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久薇跟在他身后半步之遥的位置,保持着恰到好处的距离。她能感受到宫门守卫投来的、或好奇或探究的目光,也感受到萧珣身上那股无形的、令人窒息的威压。
穿过重重宫门,走过漫长的宫道。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处处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富贵,却也处处透着冰冷的距离感和无形的枷锁。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混合着药味的沉闷气息。宫人们行色匆匆,个个屏息凝神,脸上带着一种大祸临头般的惶恐不安。太后病重的阴影,如同巨大的阴霾,笼罩着整个宫廷。
萧珣的脚步沉稳有力,目不斜视。辛久薇低眉顺眼地跟着,将所有的感官都提升到极致,仔细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记下路径,记下守卫的分布,记下那些看似恭敬、眼神却闪烁不定的宫人。
终于,在一座守卫森严、弥漫着浓郁药香的宫殿前停下。殿门上悬着“慈宁宫”的金字匾额。
“殿下,辛三小姐,请稍候,奴才这就进去通禀。”守在殿外的一个中年太监躬身道,飞快地瞥了辛久薇一眼,眼神复杂。
萧珣微微颔首。
不多时,那太监小跑着出来,脸上堆着笑:“殿下,三小姐,太后娘娘刚服了药,精神尚可,宣二位觐见。”
萧珣看了辛久薇一眼,眼神示意。辛久薇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所有的杂念,脸上瞬间调整出一种恰到好处的、带着几分担忧和恭谨的温顺神情,微微低着头,跟在萧珣身后,迈进了这座象征着后宫最高权力的宫殿。
殿内光线有些昏暗,浓重的药味混合着名贵熏香的气息扑面而来,几乎令人作呕。厚重的帷幔低垂,隔绝了外面的光线。几个太医垂手侍立在角落,大气不敢出。几名衣着华贵的宫妃和几位皇子、公主模样的人,也都在殿内或坐或站,气氛凝重得如同铅块。
辛久薇眼角的余光飞快扫过。她看到了坐在主位下首、一脸忧色却难掩雍容的皇后,看到了坐在皇后旁边、面容温和、眼神却深不见底的二皇子萧灼,也看到了其他几位面生的皇子和公主。
所有人的目光,在萧珣进来的瞬间,都聚焦在他身上,带着各种复杂的情绪:审视、探究、忌惮、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而当他们的目光落到他身后半步、那个穿着素净、低眉顺眼、一看就出身不高的陌生女子身上时,那轻蔑和探究便化为了实质的鄙夷和毫不掩饰的好奇。
“这便是……六弟新近寻回的那位‘救命恩人’?”一个略带慵懒的女声响起,带着毫不掩饰的讥诮。说话的是坐在二皇子萧灼旁边的一位宫装丽人,眉眼艳丽,正是五公主萧玉芙。
辛久薇能感觉到那些目光如同芒刺在背。她垂着头,姿态放得更低,仿佛不堪承受这无形的压力。
萧珣却恍若未闻,径直走到殿中央,对着主位方向,躬身行礼:“孙儿萧珣,携……辛氏女久薇,叩见皇祖母,愿皇祖母凤体安康。”他的声音沉稳,带着恰到好处的担忧。
辛久薇立刻跟着跪下,声音轻柔温顺:“民女辛久薇,叩见太后娘娘,愿太后娘娘凤体金安,福寿绵长。”她伏低身体,额头触碰到冰冷光滑的金砖地面,姿态卑微到尘埃里。
“咳……咳咳……”一阵压抑而虚弱的咳嗽声从重重帷幔后传来,带着垂暮之人的衰败气息。一个苍老而沙哑的声音缓缓响起,带着上位者固有的威严:“是……珣儿来了?还有……那个辛家的丫头?都……起来吧……”
“谢皇祖母(太后娘娘)。”两人依言起身。
帷幔被宫女小心地掀开一角。辛久薇终于看清了那位传说中权倾后宫的太后。她躺在宽大的凤榻上,盖着明黄色的锦被,面容枯槁,眼窝深陷,曾经的精明锐利已被浑浊的病气取代,唯有一双眼睛,在看向萧珣时,还勉强透出一点微弱的光亮。
“珣儿……上前来……让哀家……好好看看……”太后的声音断断续续,气若游丝。
萧珣依言上前,在凤榻边的绣墩上坐下,握住了太后枯瘦如柴的手。“皇祖母,孙儿在。”他的声音放得极柔,脸上流露出真切的担忧和孺慕之情,与平日那个冷硬深沉的六皇子判若两人。
辛久薇垂手侍立在一旁,眼观鼻鼻观心,如同一个没有生命的背景。她能清晰地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二皇子萧灼那温和表面下深藏的探究;五公主毫不掩饰的鄙夷;皇后那带着审视的忧虑;其他皇子公主或好奇或漠然的眼神……如同一张无形的网,将她牢牢罩住。
“好……好……回来就好……”太后浑浊的目光在萧珣脸上停留了许久,似乎想从他身上找出昔日那个离宫少年的一丝影子。她喘息了几声,目光终于缓缓移向萧珣身后的辛久薇,那目光带着审视,带着上位者天然的漠然。
“你……就是辛家那丫头?”太后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无形的压力。
辛久薇立刻再次福身,声音恭谨温顺:“回太后娘娘,民女正是辛久薇。”
“珣儿……说你在颍州……救了他?”太后的目光在她素净的脸上逡巡,似乎在评估一件物品的价值。
“民女惶恐。”辛久薇的头垂得更低,声音带着恰到好处的羞怯和不安,“殿下洪福齐天,自有上天庇佑。民女……民女只是机缘巧合,略尽绵力,实不敢居功。”她将功劳全部推掉,姿态放得极低,完全符合一个末流小吏之女面对天家威严时应有的惶恐。
萧珣适时地开口,声音低沉而温柔,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近乎深情的语调:“皇祖母,若非久薇当日……舍命相护,孙儿恐难再见皇祖母慈颜。”他顿了顿,目光转向辛久薇,那眼神深邃专注,仿佛盛满了万千情愫,语气更是温柔得能滴出水来,“她于孙儿,乃是……再造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