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贯之所以十分苦恼,是因为此前坐镇庐州的董平奉命南下,领兵一万,抢夺了舒州和池州两地,并与方天定的大军互相呼应,直逼江州。
这不仅打破了童贯大包围方腊的计划,逼得他不得不分兵在江州以北筑起防线,抵御双方进攻。
只是两边进攻十分凶猛,他要守住江州以北,就必须投入大量兵力。
如此一来,从西南方向朝江南发起围攻的力量自然被削减,不仅不能继续推进,还得龟缩防守。
所以,在安北军大举西进和北上期间,他被拖在江州一带,属于是进退两难。
原本他也写了奏折,请求继续增兵,以好摆脱困境。
可是这个时候,赵佶和蔡京忙着联络辽国萧得里底,准备南北夹击安北军。
却不想惹怒了林冲,命大军一路西进,差点就兵进汴京了。
这时,赵佶和蔡京都慌了,急忙调配兵马、招募青壮,保卫汴京,哪里还顾得上童贯。
所以,童贯就这样被拖在江南,根本结束不了江南战事。
更糟糕的是,安北军顺利北上,取下了辽国易州和涿州,兵进燕京。
这还了得,如今他可是大宋枢密使,天下兵马都在自己手中,也是官家最为信重之人。
这攻取燕京,收复燕云的事情,放眼天下,只该是他童贯才有这个本事。
而且, 也只能是他去。
毕竟,复燕云者,可封异姓王啊!!!
要是他达成了这个成就,那堪称古往今来第一个军功封王的太监,那是何等荣耀,那是何等自豪,那是要名垂青史,流芳百世的功劳啊。
所以,他很急,就怕此事被林冲打成,抢了他唯一的机会。
但是急也没用,南方战事焦灼,他尽管一改谨慎防守风格,命令大军全力出击,许以重赏,不断激励士气,还是没用。
安北军不用说,战力本就比官军强上不少。
江南军经过大战洗礼,也早不是当初的乌合之众,尤其是方七佛、方天定等大将成长飞快,不惧硬仗,敢于死磕,更是让他十分头疼。
更为难受的是,对方是防守方,他是进攻方。
野外作战都不能碾压,何况还是攻城战。
所以,他只能眼睁睁看着安北军打下燕京,惹得天下震动,获得天大名声,已经有了争雄天下的资本。
而赵佶和蔡京,也不顾及他的感受,立刻决定给林冲封王,好把这个功劳算到朝廷头上,也算是对列祖列宗有个交代,对天下百姓也可重新树立威信。
毕竟,林冲虽然是货真价实的反贼,攻州占府,变法改革,彻底颠覆了朝廷法度,打破了国家规矩,但是,始终没有称王称霸,而是只建立了一个安北大都护府。
这说明什么?说明林冲心里应该还是有大宋的,这安北大都护府,虽然跟他们没有半毛钱关系,但是他们还是能强行让其跟朝廷有关系。
首先,安北是什么意思,那就是安定国家北部,那么国家是谁?自然就是大宋,是老赵家的江山。
大都护府那是效仿汉唐旧制,也就是跟一方节度是一个道理。
而这大都护府归谁?自然是归国家啊!
如此算起来,那这安北大都护府,不就是大宋安北大都护府吗?
不然上面冠什么国号,如何名正言顺的存在?
赵佶如此想着,心中对林冲就多了一丝欣赏。
林大都护还是念旧情的啊,还是没有公开让自己下不来台,还是留了一分脸面的。
比起公然建国改号的方腊,自称楚王的王庆,僭越晋王的田虎,林冲就显得顺眼多了。
如今,安北军打下了燕京,重创辽国兵马,收复燕云十六州也只是时间问题。
在获得巨大的名望和源源不断的支持之后,保不准林冲也会称王。
这是朝廷无法阻止的大势,与其丢了最后一丝脸面,还不如主动施舍了林冲一个异姓王的名头。
这样的话,朝廷还可以留下最后一丝遮羞布,以一个异姓王的代价,换回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名气,重振朝廷威严,是千值万值的。
因此,赵佶跟蔡京等大臣只是草草商议了一下,立刻定下封林冲为燕王的计划,并立刻准备仪仗和一应赏赐,派钦差北上,以期第一时间搞定此事,为朝廷争取这一份体面。
然后,立刻命种师道率军东进,伺机进攻辽国西京大同府,若是成功,那就有底气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功劳全部揽过来,谁还敢说自己这个皇帝不称职,丢祖宗的脸?
