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之前林恩还特地去了一趟‘时光胶囊’项目,上次杰西卡汇报说这玩意现在都有公司咨询商用版本了,他打算实地考察一下到底是什么吸引了这些商业公司?
又有没有商业化的前景。
“主要是数据质量、实时性和协作网络,
学者贡献的深度资料远超商业公司的数据库:导演、制作人、词曲作者的手稿扫描、未公开演职员表,这些价值非常高,甚至有公司拿来当做打官司的证据。
大学生团队对艺术电影和音乐的前沿研究更新迅速,比如东欧新浪潮电影资讯和他们所在城市的地下乐队,这远比单独一家即使是巨头的公司时效性更强,他们的视线关注到这些起码要延后几个月。
另外,通过NSFNEt我们连接到伯克利电影档案、国会图书馆这些全美顶尖机构,更是形成一个事实上的独家资源联盟,他们内部很多工作人员都乐于搜集资料上传到项目里。
但关键矛盾点是唱片公司希望付费获取ApI接口或数据快照,而我们这个项目能得到这些资源的关键就是坚持“非盈利开放访问”,此时的互联网的风气是‘免费’和‘共享’,一旦我们商业化,反而会飞速失去这些免费的核心优势...”
林恩听着杰西卡分析商业化死结,原本那点“变现”的星星之火也彻底熄灭了。
“时光胶囊”的核心魅力确实在于它那由理想主义和深度分享构筑的护城河,一旦商业化,城墙瓦解只在旦夕。
他叹了口气,只能收起那份商人的心思。
“行,我明白了,”林恩点点头,语气里带着点认命的释然,“那就坚持我们的初衷吧,这个项目本身....确实有它独特的价值。”
他环视着机房里嗡嗡作响的服务器和旁边堆放整齐的手稿扫描件,
“就当是....我们给整个行业埋下的一个礼物。”
“您能理解最好,”杰西卡松了口气,她还真怕林恩要坚持试试。
“说到社区价值和影响力,上个月我们针对纽约本地的常用户做了一次小型走访调查,想更直接地听听使用者们的反馈。”
她拿起一份打印的简易报告递过去。
“哦?本地用户怎么说?”
林恩来了兴趣,翻看着报告,里面大多是手写的反馈和简短的采访记录摘要。
“反馈很直接,也很有启发。”
杰西卡开始汇报:
“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位电影史研究生坚持每周来两次,他提到特别希望能更方便地搜索到特定演职人员或者幕后人员参与过的所有作品。
我们现在的目录结构是按作品分的,要找这些人名下的所有工作得一个个翻。
他建议加个‘人名主索引’,把该人参与的所有项目都挂在其名下,无论角色大小。”
林恩边听边在报告上做了个记号:‘人名聚合——深层挖掘。’
“格林威治村一个地下电影俱乐部的主理人汤姆很激动,他说项目里那些冷门东欧电影的资料比他们自己费劲淘来的影印资料还全。
他提出一个有趣的建议:‘为什么不在数据库里搞个‘收藏’功能?比如我看好一部片子想推荐给俱乐部成员,就在记录上打个标记,别人进来也能看到这是’推荐项目‘?有点类似我们俱乐部小黑板上贴星星的那种感觉。’”
林恩:‘线下氛围...’
“更多的是渴望表达和和交流的声音,这部分是最多的...而且很感性。”
杰西卡又拿出一堆报告,着重指了几份。
“呃...我就不看了,你简单说说就好。”
“...他们渴望一个简单的、公共的、能体现自己态度和与他人‘共鸣’的方式。”
女孩着重强调着‘共鸣’,趁机又靠近了几分,几乎贴到林恩怀里。
林恩觉得嗓子有点发干。
“杰西卡,这些建议很棒...我们记下,好好记下!这些需求非常重要,绝对值得探索! 虽然具体怎么实现还得好好想想,怎么在不违背我们原则的情况下办到...”
他赶紧转移话题准备开溜!
