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隆元年正月,汴京皇宫的福宁殿里,烛火燃得正旺。
赵匡胤刚穿上龙袍没几天,案头就堆着厚厚的一摞史书,全是中唐到五代十国的旧卷宗。他穿着明黄常服,盘腿坐在榻上,手里翻着一本《旧唐书》,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书页上记着,建中四年,藩镇李怀光带兵攻进长安,唐德宗带着妃嫔往奉天逃,一路上连口热饭都吃不上,长安城里的宫殿,被士兵烧得只剩断壁残垣。
“陛下,夜深了,该歇息了。”太监王继恩端着一碗热汤进来,见赵匡胤还在翻书,轻声劝道。
赵匡胤没抬头,指着书页问:“王继恩,你给朕念念,这页写的是什么?”
王继恩凑过去,清了清嗓子念道:“中和元年,黄巢义军破长安,唐僖宗奔成都,藩镇朱温拥兵自重,后弑唐昭宗,立唐哀帝,再后废帝自立,改国号梁……”
念到一半,赵匡胤抬手打断他,把书往案头一扔:“不用念了,这些事,朕闭着眼都能背下来。”
他起身走到窗边,推开窗户,寒风灌了进来,吹得烛火晃了晃。窗外的汴京很安静,可赵匡胤眼前,却浮现出小时候见过的景象——那时候还是五代十国,他跟着父亲赵弘殷在洛阳谋生,有天夜里,藩镇的士兵突然闯进城里,烧杀抢掠,老百姓哭着往城外逃,他亲眼看见一个士兵,把一个抱着孩子的妇人推倒在地,抢走了妇人怀里的包裹。
“陛下,天寒,别冻着了。”王继恩连忙上前,把窗户关上。
赵匡胤转过身,指着案头的史书:“你看这些书,从安史之乱到现在,两百多年了,长安被破了多少次?皇帝被推翻了多少个?唐玄宗逃蜀,唐德宗逃奉天,唐僖宗逃成都;朱温废唐立梁,李存勖灭梁建唐,石敬瑭割燕云建晋,刘知远建汉,郭威建周……哪个朝代能撑过几十年?哪个皇帝能善终?”
王继恩低着头,不敢说话——这些事,都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可没人敢像赵匡胤这样,当着皇帝的面,把前朝的烂事一一数出来。
赵匡胤又坐回榻上,拿起一本《五代史》,翻到“后周世宗柴荣”那一页:“柴荣是个好皇帝,想统一天下,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可他死得早,留下孤儿寡母,朕……”
他没再说下去,可王继恩心里清楚,赵匡胤是想起了自己“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事——要是柴荣还在,要是后周的兵权没落在赵匡胤手里,他也成不了这个皇帝。
第二天一早,赵匡胤召集群臣,在紫宸殿议事。大臣们以为,新皇帝刚登基,要议的是封赏功臣、安抚百姓的事,可赵匡胤一开口,就问起了中唐到五代十国的战乱。
“诸位卿家,”赵匡胤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过群臣,“从安史之乱到现在,两百多年,天下大乱,藩镇割据,皇帝被废,首都被破,老百姓流离失所,你们说,这到底是为什么?”
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没人敢先说话。过了一会儿,宰相范质站出来,躬身说:“陛下,臣以为,是藩镇兵权太重,武将拥兵自重,他们手里有兵,就敢对抗朝廷,就敢推翻皇帝,就敢攻陷首都。”
“范宰相说得对。”赵匡胤点了点头,“五代十国的时候,哪个皇帝不是武将出身?哪个皇帝不是靠兵权上位的?兵权在武将手里,朝廷就像揣在怀里的鸡蛋,随时都可能碎。”
他又问:“那你们说,要怎么样,才能让大宋不像前朝那样,不被藩镇攻陷首都,不被武将推翻,能千秋万代?”
大臣们议论起来,有人说要削弱武将兵权,有人说要加强朝廷兵力,有人说要严惩叛乱的藩镇。赵匡胤听着,没说话,直到议论声小了,才看向枢密使赵普。
“赵普,你怎么看?”
