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太庙乐章之七
《雍和二章·其二》解析
原文
俎豆有馥,粢盛絜丰。
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鼓钟管磬,肃唱和鸣。
皇皇后祖,来我思成。
译文
俎豆之中祭品香气馥郁,盛在容器的粮食洁净丰盛。
还有调和的羹汤美味,斋戒齐备且调配均匀。
钟鼓管磬齐鸣奏乐,肃穆的歌声和谐相应。
伟大显赫的祖先神灵,请降临助我达成祭祀的心愿。
注释
1. 俎豆有馥:
? 俎(zu)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俎”盛肉,“豆”盛祭品;馥(fu):香气浓郁,形容祭品的芬芳。
2. 粢盛(zi chéng)絜丰:
? 粢盛:盛在祭器中的谷物(如稻、黍);絜(jié):通“洁”,洁净;丰:丰盛,《诗经·小雅》“絜粢丰盛,神嗜饮食”即写祭品洁净充足。
3. 和羹:
? 调和五味的羹汤,《尚书·说命》载傅说以“和羹”喻治国,此处指祭祀用的羹汤祭品。
4. 既戒既平:
? 戒:斋戒,祭祀前洁身静心;平:平和均匀,指羹汤调配适度,亦含“公平”之意,暗合祭祀需“心诚”的要求。
5. 鼓钟管磬:
? 泛指宗庙乐器,“鼓”为革类,“钟”为金类,“管”为竹类,“磬”为石类,对应“八音”体系。
6. 肃唱和鸣:
? 指乐工与乐器配合,歌声肃穆和谐,《礼记·乐记》“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即写宗庙乐声的庄重。
7. 皇皇后祖:
? 皇皇:美盛、显赫的样子;后祖:指帝王的祖先,如《诗经·大雅》“皇皇后帝,皇祖后稷”。
8. 来我思成:
? 祈求祖先降临享祭,助祭祀达成心愿。“思”为语助词,无实义,如《诗经·小雅》“神之格思,不可度思”。
文化解读
此诗为唐代享太庙乐章,聚焦祭祀中的祭品与乐舞,体现“以礼事神,以乐通神”的核心思想:
? 祭品的象征意义:
“俎豆”“粢盛”“和羹”不仅是物质供品,更象征对祖先的感恩与追慕。“絜丰”强调祭品洁净丰盛,反映儒家“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的礼仪原则。
? 乐舞的神圣功能:
“鼓钟管磬”的合奏与“肃唱和鸣”的歌声,营造人神共处的神圣氛围。古人认为音乐能“感天地,动鬼神”(《乐记》),此处乐舞实为沟通人神的媒介。
? 孝道的终极诉求:
末句“来我思成”直抒胸臆,祈求祖先庇佑祭祀圆满,暗含对国泰民安、王朝永续的期待,将个人孝道升华为家国理想。
艺术特色
1. 感官描写的细腻性:
? 视觉(絜丰)、嗅觉(馥)、听觉(鼓钟管磬)多维度铺陈,构建沉浸式祭祀场景,如《诗经·周颂·执竞》“钟鼓喤喤,磬筦将将”的感官复现。
2. 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 “俎豆”对“粢盛”,“鼓钟”对“管磬”,名词性词组两两相对;“有馥”对“絜丰”,“既戒”对“既平”,形容词性结构相互呼应,体现近体诗对仗的雏形。
3. 语言的典重雅正:
化用《尚书》《诗经》等经典词汇(如“和羹”“粢盛”),避免俚俗,契合宗庙乐歌“辞尚体要,弗惟好异”的写作规范。
生僻字注音与辨误
? 粢(zi):第一声,音同“资”,指谷物;“粢盛”读作“zi chéng”,切勿读“ci shèng”。
? 絜(jié):通“洁”,读第二声,非“qiè”(“挈”的读音)。
? 和(hè)鸣:此处“和”为“应和”之意,读去声,与“和平(hé)”不同。
历史价值
? 礼制细节的记录:
“粢盛絜丰”“和羹既平”可补《唐会要·宗庙》中“祭品需洁净丰备”的记载,为研究唐代宗庙供品制度提供实证。
? 音乐史的佐证:
“鼓钟管磬”的乐器组合,与《新唐书·礼乐志》“太庙祭祀用金奏之乐,钟磬为节”相契合,印证唐代雅乐的乐器配置。
? 文化心理的反映:
对“皇皇后祖”的尊称与“思成”的祈愿,体现唐代士人对祖先崇拜的虔诚,以及“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社会心理。
此诗以祭品为基石,以乐舞为桥梁,构建起人神对话的神圣空间,既是唐代宗庙祭祀的微观切片,亦是中国古代“礼以载道”文化传统的生动注脚。
《雍和二章·其二》作为古代祭祀乐章,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唐代祭祀大典的画面。在传统社会,祭祀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活动,它承载着人们对祖先的追思、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对家族和国家繁荣昌盛的祈愿。这首诗不仅为后人呈现了祭祀仪式的具体场景,更成为研究古代文化、思想和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
一、细致解读诗句内涵
