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朝廷都会派军北伐,谁曾想刚经历捕鱼儿海惨败,敌方竟迅速反扑。
众人震惊之际,朱元璋摇头叹息,缓缓说道:“此次并非针对蒙元,而是要攻打倭国。
不仅要打,更要彻底解决这隐患,将其从世上清除,发动灭国之战,以报复其屡次骚扰我沿海地区,挑衅大明的行径。”
此言一出,满朝皆惊。
群臣面面相觑,难以置信。
为何要攻打倭国?况且还是灭国之战?这岂非荒谬?倭国远在海外,无缘无故攻打它有何意义?
然而,朱元璋态度坚决,毫无动摇之意。
文官刘三吾率先站出,满脸焦急地劝阻道:“陛下,万万不可。
倭国虽桀骜不驯,但您已施行禁海政策,迁移沿海居民,设立卫所加强防御。
即便遭受一些损失也是难免的。
何必劳师动众,派遣大军跨海灭国?此举必将严重消耗国力。
恳请陛下三思,切勿因一时愤怒而兴兵。”
紧接着,多位御史相继发言,劝谏道:“陛下,大明初建,百废待兴,百姓贫困。
此时当以休养生息为主,不宜轻启战端。”
何况,如今大明还需防范北方蒙元频繁南侵,怎能在南方再次挑起战事?此等举措,实属不明智。
“陛下,请以元世祖为鉴。
那倭国远隔重洋,情况尚且模糊不清,贸然出兵、长途征战,一旦失利,恐损国威。”
“此外,倭国对大明构不成实质威胁。
不过是一片荒芜之地,蛮夷小邦,何须费心?如此兴兵,实为得不偿失。”
文官阵营中顿时响起一片反对之声。
就连位列首席的李善长,此刻也不禁愣住,满面疑惑地望着朱元璋,不知其为何突发奇想,要攻打倭国。
他不信朱元璋看不到此举的诸多隐患,那么此举究竟意欲何为?
李善长眉头紧锁,陷入深思。
武将方面如蓝玉、傅友德等人更是难以理解,但转念一想,既然是打仗,无论对手是谁,结果都一样——杀敌便好。
只是若是真的攻打倭国并实施灭国计划,必然涉及水战,这却让众人有些犯难。
并非大明没有擅长水战的将领,相反,不乏其人。
像虢国公俞通海、海国公吴祯,以及曾统领巢湖水军的廖永安、廖永忠兄弟,皆是水战高手。
他们在鄱阳湖大战中崭露头角。
然而,他们均已辞世。
自大明建国以来二十多年间,未曾再经历水战,仅存的几位有经验的水师将领也相继离世。
旁人对此一窍不通,致使局面略显尴尬。
然而,这并无大碍。
在蓝玉等人眼中,只需找到倭寇老巢,直接进攻即可。
毕竟这是灭国之战,历史上有几人能做到?定能名垂青史。
他们怎会放过这一机会?
此时,不同于文官们的犹豫,蓝玉等人齐声赞同:
“陛下英明,倭寇不知好歹,该狠狠教训!”
“我朝乃礼仪之邦,岂容蛮夷挑衅?必让其尝尽苦果,明白尊卑!”
“末将领命,请陛下准许出兵,彰显国威!”
一时间,奉天殿内气氛紧张。
文官多持反对意见,武将则一致支持。
双方互不相让,争吵不断。
以刘三吾为首的文官们言辞激烈,唾沫四溅。
即便冠帽掉落也全然未觉。
蓝玉等人虽无文采,却也回击几句“汝母”之类的话,最终陷入劣势,只会反复重复这些粗俗言语。
若非禁止动武,早已拳脚相向。
顿时,殿内喧哗不堪,乱作一团!
朱元璋听得头疼,脸色铁青,拍案怒喝:
“全都闭嘴!如此吵闹,成何体统!
朕的话还未讲完,你们急什么?”
声音如雷贯耳,震慑全场。
众人这才停止争执,归于平静。
朱元璋冷眼一扫,继续说道:
“你们的理由,朕岂会不知?”
若非如此,我怎会容忍倭寇屡次挑衅?但那是过去的事了。
世间没有永远安定的国家,也没有固定不变的策略,不过是随世事变化调整罢了。
如今形势突变,我发现倭国有种叫土豆的神粮,这才决定不再忍让,准备发大军征讨!
“土豆?那是什么东西?”众人一脸茫然,满是疑惑。
面对众人的疑问,朱洪武缓缓解释:“土豆是从倭国发现的一种高产作物。”
他笑了笑,目光扫过群臣,一字一句地说:“一年能种两次,一亩可产四十石,甚至更多!”
此言一出,群臣皆惊。
李善长等文武百官都愣住了,难以置信。
什么?一亩地竟产四十石粮食,还能一年种两次?
