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境平定,内患尽除。
大夏王朝,迎来了一段,难得的,平静时期。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平静,只是暂时的。
朝堂之上,那场,因为,两位成年皇子,双双失势,而留下的,巨大的权力真空,需要,被重新填补。
而,如何,封赏,那个,亲手缔造了这一切的,少年功臣。
也成了,摆在景泰帝面前,一个,甜蜜而又,棘手的问题。
早朝。
大庆殿内,气氛,不再像之前那般,剑拔弩张。
严党与雍王党的倒台,让整个朝堂,都为之一清。
剩下的,大多,都是,以李默、王阳明为首的,务实派官员。
以及,一些,立场中立的,技术官僚。
今日的议题,只有一个。
论功,行赏。
吏部尚书王阳明,手持象牙笏板,第一个,出列。
“启禀陛下。”
“陈平安陈大人,以钦差之身,巡视北境。不费朝廷一兵一卒,便,平定了北平王之乱。”
“又,于雁门关外,设下绝杀之局。以,微末代价,全歼瓦剌十万铁骑,生擒其主。”
“此等功绩,足以,彪炳史册,光耀千秋。”
“臣,以为,当,不吝赏赐,以彰其功,以安,天下臣民之心。”
兵部尚书周培公,也随即出列。
他,这个,一向,与文官不太对付的,老将军。
此刻,脸上,却满是,发自内心的,敬佩。
“王尚书所言,极是。”
“陈大人,不仅,为我大夏,扫平了,百年边患。”
“更,为我北境将士,带来了,新的战法,新的希望。”
“此等,文武全才,亘古罕见。”
“若,赏赐不公,恐,寒了,天下将士之心。”
两位,一文一武的,朝堂重臣,同时,为陈平安,请功。
其分量,可想而知。
景泰帝,坐在龙椅之上,脸上,带着笑意。
“众爱卿,言之有理。”
“那,依你们之见,该当,如何赏赐?”
这,便将皮球,踢了回来。
王阳明,与李默,对视一眼。
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为难。
如何赏赐?
这,才是,最大的难题。
陈平安,如今,已是,从一品的太子太保衔,加,从四品的通议大夫。
官阶,已是,人臣之极。
再往上,便是,三公。
可,他,年仅十六岁。
若,此刻,便位列三公,未免,太过,骇人听闻。
也,会将他,彻底,推到,风口浪尖之上。
那,封爵?
“陛下。”内阁大学士李默,沉吟片刻,出列说道。
“陈大人,有此不世之功,足以,封侯拜相。”
“臣,提议,可,册封陈大人为,‘安国侯’,食邑万户,以彰其功。”
封侯。
这,已经是,文官,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了。
然而,景泰帝,却似乎,并不满意。
他,摇了摇头。
一个侯爵之位,如何,能匹配,平安,那定国安邦之功。
他,心中,想要的,更多。
就在,大殿之内,众人,议论纷纷,难以定夺之时。
那个,作为事件中心的少年,却,缓缓地,从队列中,走了出来。
他,依旧,是一袭青衫,神情,淡然。
仿佛,众人讨论的,不是他,而是,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人。
他,对着景泰帝,躬身一拜。
“陛下。”
他的声音,不大,却,让整个大殿,都安静了下来。
“臣,以为,此次北境之功,非臣一人之力。”
“乃是,陛下,天威浩荡,将士用命,三军同心之果。”
“臣,不敢,居功。”
他,竟然,在请辞功劳。
满朝文武,皆是,一愣。
景泰帝,也有些意外。
“爱卿,此言,差矣。”
“赏罚分明,乃是,立国之本。你有功,朕,便不能不赏。”
陈平安,抬起头。
“陛下,若,定要赏赐。”
“那,臣,恳请陛下,答应臣,一个请求。”
“哦?”景泰帝,来了兴趣,“你说。”
“臣,恳请陛下,准许臣,辞去,‘考成司主事’,‘户部行走’等,一切,具体差事。”
此言一出,更是,满堂皆惊。
所有人都用一种,看怪物般的眼神,看着他。
那,可是,如今,大夏朝堂,最炙手可热的,权力中枢。