童贯得知赵佶的打算,知道自己是无论如何没有封王的命之后,也就死心了。
但既然朝廷要赐封林冲为燕王,那就是自己人了,既然如此,安北军就不能伙同贼人继续攻打官兵,否则就说不过去了。
因此,他上折子,让赵佶顺便要求林冲,将董平的兵马撤回庐州,将舒州和池州归还给朝廷。
在他看来,林冲必定无法拒绝封王的条件,只要此事成了,那么安北军出于名声考虑,也会答应他这个要求的。
只要安北军不围攻官兵,撤出江州以北,那么独自面对江南军,他还是很有把握顺利推进的。
赵佶对此也很有信心,认为林冲不会拒绝,所以收到童贯的折子后,立刻命人快马加鞭赶上钦差队伍,将这个条件给加了上去。
然后,又立刻派出使者,出使西夏,愿意多拨付十万贯岁币给西夏,结成同盟关系,换取边境和平。
目的,自然是能调拨西军东进,或者说朝东北方向行进,从府州和代州一带,朝辽国西京大同府发起进攻,抢在安北军之前,收复大同府及朔州、应州等地,争夺收复燕云的大功。
使者路径延安府,顺便将命令送到种师道手里,明天调拨大军,准备进攻大同府事宜。
安排定下,赵佶觉得自己果然了得,这糜烂的局势,似乎瞬间好起来了,他也觉得自己行了,能完成太宗、真宗都不能完成的大业。
只是,当钦差抵达燕京时,却被阻挡在城外,根本不得进入城中。
林冲得知朝廷赐封自己为燕王,其实还是有些心动的,毕竟接受了册封,就可以名正言顺收复燕云,治理北地也会事半功倍。
自古以来,凡事讲究师出有名。
接受册封,身份从反贼变为正派燕王,对那些介意自己身份,观望不肯投靠的英雄豪杰,就能打消他们顾虑,将其收入麾下,进一步壮大实力。
比如,岳飞这样的人才,就可以顺手收入囊中。
再者,复燕云者可封异姓王,乃是宋太祖定下的基调,这是历史资源,拿了,可谓上合天心,下顺民心,是对自己很有好处的。
但是,坏处也十分明显,那就是自己这边好不容易打响的名声,获得的民意,取得的功劳,都会被朝廷横插一脚给打乱了。
对安北军来说,林冲自己及大部分将领,都是不愿意跟朝廷再有一丝瓜葛的。
安北军发展至今,也是因为坚决跟朝廷作对,将天下受迫害的英雄好汉聚在一处,才走到今天。
至于部分朝廷降将,想来是愿意接受册封,但只是少数,不能代表安北军意志。
一旦接受册封,必定寒了这些兄弟们的心。
虽然自己可以只要这个名头,不听调、不听宣、不交权、不改制,但是名声上,始终是屈服了,是妥协了,那就是成了朝廷的人,好不容易打下的燕京的功劳,也要被分走了。
这自然是不能接受的,所以林冲不得不在意。
再一个就是,接受了册封,就不好公然再攻打朝廷城池,那样便成了叛军,是要遭受天下人唾弃的。
还有就是,朝廷虽然不能将治下州府收回去,但是往这些地方派遣官员,改变制度,又当如何应对?
接受还是不接受,接受了,那必定是麻烦事,不接受,那还是会落人口实,这都是需要考虑的。
何况此事事关重大,不是他一个人能排版的,必须征求众人的意见。
所以,林冲得知钦差前来,立刻召集在燕京的众将商议,并将消息送到登州,命闻焕章等人也都给出意见。
最终,七成以上的人不同意接受册封,只有不到三成的人支持接受册封。
结果显而易见,册封的那一点好处,显然无法大于受损的坏处。
至于师出有名,确实是一个问题,但是,林冲在收到柴进送来的一封信后,彻底打消了这个顾虑,拍板决定,拒绝册封,也不称王!
所以,带队北上的钦差大臣宿元景,也就被晾在了燕京城外。
对此,宿元景自是怒不可遏,痛骂林冲不知好歹,贪心不足。
朝廷兑现诺言,封他为燕王,这是皆大欢喜的好事,不仅是对朝廷,更是对林冲及一众将士,都是一个不错的归宿。
难道真要一条道走到黑?
宿元景不知道林冲是怎么想的,做出如此愚蠢的决定。
但事已至此,生气也没用,安北军不让他们进城,这册封的圣旨,根本无法宣读,这个使命,也就完不成了。
宣泄了情绪后,宿元景决定以个人名义,孤身求见林冲。
林冲闻之消息,思虑再三,答应了宿元景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