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启明芯总部,“星图室”。
墙壁上的巨幅电子屏,显示着一张不断更新的、标记着全球技术据点的动态地图。从欧罗巴的纳沙泰尔,到硅谷的圣克拉拉,再到波士顿的查尔斯河畔……一个个代表着传感器、浏览器内核、电池技术“火种”的光点,被成功点亮,纳入了启明芯日益庞大的技术版图。
SIA团队成立短短数月,便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效率惊人的“技术扫货”旋风,其执行力之强、目标之精准、出手之阔绰,不仅让公司内部为之侧目,也开始引起了外界,尤其是那些科技巨头和顶级风投机构的警惕和关注。
“理查德,Alex,你们和SIA团队干得非常出色!”林轩看着最新的并购与投资简报,满意地点头称赞。
理查德·刘和Alex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兴奋和疲惫。这段时间,他们几乎是连轴转,穿梭于各大洲之间,与形形色色的技术团队、创始人、律师、投资人打交道,进行着高强度、快节奏的谈判和决策。虽然辛苦,但每当看到“购物车”清单上的项目被一个个拿下,那种成就感也是无与伦比的。
“Lin,按照您的规划,目前清单上优先级最高的几项技术,我们基本都已经完成了初步布局。”理查德·刘汇报道,“传感器、浏览器、电池……这些都是支撑‘北辰’平台近期发展的关键要素。接下来,我们的重心是否应该……”
他本以为林轩会指示他们继续深耕这些领域,或者转向清单上其他同样重要的技术,比如移动通信基带芯片的Ip、高性能摄像头模组、或者先进显示技术等。
然而,林轩接下来的话,却让他和Alex都感到了意外。
“不。”林轩摇了摇头,目光投向了清单上一个相对靠后、标注着“长期(10年以上)”的分类——人工智能。
“从现在开始,”林轩的语气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我需要SIA团队,分出一部分精力和资源,开始在全球范围内,为启明芯‘播种’AI的未来!”
“AI?”理查德·刘愣住了,他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Lin,您是说……人工智能?现在就开始布局?”
Alex也皱起了眉头:“Lin,据我所知,目前AI领域的研究还非常……嗯,非常早期。除了在一些特定的学术领域,比如模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有一些进展外,距离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似乎还非常遥远。而且,这个领域技术路线非常分散,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现在投入资源进去,会不会……太早了?而且几乎看不到任何明确的回报路径。”
他们的疑虑并非没有道理。
在2002-2003年这个时间点,“人工智能”更像是一个存在于科幻电影和大学论文里的高概念。经历了80年代专家系统的泡沫破灭,以及90年代神经网络研究的低谷,AI正处在一个相对沉寂的时期。虽然有一些学者在坚持探索,比如加拿大的Geoffrey hinton在深度置信网络(dbN)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法国的Yann Lecun在卷积神经网络(cNN)应用于手写识别方面有所建树,但这些成果的影响力,大多还局限在小范围的学术圈内。
主流的科技公司,无论是硬件巨头如英特尔、Ibm,还是软件霸主微软,都尚未将AI视为核心的战略方向。风险投资界,更是对这个投入巨大、回报周期漫长、失败风险极高的领域避之唯恐不及。
在这样的背景下,林轩提出要“播种AI”,确实显得有些……匪夷所思,甚至可以说是“不务正业”。
林轩看着两位得力干将脸上的困惑,他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反问道:“理查德,Alex,你们认为,信息科技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两人对视一眼,理查德·刘沉吟道:“更快的计算速度?更便捷的通信?更丰富的数字内容?”
“这些都对,但都只是过程,不是终点。”林轩摇摇头,眼神变得深邃而悠远,“我认为,信息科技的终极目标,是让机器拥有智能!是创造出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学习、甚至创造的机器智能!这,才是真正能够颠覆一切、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力量!”
“而AI,就是通往这个终极目标的钥匙!”
“我知道,现在的AI看起来还很幼稚,甚至有些可笑。就像一百年前的飞机,或者五十年前的计算机。但正是这些最初看起来‘虚无缥缈’的探索,最终孕育了我们今天所处的信息时代!”