“我保证,会让我们的‘时光胶囊’不仅能记录过去,还能‘听到’现在使用者的声音! 让用户自己说话,这或许就是它真正的生命力所在...我得走了!”
回到自己的顶层公寓,福勒已经在此等候多时,她换上了一身舒适的居家服,面前的茶几上摊着好几份最新娱乐产业简报和公关行程草案。
福勒看着走进来的林恩,声音平稳,目光在他敞开的衬衫领口上扫过,那里似乎残留着一点可疑的、不属于口红的深玫瑰色印记。
“看来你今天很忙?”
“呃,确实有点,刚去了趟西村看时光胶囊的情况...”
“切~你早上的航班,中午就到纽约了。我才不信你会在机房里呆一整天。”
“咳咳,还有点...小事要处理。”
看到福勒穿着居家服林恩就明白这又是一个急需自己抚慰的灵魂...
真是的,义不容辞好么!还好自己体力已经强了很多!
这都第几场了真是的!
林恩径直走向她,扯开领带,不需要太多言语,办公室恋情特有的危险刺激感瞬间点燃。
简报被扫落在地毯上,两人在宽敞的沙发上激烈地翻滚纠缠,熟练地剥除着彼此多余的遮挡。
这是一场更富实战经验、同时也掺杂着工作默契与福勒喜欢的征服欲交锋,效率极高,直奔主题,每一个动作都带着长期伴侣的精准节奏和深刻理解。
风暴平息后,两人都带着轻微的喘息。
福勒靠在林恩胸前,感受着他沉稳的心跳逐渐平复。
“道格和我们全力推进玛利亚的公关很顺利,但...”
她停顿了一下,侧头看向林恩近在咫尺的脸,语气变得凝重。
“SbK那边一直没动静,太安静了,反而让人不安。按照行业惯例和我们对SbK的了解,他们今年颁奖季输不起...
威尔逊·菲利普斯这个最佳新人不仅消耗了他们的海量资源。
西默尔还打听到消息说截至90年11月,SbK因过度扩张亏损严重,母公司EmI施压要求削减成本。威尔逊·菲利普斯组合专辑销售占这个厂牌年收入37%,是唯一盈利项目。
常规手段拼不过,我担心他们接下来会使盘外招。尤其是在你和玛利亚的关系上做文章,甚至...”
SbK确实是一家劣迹斑斑的唱片公司:1988年SbK为捧红少女偶像蒂芙尼,被《公告牌》披露雇佣水军散布竞争对手黛比·吉布森“假唱”“校园霸凌”等假消息。
89年SbK旗下组合声线乐团(the cover Girls)与珍妮·杰克逊竞争时,通过关系向《Star》杂志提供“珍妮耍大牌拒签粉丝”的伪造目击证词。
89年,SbK利用家族矛盾激化乐队bros内部冲突——向成员母亲邮寄“儿子遭队友压榨”的伪造财务报告。
1990年2月,SbK被指控向小报泄露歌手泰勒·戴恩(taylor dayne)的堕胎记录,导致其专辑宣传受阻。
制造对手丑闻、操纵媒体风向、挖掘情感丑闻甚至挑动挑动团队内斗,都是它们的惯用手法。
要两句话总结SbK的行事作风本质那就是:“赢不了你的音乐,就毁掉你这个人”、“真相不重要,热度才重要”。
这些甚至都不是传闻,而是源于《billboard》、《滚石》、《音乐周刊》等权威媒体的解密、报道或者当事人的回忆录。
“和玛利亚的关系?甚至什么?”林恩冷笑。
福勒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出来。
“试图挑动妮可那边。”
“那他们就是在嫌自己死得还不够快。别担心,在纽约和我玩盘外招?我可不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林恩吻了一口怀里的美人,满不在乎的摆了摆手。
SbK也是家纽约本地的唱片公司。
不吹不黑,黑白两道亦或是媒体?
尽管来,我都接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