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和商汤,这一对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君臣,他们以自己国家的名义取代了夏朝,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关于伊尹背后是否有阐教的算计,我们无从得知。然而,从后来伊尹放逐太甲、几乎垄断大商权力的行为来看,似乎可以从中看出一些端倪。
虽然伊尹出身于奴隶,却能登上如此高位,这确实让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议。按照常理来说,以阐教的一贯作风,像伊尹这样的人恐怕是难以入得了他们的法眼的。但是,世事难料,谁又能说得准呢?
商汤以“吊民伐罪”的口号推翻夏朝,这一举动不仅开启了朝代更迭的先河,更为商代夏的合理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在这个过程中,商汤对夏朝末代君主癸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抹黑。将癸与后世臭名昭着的纣王相提并论,他们的罪名和亡国过程简直如出一辙,只不过是换了个名字罢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是,伊尹的反间计不仅让夏国的文武官员命丧黄泉,而且所有的罪责都被强加在了癸的身上!更过分的是,什么宠幸妖妃、大兴土木、奢靡无度等等恶名,也全都一股脑地扣在了癸的头上。不知道此时此刻的汤,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的后代子孙将来也会遭遇同样的命运呢?
当然,这样的事情汤只需要点个头表示同意就可以了,真正去执行的还是那些握有笔杆子的人,也就是阐教势力的代表们。他们好不容易沾上了人道气运,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于是便拼命地抹黑癸,甚至还给他起了一个恶谥——桀。
然而,对于贵族之间对共主的反叛行为,他们却全部美化成了正义之举,对汤“网开三面”的攻心策略更是赞不绝口,称其为仁慈之举。可是,对于汤首先剪除的那些弱小国家,他们却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由此可见,阐教介入朝代更迭之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了,只是具体是汤还是伊尹在背后操纵,就很难说得清楚了。
当然,花无百日好的道理,就如同那灿烂的春花,虽然娇艳欲滴,但终究会凋谢一般,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了。然而,人们往往在胜利的喜悦中,会忽略这一点。汤也不例外,他在战胜夏国后,被胜利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对于夏国遗民投奔犬戎这一事件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然而,正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却如同蝴蝶效应一般,为后来犬戎势力的不断壮大埋下了伏笔。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到了周朝时期。犬戎的势力已经发展到了一个令人咋舌的程度,他们甚至一度攻破了大周的国都,给周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这场浩劫不仅让大周的国运遭受重创,也使得天下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各国纷争不断,战火四起,一个充满着血腥与杀戮的时代——东周列国的大争之世,就此拉开帷幕。
在这乱世之中,无数英雄豪杰崭露头角,他们各展其能,争夺天下霸权。而最终统一华夏的祖龙祖辈,也是在整合了犬戎的势力之后,才得以奠定大秦的基业。
由此可见,夏国遗族所保存的从黄帝时代开始的锐意进取和艰苦卓绝的精神,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相反,这种精神在人族陷入最恐怖的内讧之时,如同一把利剑,刺破黑暗,再次终结了人道气运被仙神掌控的悲剧。
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轮回,不断地重复着相似的故事。东夷贵族原本以为商汤代夏能够给他们带来利益,却未曾料到,这只是历史循环中的一个环节,而他们也不过是这循环中的一颗棋子罢了。然而,商汤却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从贵族中选拔官员的传统做法。这一决策仿佛是伊尹为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他看到了不同的可能性。伊尹不仅先后辅佐了多位商王,而且不遗余力地提拔底层百姓进入朝廷任职。他希望通过这种文火慢炖的方式,逐步淘汰那些跟不上人族历史发展进程的老贵族。
这一举动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彻底打破了所有贵族之间的默契。东夷地区的叛乱也因此开始零星爆发。起初,挟着大胜之势的商朝轻而易举地平定了这些叛乱,但根本性的矛盾已经深埋其中,难以根除。尽管如此,商朝在武丁时期达到了最为鼎盛的状态,这个横扫蛮族(方)的强大王朝,仍然不得不预留足够的兵力,以备不时之需,随时准备派遣出去扑灭东夷的叛乱。
整个贯穿始终的,始终萦绕着对东夷的评判,这种评判从未停止过。深究其中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第一个原因听起来有些荒诞,那就是商汤在当时的东夷地区并非最强大的诸侯,但却是反叛最为坚定的。当商汤攻破夏都时,那些东夷的大国都瞠目结舌,因为他们在关键时刻没有出力,甚至都没有露面,可在摘取胜利果实的时候却如此强硬地冲在前面,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然而,这样的事情无论放在哪个诸侯的心里,都是一道永远无法跨越的坎。所以,他们对大商的怨恨从未有过丝毫的减轻。
