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铮归家,先是回了老家一趟,他中进士于大王村来讲也是一大好事,现在不流行立牌坊了,要不然怎么也要建一个。
王老爷子和刘氏还健在,两人身体还算好,已经是高寿了,主要得益于分家之后养护的好,家里儿女孝顺,没有什么烦心事。
如今老王家几房都是当地有名的富裕人家,王老二一家搬到了镇上,王老五一家搬的更是远,去了县城安置,几个孩子也陆续成亲,都是门当户对的人家。
至于王老大一家,则是留在村里,王老爷子刘氏不愿意离开住了几十年的家,年纪还没这样大的时候,还愿意府城县城镇上来回跑,现在就守在家里,偶尔去镇上二儿子一家住几天。
为着父母,王老大夫妻也不能走,家里的下一辈孩子愿意出去闯就出去了只留了孙辈在家他们给看着,长子王阳宇原来帮着王老四管着吃食这一个摊子,后来王老四一家搬到府里,这边的生意维系了几年,一家人就商量,以实惠的价格转给了王老大一家,知道的都说王老四一家仁义。
就是王老五私下都说王老四偏心大哥,不过他也明白,这里边有王老爷子和刘氏的面子,只要大哥孝顺好爹娘,给再多也是应该的。
王老四也是这样考虑的,大哥的子孙出息,大哥大嫂就没什么后顾之忧,照顾爹娘也就越上心,几兄弟都清楚,只是难免还是要说上几句。
王阳铮如今授官,几个叔伯一个没落下,手边的活都放下回来一起庆祝,着实是热闹了三日,要不是为了赶时间,还能多热闹几日。
王阳铮回来特意备了礼带着媳妇孩子回岳家,谢过岳父,并问了岳父的意思,最后决定一起带岳父上任。
王老四何氏知道了面上没说什么,只是私下里难免有几分不开心。
“孩他娘,咱们早就知道的事,你还是别伤心了。”
王老四嘴上这么说,心里其实也是别扭。
“孩他爹,我知道,阳铮岳父就这一个闺女,以后要给他岳父养老这事当初说好的,只是我这心里还是不得劲,我缓缓就好了。”
何氏就是明白也难免吃味,这事到谁身上都是要难受两日。
“你就想想不是他岳父,咱们家阳铮也不能这出息,孙子孙女有这么个外祖教着,以后只能更出息,去不去的,孩子都姓王,以后还能不管咱们俩不成。”
王老四也怕何氏堵在心里,这么大岁数了,成心病了就不好了,顺便也开解自己。
“那我还能不明白,我要是想使坏,把孩子留下就成了,我就是······”
夫妻俩拉着手,都明白彼此的意思,其实两人更多的是对儿子一家即将远走的恐慌。
王慧巧的丈夫赵衡之,这次又没考上,两人本来也没有抱很大希望,最失望的是她婆婆吕氏,不过她婆婆早有心理准备,只是一天就调整过来了。
如今王阳铮考上了,只有高兴的份,当初赵家跟王家结亲,就是看好王家以后的发展,另外就是王慧巧本人也合心意,吕氏把儿媳叫到跟前。
“慧巧,你收拾收拾,带着孩子回家住几日。”
王慧巧本来就有回家的打算,只是没想着多住:“母亲?”
“我也是当娘的,你哥哥要带着媳妇孩子上任,亲家这心里估计不好受,你回去多住几日,也安慰安慰,家里的事你放心。”
吕氏是好意,王慧巧只有感激的份,带着吕氏给准备的礼物就回娘家了。
果真见了何氏不如往日高兴,何氏见小闺女归家,可算是提起点精神:“怎么这时候就家来了?你婆婆怎么说?”
王慧巧看着何氏的脸色说起来:“娘,这不是我婆婆听说咱们家有喜事,就赶紧准备了东西让我上门贺喜,还说要我在家住几日,也不知道娘这有没有我的地方。”
一顿撒娇卖萌下来,何氏也明白了闺女回来的意思说了一句:“还是闺女贴心。”
有王慧巧在家,王阳铮心里也放下不少,特意谢过妹夫:“多谢妹夫和妹妹了。”
赵衡之跟王阳铮本身就有多年的同窗情谊,后来又做了亲戚,更是亲近,本身也爱重妻子,这时候可不敢受这个礼:“大哥可莫要客气,以后我跟慧巧会经常家来的,家里你放心吧。”
“好好好!!!”
怎么说该走的时候还是要走,王老四何氏看着即将远走的儿孙,心里难过之情溢于言表。
“走吧,一路顺风,家里不用惦记。”
“儿不孝,往后望爹娘保重身体!”
王阳铮跪下磕了三个头,被王老四和何氏拽起来。
“我跟你娘还年轻,有时间我带你娘去看你和慧珍。”
看着远去的儿子一行,无声的担忧都在心里,好在有小闺女外孙在身边,缓了几日也就缓过来了,过段时间收到大闺女的信和送回来的东西,更是欣慰。
王慧珍还在家跟阮青瑜说起老王家的事:“这些年家里过的好,大伯因着爷爷奶奶还守在老宅,家里就我爹娘带着我哥一家子生活,这下子我哥一家子走了,我爹娘也不知道如何伤心?”
“夫人给家里多写几封信,岳父岳母心里也好受些。”
除此之外也没什么好方法,王慧珍也清楚,只是无奈:“这些年在外,也没好好尽孝,也是愧对爹娘。”
长大了嫁人了,原来的一家人就分开了,就是明白道理也总是难过的。
如今阮二老爷王氏在身边,阮青瑜不好说别的话,只能安慰:“还有妹妹妹夫在身边,你就放心吧。”
王慧珍点头:“多亏了还有慧巧在,我让人准备些东西送回去。”
“多准备点,妹妹一家那份也是,在家替咱们尽孝这都是应该。”
也快到年关了,是要提前准备,王慧珍干脆比每次都多置办了五成的礼物送回去,还有她亲自指挥做的衣裳,至于为什么不是亲手做的,只能说手艺不佳。
当然这东西不仅是王家有,还有阮家的,王慧珍还去问了王氏:“母亲,你看看,可还有什么要加的,年前就这一趟了。”
在家的时候,王氏的娘家舅家都是她自己准备,如今在这边,王慧珍就按着每年的单子,置办的东西,王氏看了单子有些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