“我们启明芯,要做的是一家引领未来的公司!”林轩的语气斩钉截铁,“我们不能等到风口来了再去追,而是要提前预判风口,甚至去创造风口!AI就是那个未来最大、也最持久的风口!现在布局,看似早了十年,但正是因为早,我们才有机会用最小的成本,去获取未来最核心的竞争力!”
“等到所有人都看清楚AI的价值时,”他嘴角勾起一丝自信的弧度,“那些顶尖的人才、核心的算法、基础的专利,价格可能就是现在的百倍、千倍!甚至有钱也买不到!我们绝不能再次陷入被人‘卡脖子’的窘境!”
林轩的这番话,如同晨钟暮鼓,深深地震撼了理查德·刘和Alex。他们虽然无法完全理解老板口中那个“机器智能”的终极图景,但他们清晰地感受到了林轩对于未来的坚定信念和布局未来的决心!
“明白了,Lin!”理查德·刘深吸一口气,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请指示,我们在AI领域,具体应该怎么做?”
“很简单。”林轩指向了电子屏,“第一,找人!”
“在全球范围内,不问国籍,不问背景,只要是在‘统计机器学习’、‘神经网络’、‘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这些基础领域,展现出卓越才华和潜力的顶尖学者、青年科学家、甚至是在读的博士生,我们都要想办法去接触、去资助、去建立联系!”
“我们可以设立‘启明芯AI研究基金’,为他们的前沿探索提供无条件的资金支持。我们可以与他们的大学或研究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共享我们的计算资源和数据(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我们甚至可以直接提供优厚的待遇,邀请他们加入启明芯,组建我们自己的AI基础研究院!”
“第二,收专利!”
“对于那些已经申请的、涉及神经网络结构、特定机器学习算法、或者与AI硬件加速相关的基础性专利,只要我们评估认为有潜在价值,而且价格合适,就果断地进行‘防御性’收购和储备!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这些现在看起来不起眼的专利,未来可能就是我们构建技术护城河的基石!”
“第三,保持耐心,长期投入!”
“AI的布局,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我不需要你们在短期内拿出任何看得见的成果。SIA在这个方向上的KpI,不是并购金额,也不是投资回报率,而是我们联系和绑定了多少顶尖人才,储备了多少有价值的基础专利!这是一项需要持续投入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百年大计’!”
林轩的指令清晰而明确。
SIA团队,这支刚刚在“短平快”的并购战场上证明了自己的“特种部队”,现在又接到了一个截然不同、需要极致耐心和长远眼光的“战略潜伏”任务。
虽然内心依然存在疑虑,但出于对林轩战略眼光的信任和敬畏,理查德·刘和Alex还是立刻行动起来。
他们调整了SIA内部的组织架构,专门成立了一个由资深技术专家和拥有学术背景的顾问组成的“AI探索小组”。
这个小组开始低调地在全球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寻觅”目标。
他们开始赞助一些AI领域的学术会议和博士生论坛。
他们开始与hinton、Lecun、bengio这些当时还远未封神的AI先驱们尝试建立联系,表达启明芯对他们研究方向的兴趣和支持意愿。
他们甚至真的从一家濒临破产的、早期从事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的欧洲小公司手里,以不到五十万美金的“白菜价”,打包收购了几项与“卷积神经网络”(cNN)早期结构相关的、被对方视为“垃圾资产”的基础专利!
这些投入,在启明芯庞大的开支中,几乎微不足道,如同在大海里投入了几颗石子,没有激起任何浪花。公司内部,除了少数核心高管,几乎无人知晓这个“AI播种计划”的存在。
外界,更是对此一无所知。所有人的目光,依然聚焦于启明芯在芯片、操作系统、以及不断发起的“实体”技术并购上的凌厉攻势。
然而,林轩心中却清楚无比。
这些今天悄然播下的、看似微不足道的AI之种,将在未来的某一天,在数据洪流和算力革命的共同浇灌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最终,它们将汇聚成名为“伏羲”的参天巨树,撑起启明芯科技帝国最深邃、也最坚不可摧的那片智能天空!
而现在,一切才刚刚开始。
布局深远,落子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