在这个时代,大明的平均亩产不过两石。
如果出现亩产三石,地方官都会特意上报朝廷邀功;若能达到四石,那就是罕见的祥瑞。
朝廷必定重赏相关官员,至少升官几级。
然而现在,朱洪武说这种土豆能亩产四十石,众人简直不敢相信。
如此惊人的传闻,简直难以置信,说是夸大百倍也不为过。
难道倭国那种贫瘠之地竟有这样的作物?谁敢相信这不是胡言乱语?
老朱深知众人心里的疑惑,毕竟他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怀疑。
但此刻,他从容一笑,缓缓说道:“我知道你们不信,觉得我是在戏谑。
但这确实是事实,绝无虚假!我起初也不信,但已亲自验证,三个月内,亩产四十石,分毫不假。
而且倭国还有更多类似的奇珍,这就是为何我们必须出兵征讨的原因。”
一旁始终未发一言的朱标也开口附和:“不错,父皇的话怎会虚假?他乃天子,岂会妄言?此事无需质疑。”
此言一出,群臣皆震惊不已,脑海中一片混乱。
若老朱和太子都说得属实,那么这消息必定真实无疑。
可正因如此,他们更觉震撼!亩产四十石,意味着大明的粮食产量将提升十倍!百姓将不再为饥饿担忧,国家实力也将大幅跃升。
这对每个人的利益都至关重要。
不过,这样的事实在许多人看来仍是匪夷所思。
有这样不可思议的神粮问世,
竟产自倭国那荒凉偏僻之地。
更令人震惊的是,
朱公提到倭国还有其他像土豆一样的作物?
想到这里,在场众人皆倒吸一口凉气。
随即,刘三吾等文官相视一眼,
紧接着,所有人默契地站出,
态度瞬间转变。
“皇明天威,照耀四方。
功业卓着,统领万邦。
倭国蕞尔小邦,向来轻视我大明,
抗拒教化,屡次挑衅生事。
此等行为岂能容忍!
恳请圣上发兵,以天罚惩治倭寇!
俘虏其君,献于殿下,彰显国威,威震四海!”
此时,奉天殿内充满战呼声。
最激动的并非蓝玉等武将,
而是众多文官。
他们如脱胎换骨一般,
完全不见之前谨慎劝阻的模样。
个个面红耳赤,情绪激动地陈词。
“我大明大国风范,却被倭国这般小邦如此羞辱。
其野心暴露无遗。
恳请圣上挥师东征!
举国同心,誓灭倭寇,以雪前耻!”
“天道轮回,正义终将昭彰。
民心所向,仇必得报!
多年来倭寇侵扰沿海,百姓苦不堪言。
倭国却愈发放肆,视我大明为软弱可欺。”
大明疆域若无此患,难求太平。
陛下此举实为明智之举,体恤黎民,恩泽万世。
臣代表天下苍生,敬谢圣恩!
往昔强汉盛世,震慑四海。
南越杀害汉使,汉廷将其地分为九郡;宛王杀汉使,首级高悬北阙,由此方有‘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之豪言。
今我大明军威赫赫,理当效仿先辈,兴师问罪,以显祖宗荣耀,令后世子孙知武德昭然!
文臣激愤不已,武将则如嗅血的猛兽,双眼充血,争相请缨。
蓝玉率先拱手道:“自开国以来,臣屡次领军,若论此次征伐倭寇,恳请再命末将为帅。
如有失职,甘愿受死。”
傅友德毫不示弱:“前次征战未轮到我,此番出征倭国,还望陛下委任老臣统率。
家中儿郎众多,需建功立业以分家产!”
徐允恭紧随其后,语气坚定:“臣继承父爵,却无战功可言,深感愧疚。
愿得此机会建功立业,不负先人威名,不辱大明声威!”
听罢此言,瞿能、平安等年轻将领也不甘落后,纷纷争夺主帅之位。
一时间,奉天殿内气氛高涨,文臣们慷慨激昂,武将们纷纷请缨出战。
无论官职高低,无论资历深浅,众人的意见前所未有地一致——倭国,必须讨伐!
这并不令人意外。
只要上下一心,利益一致,事情自然事半功倍。
毕竟,这种高产的作物对大明的国力和每个人的利益都至关重要。
因此,出现了这样的局面。
对此,朱元璋非常满意。
他挥了挥手示意众人安静,目光如炬,环视群臣后沉声说道:
“自我们建立大明以来,倭国一直桀骜不驯。
近年愈发嚣张,肆意挑衅,欺凌我沿海百姓。
我大明的子民,皆应受到明军的保护,享受天威的恩泽。
难道我能坐视不管吗?
过去因局势复杂,我选择隐忍,将其列为不征之国。
但这并非因为不能征伐,而是为了避免战乱让百姓受苦。
然而如今,倭国更加猖狂,变本加厉。
他们是否认为我大明无人?是否以为我百姓软弱可欺?无论如何,已到不能再忍的地步。
于是,顺应天命,顺从民意,决定派遣大军征伐倭国。
清除沿海祸患,以牙还牙,为沿海子民,为我大明复仇雪耻。
彰显我大明的**威严,震慑那些不安分的宵小,还天下太平!”
