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科技的浩瀚星空中,如果说芯片是智慧闪耀的大脑,操作系统是赋予其灵魂的意识,浏览器是洞察数字世界的眼睛,那么电池,毫无疑问,就是支撑这一切运转不息、须臾不可或缺的“能源心脏”!
林轩比任何人都清楚,未来智能移动设备的竞争,绝不仅仅是计算速度的比拼,更是“续航焦虑”的战争。用户可以容忍偶尔的卡顿,但绝对无法忍受关键时刻的“电量耗尽”。谁能率先突破电池技术的瓶颈,为设备提供更持久、更安全的动力源泉,谁就能在用户体验这场终极竞赛中,赢得决定性的优势。
因此,在SIA那份汇聚了未来科技密码的“购物车”清单上,“先进电池技术”被赋予了与核心芯片Ip、操作系统同等重要的战略优先级。
然而,想要获取电池技术的“火种”,其难度和策略,又与之前收购传感器和浏览器团队截然不同。
在这个时间节点,主流的移动设备电池技术,仍然是以液态电解质的锂离子电池为主。虽然相比于之前的镍镉、镍氢电池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其能量密度提升缓慢,安全性问题也随着容量的增加而日益凸显。
至于那些被后世证明更具潜力、能量密度更高、形态更灵活、安全性更好的下一代技术——比如锂聚合物电池(Li-po)、磷酸铁锂电池(LFp)、甚至更遥远的固态电池(Solid-State battery)——此刻大多还深藏在大学的实验室里,或者仅仅存在于少数初创公司提交的专利申请文件和早期原型样品之中。
技术路径尚不明朗,商业化前景充满未知,市场上几乎找不到可以被直接收购的、拥有成熟技术的“现成目标”。
直接冲进去,盲目收购某家初创公司?风险太大,很可能赌错技术路线,浪费宝贵的资金和时间。
耐心等待,等技术成熟、市场验证后再介入?又可能起个大早,赶个晚集,错失建立先发优势的最佳窗口期。
面对这个两难的局面,林轩展现了他超越时代的战略眼光和布局魄力。他为SIA团队制定了一个看似“慢”,实则“快”的策略——“全球筛选 + 战略投资 + 技术预定”!
这个策略的核心思想是:
一、 全球筛选 : 利用启明芯的全球网络和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米国、东瀛、德意志国、以邦等基础材料和电化学研究领先的国家),地毯式地搜寻那些在下一代电池材料(如硅负极、固态电解质、富锂锰基正极等)、新型电化学体系、以及先进制造工艺方面,展现出最大潜力、拥有最顶尖科学家或研究团队的大学实验室、研究所或极少数的早期初创公司。
二、 战略投资 : 对于筛选出来的“潜力股”,不急于寻求控股或整体收购,而是采取更加灵活的“战略投资”方式。可以作为领投方参与其早期融资(天使轮、A轮),提供他们急需的研发资金;也可以设立“联合研究项目”,共享启明芯未来产品的电池需求规格和应用场景数据,帮助他们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研发。
三、 技术预定 : 投资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财务回报,更重要的是“技术预定”!通过投资协议、技术合作协议等方式,锁定这些“未来之星”的技术成果。例如,获得其关键专利的优先授权或独家授权;约定在其技术达到量产标准后,启明芯拥有优先采购权甚至独家供货权;或者在未来共同投资建立合资工厂,将实验室技术转化为大规模生产能力。
“我们要像一个经验丰富的‘风险投资家’,更要像一个目光长远的‘战略播种者’!”林轩在给SIA团队的内部邮件中写道,“我们现在投入的每一分钱,购买的不仅仅是当下的技术或许可,更是未来三到五年后,启明芯产品能够在续航能力上傲视群雄的‘优先权’和‘确定性’!”