赵普上前一步,躬身说:“陛下,臣以为,要保大宋江山,关键在‘重文抑武’。武将拥兵易叛乱,文人掌权重规矩,只要重用文人,让文人掌管朝政,甚至参与军事,削弱武将的兵权,不让武将有拥兵自重的机会,就能避免前朝的战乱,保大宋千秋万代。”
赵匡胤眼睛一亮:“赵普,你接着说。”
“陛下,”赵普接着说,“中唐到晚唐,藩镇武将手里有兵,有粮,有地盘,朝廷管不了他们,他们才敢攻进首都;五代十国,武将靠兵变上位,知道兵权的重要性,所以新皇帝刚登基,就会担心其他武将叛乱,可越是猜忌,越是打压,叛乱就越多。要是重用文人,文人没有兵权,就算想叛乱,也没那个能力;文人掌管朝政,会按规矩办事,不会像武将那样,动不动就动刀动枪,天下自然就能安稳。”
赵匡胤点了点头,又问其他大臣:“你们觉得赵普说得对吗?”
大臣们纷纷点头,说赵普说得有道理。有个老臣站出来,说:“陛下,臣经历过五代十国,见过太多武将叛乱,太多皇帝被废。文人虽然不懂打仗,可他们懂治国,懂规矩,重用文人,确实是保江山的好办法。”
赵匡胤当即拍板:“好!就按赵普说的办,大宋从此,重文抑武!”
他当场下了三道旨:
第一道,收回各地藩镇的兵权,让武将把兵权交给朝廷,由枢密院(文官掌管)统一调配,武将只有带兵打仗的权力,没有调兵的权力;
第二道,重用文人,科举考试扩招,选拔更多文人入朝为官,朝政、财政、甚至部分军事事务,都交给文人掌管,武将不得干预朝政;
第三道,立下祖训,“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保证文人的地位,让文人敢说话,敢办事。
旨意传下去,武将们心里不满,却没人敢反抗——赵匡胤刚登基,手里握着禁军,又有大臣们支持,他们要是反抗,只会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有个叫石守信的武将,以前跟赵匡胤一起打仗,是他的结拜兄弟,私下里跟赵匡胤抱怨:“陛下,我们跟着您出生入死,才打下大宋的江山,现在您收回我们的兵权,重用文人,是不是不信任我们了?”
赵匡胤没生气,拉着石守信的手,在御花园里散步:“守信,朕不是不信任你们,是朕怕啊。五代十国的时候,哪个武将不是跟皇帝称兄道弟?可最后,还不是起兵叛乱,推翻了皇帝?朕不想大宋也像前朝那样,不想你们以后也像那些武将一样,要么叛乱被杀,要么被皇帝猜忌被杀。”
他又说:“朕收回你们的兵权,给你们良田、美宅、金银珠宝,让你们回家享清福,子孙后代都能过上好日子,不比在战场上拼命,在朝廷里担惊受怕强?”
石守信听了,没再抱怨——他知道赵匡胤说的是实话,五代十国的时候,武将的下场大多不好,要么战死,要么被皇帝杀了,能善终的没几个。
没过多久,赵匡胤又办了一件大事——“杯酒释兵权”。他请石守信、高怀德等几位手握兵权的武将吃饭,酒过三巡,赵匡胤叹了口气:“朕现在当皇帝,还不如以前当节度使的时候自在,每天都睡不着觉,怕有人起兵叛乱,怕有人推翻朕。”
武将们连忙放下酒杯,说:“陛下,现在天下太平,没人敢叛乱,您放心。”
“你们是不敢,可你们的手下呢?”赵匡胤说,“要是有一天,你们的手下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逼你们当皇帝,你们能拒绝吗?”
武将们吓得脸色惨白,“扑通”一声跪下:“陛下,我们不敢!求陛下给我们指一条生路!”