是,无数人,做梦都想,得到的,位置。
他,竟然,要,主动辞去。
“为何?”景泰帝,也有些,不解。
“回陛下。”陈平安,从容回答。
“考成法,已步入正轨。一体纳粮,也已,有了章程。”
“后续之事,只需,按部就班,便可。”
“朝中,有李阁老,王尚书等,国之栋梁,足以,主持大局。”
“臣,才疏学浅,不敢,再,窃居高位。”
他,顿了顿,又说道:“而且,臣,近日,又有了一个,新的想法。”
“说来听听。”
“陛下,后宫喜得皇子,乃是,国之大幸。”
“但,国本之固,在于,教化。”
“储君之贤,在于,启蒙。”
“臣,以为。与其,在朝堂之上,处理,繁杂的政务。不如,静下心来,为,新生的皇子,以及,未来,可能诞生的诸位皇子,编撰一套,可以,教导他们,如何,成为一代明君的,启蒙教材。”
“臣,只愿,保留,翰林院侍讲学士一职。”
“做一名,安静的,教书先生。”
“为我大夏,培养,未来的,希望。”
一番话,说得,是何等的,清高。
何等的,淡泊名利。
他,在,自己功劳最大,权势最盛之时,选择了,激流勇退。
放弃了,所有,唾手可得的,权力。
只,为了,去当一个,看似,毫无实权的,教书先生。
这份,胸襟。
这份,气度。
让在场所有,自诩为“清流”的官员,都感到,自惭形秽。
大殿之上,李默,王阳明,看着陈平安,眼中,是,无尽的赞叹。
他们,知道,陈平安,此举,是何等的,高明。
以退为进。
他,放弃了,那些,具体的,会得罪无数人的差事。
却,选择了一个,可以,直接影响,未来所有皇子,影响,未来国本的,位置。
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龙椅之上,景泰帝,看着下方,那个,平静的少年。
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他,如何,会看不出,陈平安的,真实用意。
他,也知道,这,是陈平安,在向他,表露心迹。
表明,他,绝无,成为权臣的野心。
表明,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这个国家,更好的未来。
一个,如此,有才华,有手段,却又,如此,懂分寸,知进退的臣子。
夫复何求。
“好。”
景泰帝,站起身。
他,亲自,走下御阶。
来到,陈平安的面前。
“朕,准了你所有的请求。”
他,看着陈平安,一字一句地说道:“官职,差事,朕,可以,不给你。”
“但,朕,要给你,一个,名分。”
“一个,足以,匹配你,今日之功,与,未来之责的,名分。”
他,转过身,面向满朝文武。
用一种,前所未有的,庄重的语气,宣布道:
“传朕旨意。”
“自今日起,陈平安,便是我大夏,所有皇子的,老师。”
“朕,赐其,‘帝师’之号。”
“其位,在三公之上。”
“其言,如朕亲临。”
“见官,大一级。”
“入朝,可,不拜。”
“上殿,可,带剑。”
一道道,石破天惊的旨意,从景泰帝的口中,发出。
整个大庆殿,鸦雀无声。
所有的大臣,都,被皇帝这,史无前例的恩宠,给,彻底惊呆了。
帝师。
位在三公之上。
言如皇帝亲临。
这,已经,不是臣子了。
这,几乎,是,与皇帝,并肩而立的,存在。
陈平安,也愣了一下。
他,没想到,皇帝,会给他,如此,一个,尊贵到,无以复加的,名号。
他,正要,开口推辞。
景泰帝,却摆了摆手。
“不必多言。”
“这是,你,应得的。”
“也是,朕,心甘情愿,给你的。”
他,看着陈平安,眼中,是,全然的,信任。
陈平安,看着皇帝,那不容置疑的眼神。
最终,深深地,躬身一拜。
“臣,领旨。”
从这一日起。
陈平安,这个名字,便与,一个,全新的称号,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帝师。
一个,足以,让整个大夏王朝,都为之,仰望的名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