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上的红铅笔】
1965年3月15日凌晨四点,查漠河谷飘着细雪。测绘队的老马呵出的白气在眼镜片上结霜,他第三次核对手中的军用地图——原先标着\"未定界\"的空白区域,现在被红铅笔重重画了个五角星,旁边还批着潦草的小字:\"此处建省,速测。\"
\"马工!\"藏族向导多吉举着钢钎深一脚浅一脚跑来,皮靴上沾满新雪,\"咱们的界桩打在印度兵哨所旧址上了!\"老马蹲下身,拂去钢钎上的积雪,露出\"大夏人民共和国葱岭行省界\"的铭文。他突然笑起来,笑声在寂静的河谷格外清脆:\"这地方海拔多少?\"
\"四千二百零八米!\"多吉掏出气压计又确认了一遍。
\"记上——\"老马从怀里摸出个牛皮笔记本,本子边缘已经冻得发脆,\"这是全世界最高的省界碑,比玻利维亚那个还高六百米。\"他忽然顿了顿,把钢笔放在嘴边哈气化开冻住的墨水,\"等等,把印度兵留下的罐头盒也埋进去,将来考古队挖出来...\"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轰隆一声闷响。两人转头望去,只见朝阳正从喜马拉雅山脉背后升起,第一缕金光打在刚刚爆破完成的隧道口,扬起的雪雾里隐约可见几个橙色身影在挥舞信号旗。多吉突然摘下狐皮帽按在胸前:\"马工,您听——\"
风中传来断续的歌声,是铁道兵们在唱《咱们工人有力量》。老马摸出怀表看了看,表盖里嵌着张泛黄的照片——1951年成渝铁路通车时,他还是个戴红领巾的献花少年。
【牦牛背上的设计院】
四月的拉萨指挥部热闹得像赶集。铁道兵司令赵铁锤把搪瓷缸子砸在桌上,震得图纸哗啦作响:\"高压锅!没有高压锅煮不熟饭!告诉后勤部,每个施工点配三个!\"他身后挂着巨幅手绘地图,原先的青藏铁路蓝线已经用红笔延伸出两个分叉,像棵突然生长的树——一支指向西北的查漠,一支拐向西南的伊斯兰堡。
角落里,巴巴羊来的工程师侯赛因正跟夏国同事争得面红耳赤。他坚持要在铁路桥上加装伊斯兰风格拱门,\"就像我们拉合尔古堡那样\"。夏国技术员老周叼着烟卷直摇头:\"拱门影响风阻系数,这地方每年十级大风...\"
\"两位同志,\"藏族女技术员曲珍突然插话,她手里的酥油茶碗冒着热气,\"您看,我们的经幡和你们的穹顶,不都是圆的?\"她沾着茶水在桌上画了个螺旋,\"藏式转经筒的纹样,加上清真几何图案...\"
三天后诞生的设计方案让所有人都眼前一亮:桥墩采用藏族传统的梯形收分结构,护栏则是伊斯兰风格的镂空星月图案,最绝的是桥头堡——顶层是藏式金顶,中层是波斯风格观景台,底层干脆做成茶马古道上的驿站样式。侯赛因抚摸着模型感叹:\"这哪是铁路桥,简直是丝绸之路的立体字典!\"
更绝的是解决冻土难题。老工程师刘大炮半夜闯进炊事班,把不同配比的水泥塞进高压锅煮。被吵醒的炊事班长抄着擀面杖追出来时,他正捧着冒热气的锅子欢呼:\"八分熟!八分熟的水泥最抗冻!\"这个后来被称作\"高压锅配方\"的混凝土,在零下四十度的测试中纹丝不动,现在这个配方还被用在北极科考站的建设中。
【钢轨上的新丝绸之路】
1967年夏天,筑路大军开到喀喇昆仑山口。爆破组长王铁柱望着崖壁上蜂窝般的弹孔发愣——这些深浅不一的凹坑是十年前夏印对峙时留下的。新来的大学生掏出相机刚要拍照,被他一把按住:\"先等等。\"说着从怀里掏出面叠得方方正正的小国旗,用融化的雪水沾湿,仔细贴在最高的那个弹孔上。
\"组长,这...\"大学生欲言又止。
\"1959年侦察连老班长留下的,\"王铁柱退后两步端详着迎风招展的小红旗,\"他说等铁路修过来的时候...\"话没说完,爆破哨响了。等烟尘散去,弹孔和国旗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个规整的隧道口。后来人们在隧道拱顶用荧光涂料复刻了那面小国旗,列车经过时,灯光一照就像星星在闪。