开篇“俎豆有馥,粢盛絜丰”,将我们带入祭祀现场。“俎豆”是古代祭祀时盛放祭品的礼器,“有馥”描绘出祭品散发着浓郁而诱人的香气。“粢盛”指盛在祭器内的谷物,“絜丰”强调这些谷物不仅干净整洁,而且数量充足。这两句通过对祭品的细致描写,体现出祭祀者对祖先和神灵的虔诚与敬重,希望用最优质、最丰盛的祭品表达内心的敬意。
“亦有和羹,既戒既平”进一步展现祭祀的准备工作。“和羹”象征着各种食材的和谐搭配,寓意着祭祀活动的和谐有序。“既戒既平”表明祭祀仪式在筹备和进行过程中,人们严格遵循礼仪规范,确保每一个环节都庄重、平稳,不出现任何差错,体现了对祭祀礼仪的高度重视。
“鼓钟管磬,肃唱和呜”描绘了祭祀现场的音乐场景。“鼓钟管磬”分别指代不同的乐器,它们共同奏响,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氛围。“肃唱和呜”强调祭祀时的歌唱与乐器演奏相互配合,和谐共鸣,这种和谐的音乐不仅是对祖先和神灵的赞美,更是礼乐文化的具体体现,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祭祀的神圣与庄严。
“皇皇后祖,来我思成”表达了祭祀的核心诉求。“皇皇后祖”饱含对祖先的崇敬之情,“皇皇”突出祖先的伟大和崇高。“来我思成”则是祭祀者内心的祈愿,希望祖先的神灵能够降临祭祀现场,庇佑子孙后代,帮助他们实现美好的愿望,达成心中的目标。
二、深入赏析艺术特色
从结构上看,这首诗严谨规整,对仗工整。四联诗句两两相对,“俎豆有馥”与“粢盛絜丰”,从祭品的香气和丰盛程度两个方面进行描绘,词性、结构和平仄相互对应。“亦有和羹”与“既戒既平”,分别从祭品的象征意义和祭祀仪式的特点入手,对仗精妙。后两联同样遵循这一规则,使诗歌在形式上整齐划一,节奏明快。这种严谨的对仗结构,不仅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性,读起来朗朗上口,还使诗歌的层次更加分明,逻辑更加清晰。
在用词方面,诗人精雕细琢,用词精炼且表意丰富。“馥”字用得恰到好处,仅一个字就生动地描绘出祭品的香气,让读者仿佛能闻到祭祀现场的芬芳。“肃唱和呜”中的“肃”字,准确地表现出祭祀的庄重氛围,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邃。这些经过精心挑选的词语,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诗歌在有限的篇幅内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从情景交融的角度来看,诗歌将祭祀场景的描绘与祭祀者的情感表达紧密结合。诗中既有对祭品的准备、乐器的演奏等场景的细致刻画,又融入了祭祀者对祖先的敬仰、对神灵的祈求,以及对祭祀仪式的重视等情感。这些场景与情感相互交融,营造出庄严肃穆、神圣而又充满希望的意境,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古代祭祀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充分挖掘文化价值
在反映古代祭祀文化方面,《雍和二章·其二》宛如一部生动的历史纪录片,全方位地展现了唐代祭祀活动的场景和程序。从祭品的选择、准备,到祭祀仪式的进行,再到音乐的演奏和对祖先的祈求,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古人对祭祀活动的高度重视和严谨态度。它为后人研究古代祭祀文化的仪式规范、精神内涵等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
作为祭祀乐章,《雍和二章·其二》在历史的长河中广泛传唱,对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不仅传承了古代的音乐文化,让后人能够通过文字领略祭祀音乐的庄重与神圣,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通过这首诗,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儒家思想强调“礼”和“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道德行为的准则,“乐”则是调和情感、感化人心的重要手段。这首诗对祭祀礼仪的细致描写,从祭品的摆放、祭祀仪式的流程,到参与者的行为规范,都严格遵循礼仪制度,体现了“礼”的约束作用。对祭祀音乐的重视,通过音乐营造氛围、沟通神灵,反映了“乐”在祭祀活动中的重要功能。这生动地体现了儒家“礼乐”思想在唐代社会的深远影响,也让我们看到儒家文化如何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其价值导向作用,维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