光深邃,缓缓扫过殿下恭敬肃立的几位学子。
他们的脸上还残留着应对考校时的紧张与期待留下的红晕,眼神中则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
他沉吟片刻,并未当场宣布结果,而是以沉稳而充满威仪的声音开口道:
“今日殿试已毕,诸位才学见识,孤已了然于胸。
且先退下,静候佳音。
三日之后,朝廷将公布殿试最终结果,确定尔等名次,钦定状元之位。”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力。
众学子闻言,尽管心中急切想知道最终评判,却也不敢有丝毫怠慢,齐刷刷地躬身行礼,声音洪亮而整齐:
“学生领旨,谢陛下隆恩!万岁,万岁,万万岁!”
礼毕,他们才依序低着头,迈着谨慎的步伐,缓缓退出了金銮殿那高大沉重的殿门,身影消失在门外的光亮之中。
待学子们离去,杨过便顺势宣布了退朝。
侍立一旁的司礼太监立刻上前一步,拖长了声音高唱:“退~朝~!”
阶下文武百官闻令,纷纷整理衣冠,向着御座方向再次躬身行礼,高呼万岁。
随后便按照品级高低,秩序井然地依次转身,鱼贯而出。
一时间,殿内只剩下官员们离去时衣料摩擦的窸窣声和脚步声,以及那依旧萦绕在空气中的、淡淡的墨香与龙涎香气。
不过片刻功夫,原本济济一堂、庄严肃穆的金銮殿便安静了下来,显得格外空旷。
巨大的盘龙金柱沉默地矗立着,穹顶彩绘在透过高窗的光线下显得愈发绚丽,却也更衬出此刻的宁静。
随后,整个金銮殿上,便只剩下杨过,以及黄蓉、冯衡、李清照、谢道清这几位身姿婀娜曼妙、风华绝代的女子。
方才在朝堂之上,她们或侍立一旁,或参与殿试,都保持着应有的端庄与矜持。
此刻外人尽去,那紧绷的氛围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家人般的亲密与随意。
黄蓉率先放松了下来。
她那双灵动的美眸流转,落在宝座之上那身姿挺拔、皇者之气与潇洒气质完美融合的杨过身上。
脸上顿时绽开了毫不掩饰的欣赏与爱恋的笑容,声音娇脆地说道:
“过儿真帅!”
这一声赞叹,发自内心,打破了殿内最后的沉寂。
她一边说着,一边轻盈地挪动自己那玲珑浮凸、成熟婀娜的曼妙身姿。
绛红色的朝服勾勒出她曼妙的心线、纤细的腰肢以及流畅的线条。
行动间如弱柳扶风,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律感,几步便来到了御阶之上,杨过的身边。
她极为自然地伸出手,扶住了杨过的手臂,动作温柔而体贴。
仿佛他不是刚刚执掌乾坤、决断天下大事的人皇,而是她心中那个永远值得依恋的过儿。
杨过顺着她的力道,缓缓地在宽大的宝座上重新坐稳。
几乎在坐下的同时,杨过的手臂便已抬起,极其熟稔而又充满保护地揽护住了黄蓉那靠过来的、成熟婀娜的腰肢。
他的手掌真元温暖,透过薄薄的衣料,传递着令人安心的温度。
虽说殿内已无寒风,但他这下意识的动作,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关怀,不让她感受到丝毫的不适与寒冷,仿佛她是一件需要精心呵护的稀世珍宝。
而此刻依旧站在御阶之下的李清照和谢道清,将这一幕尽收眼底。
看着陛下与黄蓉姐姐之间那自然流露的温馨,两女非但没有觉得丝毫尴尬或被冷落,反而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她们的脸上不约而同地泛起了一抹动人的神采。
那是一种对这般和谐美好关系的向往,以及身处其中所感受到的安心与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