在瓜达尔港,工人们遇到了更棘手的麻烦。七月的烈日把钢轨晒得能煎鸡蛋,巴巴羊劳工们裹着浸水的麻布才能搬运。夏国技术员老周观察了半天,突然跑去找港口渔民借来废弃的渔网。\"看好了!\"他把渔网改造成吊装索具,二十米长的钢轨像鱼一样被轻松吊起。又教当地人用海藻汁喷洒降温,棕绿色的液体接触滚烫钢轨时发出\"滋滋\"声响,腾起带着咸味的水雾。
现在港口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当年的\"土发明\":用珊瑚礁磨成的道钉模具、椰壳制作的水平仪,还有张泛黄的施工日志,上面画着各种鱼类的图样——那是老周记录哪种海藻降温效果最好的\"科研成果\"。
【世界屋脊的汽笛声】
1977年元旦,首列试运行列车\"昆仑号\"从查漠站缓缓驶出。司机老郑盯着仪表盘不敢眨眼——这是全世界唯一需要同时监测六个气压表(三个给锅炉,三个给驾驶室供氧)的火车。开车前,他把儿子在朝鲜战场缴获的美军铜哨系在了汽笛拉绳上。\"呜——\"铜哨和汽笛的混响惊飞了站台上的鸽群。
列车经过夏巴边境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欢迎队伍。上千名巴巴羊山民骑着毛驴沿铁路追赶,驴脖子上的铜铃响成一片。餐车厨师老李临时拆了三排座椅,用高压锅现烤馕饼从窗口分发。\"接着!\"他抛出的馕饼在空中划出抛物线,被骑驴的少年凌空接住。后来这段\"驴队护航\"成了传统,每年通车纪念日都要重演,只是当年的少年如今已白发苍苍,改骑摩托车了。
最惊险的时刻发生在穿越喀喇昆仑山脉时。突然的雪崩掩埋了前方五百米轨道,列车被迫停在海拔四千七百米的悬崖边。眼看氧气储备即将耗尽,副司机小张突然想起货舱里运载的军工设备。\"拆两节输氧管!\"他带着乘务组冒雪爬上车顶,把输氧管接在驾驶室通风口上。这个应急措施后来演变成高原列车的标准配置——每节车厢顶部都有鲜红色的氧气接口,被乘务员们称为\"小张的救命阀\"。
【钢与雪的新省】
通车典礼上,查漠站台铺着藏青色的手工地毯——这是拉萨纺织厂女工们用三个月时间赶制的,图案是铁路线串联起的雪山与海洋。藏族站长次仁和巴巴羊调度员阿里同时举起信号旗,两国的国歌先后响起。突然一阵穿堂风掠过,阿里的白羊肚头巾和次仁的哈达缠在了一起,在朝阳中像幅流动的水墨画。
观礼台上,当年测绘队的老马已经拄上了拐杖。他颤巍巍地从公文包里取出个铁皮盒子,里面整齐排列着十二枚道钉——从拉萨到瓜达尔,每完成一百公里路段,他就收藏一枚道钉。\"现在齐活了,\"他把盒子交给年轻的站长,\"将来要是...\"话没说完,汽笛声淹没了后半句。现在这个道钉收藏盒陈列在查漠站荣誉室,旁边是当年那本冻裂的测绘笔记。
入夜后的庆功宴上,喝多了青稞酒的老刘非说看见铁轨在月光下发光。别人笑他醉眼昏花,直到巡道工拿来磁铁——原来筑路时掺了永明城特产的磁铁矿粉。\"好家伙!\"老刘蹲在轨道旁直咂舌,\"这要是下雪天...\"果然,第二年冬天就出现了奇观:雪花中的铁粉在磁场作用下排列成放射状图案,整条铁路像镶了银边。这段\"夜光铁路\"很快成了新婚夫妇必去的许愿地,当地人说铁轨能吸住硬币的婚姻最牢固。
【高原玩具店】
1978年儿童节,查漠站前开了家特别的玩具店。橱窗里摆着微缩版的高原机车模型,黄铜锅炉里真的能喷出白雾——店主用医院报废的氧气瓶改成了蒸汽装置。退伍铁道兵出身的店主最得意之作是一套夏巴铁路积木,夏国孩子拼出布达拉宫,巴巴羊孩子拼出清真寺,最后总能严丝合缝地对接成完整路线。
夕阳西下时,一队戴红领巾的孩子趴在玻璃窗前数隧道:\"...十七、十八...咦,这个山洞怎么是金色的?\"店主笑着打开展示柜:\"这是友谊峰隧道,里面镶着夏巴两国小朋友交换的铜板。\"他转身取下墙上的相框,照片里当年的爆破组长王铁柱正抱着个巴巴羊儿童在铁轨上放硬币。
店门口的铃铛突然叮咚作响,起风了。这是用当年护航驴队的铜铃改的,声音能传得很远很远。几个孩子追着风跑向站台,他们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像一条正在延伸的铁路,一直通向雪山顶上发光的云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