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门右拐,黎书去了墨香楼。
黎成朗正在翻看书籍,查找应对瘟疫的对策。
他转身看见黎书站在门口,微微一怔,也没说话,继续翻看书籍。
黎书走了进来,看着桌子上摆的乱七八糟的书籍,还有架子上随意乱放的书,问:
“父亲在找赈灾策论?”
黎成朗哼了一声。
黎书看他转来转去,道:“那本书,我送人了。”
黎成朗一愣,随后将手里的书往桌上一拍,“你什么意思?”
竟敢将他的书送给别人,经过他允许了吗?
黎书道:“那本书,父亲来回看了好几遍,上面的字迹都不清楚了,留着也没用。”
没用?
黎成朗一怒,“黎书,那是我的东西,你没有决定权。”
这次换成黎书一愣,不就送本书吗?至于这么大脾气?
黎成朗压住火气,闭了闭眼,将手中的书扔到地上,又弯着腰从架子里面继续翻找。
黎书看见地上的那本书,是一本巡游散记,作者是前朝的一位民间人士,名叫刘本忠。
此人素爱游山玩水,仗着家财万贯,经常做客别人家,无论百姓还是官府,都曾受过此人的恩惠。
他将见过的各种人事风情都记录下来,
刘本忠是常州人。
黎成朗回头,看见黎书将他扔的那本书捡了起来,翻了几页后,道:“父亲,与其看那些策论,不如看看这本游记,也许会有启发。”
黎成朗瞪着她,他已经火烧眉毛,她还有心思调侃他,那是一本游记,跟他现在做的有什么关系。
“不可理喻。”
黎书也不生气,翻开游记看了看,念道:
“常州,位于叶县以南,……南靠大虞粮仓,北临大江,……”
黎成朗继续翻书,只不过动作稍慢了些,听见黎书继续念道:
“米县,常州下游,两者相距不过百里,若常州有祸,祸必及米县,再及鱼乡,粮仓大乱,国必伤。”
黎成朗一顿,停了下来。
“常州若出水患,不可赌,宜疏之,避粮仓,可引东南草地。”
黎成朗终于直起身,从黎书手里一把抢过书,来回翻了几页。
黎书看他神情,问:“可是哪里有问题?”
黎成朗道:“张大人确实用了引流之法,将洪水疏导,只是引流的方向并不是东南。”
“是哪?”黎书问。
“常州以南。”黎成朗皱眉。
“南边?”黎书觉得有些不对。
“就是米县,鱼乡,”黎书刚刚不是已经念过了吗?黎成朗刚一出口,忽觉不对,骤然一停,看向黎书。
“可洪水停到常州以南,就没有再往前。”
既然不往前,就说明洪水在常州已经可控,自然不会流到南边的那几个县。
“父亲是听谁说的?”
“自然是,”黎成朗一惊,他和房大人只负责常州瘟疫,那人自称是张成的手下,说洪水延缓,停至常州南段,便不再往前。
“此事大家有目共睹。”
“有目共睹的是几人?”黎书问。
“除了张大人带的官兵,自然是当地官府之人。”
“百姓可有看见?”
“这个不知。”
黎书一笑。
“疏浚引导本是水灾治理上策,但引流的方向还需因地制宜,常州中心洪水被分散引流,但最后应该都聚集到了一处,就是常州以南的堤坝。”
黎成朗一惊。
“堤坝可以起到暂时缓解的作用,但时间一长,水位升高,万一堤溃,便会引发更大的灾难,张大人将水流引到常州以南,再往南便是人称富庶之地的鱼米之乡,这俩县的地位,父亲应该知道。”
米县,素以水稻着称,鱼乡是水产富饶之地,他们俩都是大虞最重要的粮仓,若一旦被淹没,后果不堪设想。
黎成朗心一沉,缓缓坐了下来。
“张大人难道不知道米县的重要性?”
黎书道:“知或不知都已经不重要,如今之际,瘟疫未解,水灾隐患增加,父亲要告诉皇上。”
黎成朗将书扔至一边,“这于我无关,张大人是治理此次水灾的官员,我若是告诉皇上,便是揭发张大人。”
而且张大人很可能因此获罪。
“父亲即便不告诉皇上,等过几日,这灾难一出,朝廷一样知道。父亲是官员,焉能袖手旁观?这关乎百姓生命,大虞安定。”
黎成朗道:“那不一样,你这是让我主动揭发此事。”
黎书一狠心,道:“如今京城已经有人献言皇上,此次瘟疫之策明日便可见分晓,若是父亲再不抓紧时间,这户部左侍郎的位置,便是别人的了。”
黎成朗又是一惊,既然别人已经献了计策,那他还做什么无用功?可是要揭发张大人,便是跟张府搞对立。
黎书自然知道他的想法,“父亲做官,是要靠姻亲裙带,还是要自力更生,难道现在还不清楚?”
自然是靠自己的本事。
晏府,
“你说这是谁写的?”晏城问。
“成远侯府世子。”黎画道。
晏城看着上面的标记,有些疑惑,
“可这是沈老先生的书。”
黎画不认识什么沈老先生,一代大儒,她只知道这计策既然是陆征写的,想必可信度更高。
晏城看了一会儿,“无妨,是沈老先生写的更好。”
只是这字体,怎么这么秀气,有点像女子所书?
如果是陆征写的,他可能并不会采纳上面的意见,可若是沈老先生所写,那就算不得是偷。
这可是沈老先生编写的赈灾策论,上面还盖着他的印章。
能在这上面写注释的,除了沈老先生,还能是谁?
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晏城一扫眉间忧愁,看着黎画道:“画儿,谢谢你帮了我晏府一个大忙。”
晏夫人也是喜笑颜开。
于是,晏城连饭也顾不得吃,想着要进宫面见陛下,可是,如果皇上没有主动召见,晏城是进不了宫的。
“去找你姑姑。”晏夫人灵机一动。
于是在平妃的引荐下,晏城见了皇上,他将计策分为几点,一一禀告。
除了常见的隔离埋葬等措施之外,晏城又提出以下几点:
一是实行疫区封锁,切断传染途径,每日以艾草焚烧,净化空气,同时设立养病坊,对病人按病情轻重,隔开安置,凡是病人用过之物,需严格销毁,不准外流。
二是广派医者,凡在此次瘟疫中立了功的,可被太医院或者地方优先录取,不但解决大夫不足问题,也可解决太医院人才不济,占着职位不出力的问题。
三是联合当地富户,共同出钱出力,鼓励药商捐献药材,同时组织人手采药制药,确保药品供应。凡是作出贡献者,可予以奖励,比如允许商贾子女可同等进入官家学子学堂。
四是减免赋税,解民困,平民怨。
五是开仓放粮,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同时鼓励地方建立义仓,缓解粮食不足问题。
文成帝听了果然龙颜大悦,说若是此计策有效果,晏府便立了首功,到时候会对晏府大加奖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