这个任务,被交给了SIA团队中,由原先在高盛负责清洁技术和新材料领域投资的一位资深专家带领的早期投资小组。
他们迅速行动起来,建立了一个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按图索骥”。
他们的目光,紧盯着《Science》、《Nature》、《Advanced materials》、《Journal of power Sources》等顶级学术期刊上发表的每一篇与电池相关的突破性论文。
他们的身影,出现在慕尼黑的国际电池会议、波士顿的新能源材料论坛、东京的二次电池展等各种行业前沿的交流活动中。
他们通过启明芯在全球建立的合作网络,与各大高校的材料学院、化学系,以及那些专注于硬科技投资的顶级风险投资机构,建立了密切的联系。
很快,一张覆盖全球的“下一代电池技术潜力图谱”逐渐清晰起来,几个重点目标浮出水面:
目标一:麻省理工学院(mIt)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donald Sadoway教授的实验室。 该实验室在“液态金属电池”和一种新型“固态聚合物电解质”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理论上可以大幅提升电池的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尤其是在极端温度下的性能。但技术距离实际应用还非常遥远,更偏向于基础科学探索。
目标二:斯坦福大学,崔屹教授课题组。 该课题组开始探索使用纳米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以克服传统石墨负极容量低、硅材料体积膨胀导致循环寿命短的问题。这是提升现有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最有希望的方向之一,但工程化挑战巨大。
目标三:以邦 特拉维夫大学或魏茨曼科学研究所的某个电化学实验室。 以邦在材料科学和能源技术方面一直有独到之处。可能存在某个团队在研究新型的、具有超高功率密度(实现快速充电)或超长循环寿命的电池体系,例如基于纳米磷酸铁锂(LFp)材料的改进,或者探索全新的非锂离子电池体系。
目标四:东瀛的某家专注于特种陶瓷或高分子材料的公司\/研究所。 东瀛在电池材料领域拥有深厚的积累,特别是在电解液添加剂、隔膜材料、以及先进封装工艺方面。可能存在一些拥有关键“Know-how”但并不显山露水的“隐形冠军”。
面对这些各有千秋、但都充满不确定性的“技术火种”,理查德·刘再次向林轩请示,应该如何分配资源,优先顺序如何?
林轩的回复,迅速而精准,再次展现了他对技术发展脉络的惊人洞察力:
“第一优先级,斯坦福的硅负极技术!”林轩几乎没有犹豫,“这是未来五年内,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提升最现实、也最关键的技术突破口!虽然挑战重重,什么循环寿命、体积膨胀、首次库伦效率低……但这些都是工程问题!是可以用钱、用人才、用时间去逐步解决的!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个方向!”
“立刻!让马克·安德森亲自带队,拿出最大的诚意和最优厚的条件,去和崔屹教授谈!我们要的不是一篇论文、一项专利,而是建立长期、深度、排他性的战略合作!领投他的研究项目!资助他的实验室!把我们‘天枢’芯片未来对电池的所有需求——能量密度、快充能力、安全标准、成本目标——毫无保留地告诉他!让他知道,他的研究成果将拥有世界上最大、最领先的应用平台!”
“第二优先级,以邦的快充技术和东瀛的材料\/工艺。”林轩继续道,“快充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另一个关键。而东瀛在基础材料和工艺上的积累,对提升电池的整体性能和安全性至关重要。这两个方向,我们可以采取‘多点布局、适度投入’的策略。寻找1-2家最有潜力的团队或公司,进行天使轮或A轮的战略投资,获取技术授权和优先合作权即可。”
“至于mIt的固态电池……”林轩顿了顿,“技术非常酷,非常颠覆,但距离商业化至少还有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现阶段,保持关注,建立联系,以‘学术赞助’或‘联合研究’的名义,给一点象征性的资金支持,维持一个良好的关系就足够了。不必投入过多资源。”
精准的判断!清晰的优先级!果断的决策!
理查德·刘和SIA团队如同得到了最精确的导航地图,立刻兵分几路,按照林轩的指示,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新一轮的“播种”行动。
其中,最重要的目标——锁定斯坦福大学的硅负极技术研究团队,由马克·安德森亲自负责。
这一次,启明芯展现出的,不再是收购时的“咄咄逼人”,而是作为战略投资者和技术合作伙伴的“诚意满满”。
他们提供的,不仅仅是数百万美元的、远超其他投资方的研发资金。
更重要的是,他们向研究团队开放了启明芯未来移动产品对电池性能的详细规格要求和技术路线图——这是任何电池技术研究者都梦寐以求的、来自顶级应用场景的“第一手需求”!
他们承诺,一旦该团队的技术在实验室阶段取得突破,启明芯将利用其强大的工程能力和供应链资源,协助其进行中试、优化生产工艺、并对接全球顶级的电芯制造商,帮助他们将实验室成果快速转化为可以大规模量产的产品!
他们甚至提出,未来可以共同投资数十亿美金,在中国大陆建立专门生产硅负极材料和高性能电芯的超级工厂!
面对启明芯这位既有钱、又有技术、更有庞大应用市场和产业资源的“理想伙伴”,崔屹教授几乎没有任何理由拒绝。
很快,一份深度绑定的战略合作协议便已签署。启明芯不仅成为了该研究项目的主要资助者,更获得了其未来技术成果的优先使用权和独家合作权。
通过这次精准的“预定式”投资,启明芯成功地将未来几年最有可能改变锂离子电池行业格局的核心技术方向之一——硅负极技术,提前收入囊中,并深度绑定了一个极具潜力的顶级研发团队。
虽然这项技术的成熟和量产,还需要克服无数的工程挑战,还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但林轩知道,为启明芯“北辰”生态那颗强劲跳动的“能源心脏”,他已经提前预定了澎湃的动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