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太庙乐章之六
雍和二章·其一
在涤嘉豢,丽碑敬牲。
角握之牡,色纯之骍。
火传阳燧,水溉阴精。
太公胖俎,傅说和羹。
《唐享太庙乐章·雍和二章·其一》的译文和注释如下:
译文
在清洁的栏圈中有肥美的牲畜,用华美的碑石来敬奉牺牲。
那是角小的公牛,还有毛色纯赤的马。
用阳燧取火传递光明,用水来滋润万物的阴精。
像太公那样把肉盛在俎上,像傅说那样调和鼎中的羹汤。
注释
? 涤:指养祭牲的清洁的栏圈。嘉豢:指肥美的牲畜。
? 丽碑:华美的碑石,这里可能是指在祭祀时用来记载祭祀之事或彰显祖先功德的碑,也可能是形容祭祀场所的庄重。敬牲:恭敬地献上祭祀用的牲畜。
? 角握之牡:“角握”指角小,“牡”指公牛,这里指角小的公牛,是祭祀用的牲畜之一。
? 骍(xing):赤色的马或牛,这里指毛色纯赤的马,也是祭祀的牲品。
? 阳燧:古代利用日光取火的器具。
? 阴精:可以理解为水,古人认为水属阴,具有滋润万物的特性。
? 太公:指姜太公吕尚。胖俎:把肉盛在俎上,“胖”指大片的肉,“俎”是古代祭祀时盛肉的礼器。
? 傅说(yuè):商王武丁的贤相。和羹:调和鼎中的羹汤,这里指在祭祀中准备的羹汤祭品,传说傅说曾以“若作和羹,尔惟盐梅”来比喻治理国家。
《雍和二章·其一》,凭借简洁却极具表现力的文字,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充满仪式感的古代祭祀图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祭祀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祖先与后代的精神桥梁,承载着古人对天地的敬畏、对先辈的追思,以及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这首诗不仅为我们呈现了唐代祭祀活动的宏大场景,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值得深入探究。
一、逐联剖析诗句深层含义
开篇“在涤嘉豢,丽碑敬牲”,描绘了筹备祭祀的重要环节。“在涤嘉豢”指在干净整洁的环境中饲养膘肥体壮、品质优良的牲畜,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对祭品的严格挑选,更表达出对祭祀的敬重。“丽碑敬牲”则强调祭祀时,用于献祭的牲畜被庄重地陈列,旁边或许还立有精美的石碑,用以彰显祭祀的神圣。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古人对祭祀活动的虔诚与重视。
“角握之牡,色纯之骍”进一步刻画祭祀牲畜的特征。“角握之牡”突出祭祀所用的雄性牲畜,人们紧紧握住其角,象征着对献祭过程的把控。“色纯之骍”描绘牲畜毛色纯红,在古代,纯色的牲畜被视为最为尊贵的祭品,红色更是代表着吉祥与庄重,这再次强调了祭祀仪式的庄严神圣。
“火传阳燧,水溉阴精”引入了古代阴阳调和的理念。“火传阳燧”描述人们使用阳燧——一种利用太阳能取火的工具获取火种,火在祭祀中象征着光明、活力与阳性力量。“水溉阴精”则以水来代表阴性力量,通过用水祭祀,实现阴阳的平衡与和谐,体现了古人对自然规律和宇宙秩序的深刻理解。
“太公胖俎,傅说和羹”运用历史典故,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太公胖俎”讲述姜太公将丰盛的祭品放置在俎上,表达对先祖的敬意;“傅说和羹”则源自傅说善于调和羹汤的故事,在此象征祭祀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完美融合,寓意着祭祀活动的和谐与圆满,同时也表达了对先祖和神灵的崇高敬仰。
二、多维度品鉴艺术特色
这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有序,对仗极为工整。四联诗句犹如精心搭建的建筑,“在涤嘉豢”与“丽碑敬牲”,从牲畜的饲养环境到祭祀时的陈列,词性与结构一一对应;“角握之牡”与“色纯之骍”,分别从牲畜的形态和毛色入手,对仗精巧。后两联同样遵循这一规则,上下句在词性、平仄上高度契合。这种严谨的对仗结构,不仅形成了明快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更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性,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用词方面,诗人可谓匠心独运,用词精炼却表意丰富。“在涤嘉豢”的“涤”字,简洁地描绘出饲养牲畜场所的清洁,体现出对祭祀的敬重;“色纯之骍”的“骍”字,精准地描绘出牲畜纯红的毛色,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祭品的高贵。这些经过精心挑选的词语,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诗歌在有限的篇幅内传递出丰富的信息。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来看,诗歌巧妙地将祭祀场景的描绘与人们的情感表达融为一体。诗中既有对祭祀前牲畜准备、火种获取等场景的细致刻画,又融入了人们对祖先和神灵的敬仰、对祭祀仪式的重视等情感。这些场景与情感相互交织,营造出庄严肃穆、神圣而深远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古代祭祀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深入挖掘文化价值
从反映古代祭祀文化的角度而言,《雍和二章·其一》宛如一部生动的历史纪录片,全方位地展示了唐代祭祀活动的场景与程序。从牲畜的饲养、挑选,到祭祀器具的准备;从火种的传递,到祭品的陈列与调和,每一个细节都反映出古人对祭祀活动的高度重视和严谨态度。这为后人研究古代祭祀文化的仪式规范、精神内涵等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作为祭祀乐章,《雍和二章·其一》在历史的长河中广泛流传,对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不仅保存了古代音乐文化的独特韵味,让后人能够通过文字感受祭祀音乐的庄重,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信息。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领略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体现儒家思想影响方面,儒家强调“礼”“乐”对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诗中对祭祀礼仪的细致描写,从祭品的准备到祭祀流程的安排,都严格遵循礼仪规范,体现了“礼”的约束作用。虽然诗中并未直接提及音乐,但整个祭祀活动的有序进行,以及其中所蕴含的和谐理念,都反映出“乐”所追求的调和情感、感化人心的功能。这生动地体现了儒家“礼乐”思想在唐代社会的深远影响,展示了儒家文化在塑造社会价值观和精神风貌方面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