声音如龙吟般在大殿回响,震撼全场。
刹那间,群臣伏地叩拜:
“陛下英明,臣等愿遵圣旨!”
见此情形,老朱的脸色略显平和。
他挥了挥手示意大家起身,才继续说道:
“虽然我们已经决定派遣军队征讨倭寇,但倭国位于海外,占尽地利,不可轻视。
这场战争关乎国家命运,绝不能有半点闪失。
必须取胜,务必小心谨慎,准备充分。
特别是此次需要渡海作战,涉及战船建造、水军训练等事宜。
这些都是我大明以往未曾重视的部分,更需格外慎重。
至于粮草器械等后勤事务,也必须妥善安排。
此事,兵部、户部相关人员即刻着手准备,并随时向我汇报!
至于领军的主帅人选……”
说到这里,朱元璋略微停顿。
他目光深邃地扫视四周,特别在李善长、蓝玉等人身上停留片刻后,才缓缓说道:
“我想让骠骑大将军担任主帅,率军征讨倭国。
诸位有何看法?”
话音刚落,在场文武百官无不震惊,一时难以回神。
骠骑大将军?这又是谁?
片刻之后,大家猛然想起,这不是陛下不久前在演武时新封的那个少年吗?
这岂不是要让朱政统领大军,率领我大明将士跨海征战?
这可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战啊!
众人倒吸一口凉气,心中惊疑不已。
骠骑大将军的人选,难道要交给朱政?
不错,在他们演武时,所有人都亲见了朱政的非凡才能。
他的才华令人惊叹,堪称绝世。
即便他年纪尚轻,击败了蓝玉,也只能证明他的天赋异禀。
然而,他从未经历过真正的战场,没有半点战功。
陛下对他颇为宠爱,让他管理军队事务或负责退役转业制度倒也罢了。
如今竟要让他亲自领兵出征,这岂不是拿这场灭国之战当成了他的练兵场?这决策是否有些草率?怎能让人安心?
于是,以兵部尚书茹瑺、中书舍人刘三吾为首的文官纷纷站出,谨慎措辞的劝谏:
“请陛下三思,骠骑大将军虽才华出众,但毕竟年轻,缺乏实战经验。
突然统率大军,恐怕不妥。”
“正是如此,陛下。
灭国之战,万不可掉以轻心。
骠骑大将军并无战功,怎能服众?”
“还请陛下选择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
这才是稳妥之举!”
……
听闻群臣诚恳的劝阻,朱元璋毫无动摇。
他早已料到,让朱政领军征讨倭国会引发强烈反对。
但他心意已决,无论如何都要为朱政铺平道路,绝不会因任何人的异议而改变。
付出再大的代价,他也甘之如饴。
更何况,此刻不过是一群文官发难罢了,他怎会放在心上?
只听朱元璋冷声一笑,随后说道:
“没战功?不服众?真是可笑!谁生来就有战功?打几场硬仗不就有了吗?”
昔日汉武帝委任冠军侯霍去病讨伐匈奴。
难道彼时霍去病有何战绩?
然而终成盖世奇功,令匈奴闻风丧胆,不敢南下牧马!
还是说,你们认为我们不如汉武帝?
他是否独具慧眼?嗯?”
说到此处,朱元璋面色阴沉,目光凌厉。
众人见状,茹瑺、刘三吾等文官顿觉脖颈发凉。
随即闭口不言,低头噤声,再不敢多话。
毕竟该说的都说过了,朱元璋心意已决,他们也无可奈何。
除非有人活得不耐烦,想用死谏博取名声!
一时之间,气氛再度沉寂。
但文官们不愿再多言。
李善长却不能坐视不理。
他目光锐利,心中警觉。
在他看来,朱元璋此举正如他所料。
意在扶持朱政等人,打击淮西派系。
先前演武,朱政已树立起极高威望。
若此次东征倭寇再建灭国之功,他在军中的地位将无人能及。
届时掌控兵权,还有谁能阻拦?
若真如此,淮西派系的势力定会大减。
甚至能否继续存在都是未知。
这让他怎能接受?
权力之争,不是你死便是我亡。
更何况,李善长自认若非顾虑淮西派系,朱元璋早对他下手。
一旦淮西派系瓦解,他的结局可想而知。
想到这里,李善长急忙不动声色地向身边的淮西武将使眼色。
而傅友德等人早已不满朱元璋的决定。
这不是明摆着抢夺他们的军功利益么?
何况,他们早已猜透老朱的意图。
对于朱政,众人更添戒备与敌意。
此刻,根本不用李善长开口示意。
众人立刻站出来反对。
“陛下,冲锋陷阵这种事,还是交给我们这些老兄弟吧。
骠骑大将军年纪轻轻,谁敢放心把后背交给他?”
“是啊,陛下若想栽培骠骑大将军,不如让他随军历练。
等时机成熟,再担大任也不迟。”
“我听说冠军侯霍去病初时也是在卫青麾下效力,积累经验后才独当一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