赵匡胤笑着说:“你们起来吧。朕不是要治你们的罪,是想让你们把兵权交出来,回家享清福。朕给你们良田千亩,美宅百间,再赐你们几个美人,你们以后不用再管军务,不用再担惊受怕,好好过日子就行。”
武将们连忙道谢,第二天就纷纷上书,请求交出兵权。赵匡胤一一答应,给了他们丰厚的赏赐,让他们回了老家。
收回武将的兵权后,赵匡胤更加重用文人。他经常跟文人一起吃饭、聊天,跟他们聊治国之道,聊历史上的战乱,聊如何让大宋安稳。有个叫吕蒙正的文人,刚考中状元,赵匡胤就把他召进皇宫,跟他聊了一整夜,第二天就任命他为将作监丞,让他参与朝政。
大臣们劝赵匡胤:“陛下,吕蒙正刚考中状元,没什么经验,不能一下子给他这么大的官。”
赵匡胤说:“朕就是要重用年轻文人,他们没经历过五代十国的战乱,没被武将的风气影响,心里只有规矩,只有治国,只有大宋的江山。经验可以慢慢学,可对朝廷的忠心,对规矩的敬畏,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后来,吕蒙正果然没让赵匡胤失望,他为官清廉,办事公正,还经常给赵匡胤提建议,帮着赵匡胤治理国家,最后还当上了宰相。
赵匡胤还特别重视科举考试,以前科举考试,大多是贵族子弟、武将后代上榜,文人很难有机会。赵匡胤下旨,科举考试不分出身,不管是平民子弟,还是贵族子弟,只要有才华,就能参加考试,只要考得上,就能入朝为官。
有个叫张齐贤的平民子弟,家里很穷,却很有才华。他听说赵匡胤重视文人,就拦住赵匡胤的马车,给赵匡胤献上了十条治国之道。赵匡胤看了,觉得他很有才华,当场就任命他为大理评事,让他去衡州任职。张齐贤到了衡州后,积极治理地方,安抚百姓,还打击了当地的恶霸,得到了百姓的爱戴,后来也成了大宋的宰相。
在赵匡胤的带领下,大宋的文人地位越来越高,朝政也越来越稳定。以前五代十国的时候,武将动不动就叛乱,官员动不动就被杀,可大宋建立后,再也没有武将叛乱,再也没有官员因为提建议而被杀,老百姓也慢慢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动不动就流离失所。
建隆四年,赵匡胤带着大臣们去洛阳祭祖。路过当年他小时候住过的地方,看到老百姓在田里种地,孩子们在路边玩耍,脸上都带着笑容,心里很欣慰。
他对身边的赵普说:“赵普,你看,现在老百姓能安稳种地,孩子们能开心玩耍,这就是朕想要的大宋。要是当初不重用文人,不收回武将的兵权,现在的大宋,说不定还像五代十国那样,战乱不断,老百姓还在受苦。”
赵普躬身说:“陛下英明,重文抑武,确实是保大宋江山的好办法。只要后世皇帝能遵守陛下的祖训,重用文人,抑制武将,大宋一定能千秋万代。”
赵匡胤点了点头:“朕已经立下祖训,‘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重文抑武’,后世皇帝必须遵守,不能更改。朕要让大宋,再也没有中唐到晚唐的藩镇之乱,再也没有五代十国的皇帝被废,让老百姓永远过上安稳的日子。”
那天晚上,赵匡胤在洛阳的行宫,又翻起了那些中唐到五代十国的史书。这次,他的眉头不再皱着,反而露出了笑容——他知道,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大宋的江山,终于能安稳下来了。
后来,赵匡胤去世,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也就是宋太宗。赵光义继续遵守赵匡胤的祖训,重用文人,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还把文人派到地方上,掌管地方的行政和财政,进一步削弱武将的权力。
到了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文人的地位达到了顶峰,朝廷里的宰相、枢密使、三司使等重要官职,几乎都是文人担任,武将只能担任一些次要的官职,还受到文人的监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这些大名鼎鼎的文人,都在朝中有很高的职位,他们积极治理国家,提出了很多改革措施,让大宋的国力越来越强,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安稳。
虽然大宋后来也面临着金军、蒙古军的入侵,最终还是灭亡了,但在大宋三百多年的历史里,再也没有出现过中唐到晚唐的藩镇攻陷首都,再也没有出现过五代十国的皇帝被武将推翻的情况,老百姓也过上了三百多年的安稳日子——这在中唐到五代十国的两百多年战乱后,已经是很难得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