第二个原因则是商汤自己也心知肚明,即使他取代夏朝建立了商朝,论及实力,即使整合了大夏的国力,也难以独自应对来自整个东夷部落的威胁。因此,对于周边的小国,商汤采取了拉拢的策略。但对于东夷诸国,他则巧妙地运用了人皇大义的名分,实施分化和离间之计。不仅如此,商汤还选拔新的贵族(即底层中的能人)来制衡东夷诸国,以此瓦解他们的社会稳定。
底层人民对大商的政策心生向往,渴望成为那个“朝为田舍郎,暮入大商堂”的幸运儿。于是,诸国贵族在没有正当理由的情况下,只能选择隐忍。然而,一旦有了合适的借口,他们便会大肆宣扬,最终导致许多人纷纷跳反。
贵族们的心思,底层民众虽然能够看懂一些,但由于他们被严格限制在一定的区域内,消息极度闭塞,这使得诸侯们不得不绞尽脑汁。在这种情况下,被裹挟而跳反的人不计其数。
这种剧烈的内耗让大商的王都感到如坐针毡,食不知味。然而,面对如此局面,他们却束手无策。于是,政治改革在悄无声息中开始推行。
起初,大商王朝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采取了联姻这一策略。他们希望通过与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国建立姻亲关系,来稳住这些国家,同时征服那些实力相对弱小的国家。然而,大商王朝的如意算盘并没有打得那么顺利。
即使是那些看似弱小的国家,当它们面临灭国之战时,也绝不会轻易屈服。这些国家会倾尽全力抵抗大商的侵略,使得战争变得异常激烈和残酷。大商王朝的军队虽然强大,但在面对如此顽强的抵抗时,也不得不付出巨大的代价。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商王朝的力量逐渐被卷入到一场场无休止的战争中。这些战争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使得大商王朝的统治根基受到了严重的动摇。而对于大商王朝来说,这样的消耗是无法长久支撑的。
更糟糕的是,由姻亲所构建的联盟其实非常脆弱。这些诸侯国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基于利益的考量,而非真正的忠诚和信任。当大商王朝面临危机时,这些诸侯国往往会选择明哲保身,甚至会背叛大商王朝,转而与其他势力勾结。
与此同时,那些置身事外的诸侯国却在这场混战中坐收渔利。它们没有受到任何损失,反而还能趁机获得大量的资源和人口,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而所有的仇恨和矛盾都集中在了大商王朝身上,这使得大商王朝的统治地位变得岌岌可危,摇摇欲坠。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大商的决策者们迅速展开研究,制定出了一套全新的策略。他们决定对全国进行大规模的分封,设立了四个重要的诸侯,分别被称为东伯侯、南伯侯、西伯侯和北伯侯,这四位伯侯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力和地位,成为了大商统治四方的重要支柱。
同时,大商还明确了公、侯、伯、子、男五等贵族的等级制度,进一步规范了社会秩序。而四大伯侯则被确认拥有对四方诸侯的政治管辖权,这意味着他们可以直接管理和统治周边的诸侯国,使得大商的统治更加稳固和有效。
此外,大商还将征讨不臣之徒的权力下放给了四大伯侯,让他们负责维护地方的治安和稳定。这样一来,大商就可以从频繁的战事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国家的发展和建设上。
然而,权力一旦下放,想要再收回来就绝非易事了。相对于遥远的大商,四大伯侯对于周边诸侯的管辖权显然更为直接和有效,这也使得周边的诸侯国对他们更加敬畏。而且,由于大商规定的纳贡物资都需要先集中到四大伯侯手中,再由他们整理后押解进入商都,因此四大伯侯在物资分配上享有优先选择权。这无疑进一步增强了四大伯侯的实力和影响力,也让大商对他们的控制变得更加困难。这就给了四大伯侯势力不断做大的机会,让他们从虽然强大但是不足以威胁大商发展到称为东南西北四方诸侯实际上的主子,可以跨国招揽人才不说,就是物资获取也简单的多。
东伯侯不仅成功接收了完整的九黎部落的金属冶炼技术,还借此一举跃升为四大伯侯中的最强者。这一巨大的优势使得东伯侯的势力如日中天,无人能与之抗衡。
正因为如此,东伯侯之女与帝辛之间的政治联姻得以顺利达成。这场联姻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东伯侯的势力和权威,更为他在商朝的政治舞台上赢得了更多的话语权。
与此同时,代商灭国的戏码在四方频繁上演。那些原本由大商委任或赏赐封国的小诸侯国,转眼间成为了东伯侯等势力的猎杀目标。他们以各种借口和理由,毫不留情地剪除那些对他们核心利益构成威胁的小贵族或新兴贵族。
在帝辛即将即位之前,整个大商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除了那口头的天下共主的名号外,大商已经无法像过去那样如臂使指般地运转。帝辛的父亲帝乙,面对着崭露头角、雄心勃勃的少年帝辛(子受),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打破兄终弟及的传承传统,为帝辛争取到了继承大统的机会。积重难返的大商已经到了一个非常危急的时刻,这个国家并不需要像他这样被困在忧愁之中、无法突破困境的国王。大商所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打破现状、勇往直前的锐气和进取精神。
帝乙深知这一点,于是他决定与自己的弟弟们进行商议。箕子和比干都是他的弟弟,他们在朝廷中也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帝乙与他们深入讨论了当前的局势以及应对之策。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比干表示愿意全心全意地辅佐帝乙,共同为大商的未来努力。然而,箕子对于这个决定却持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帝乙的计划并不能真正解决大商面临的问题,甚至可能会带来更多的麻烦。
尽管箕子心中有所保留,但在帝乙的耐心劝说下,他最终还是同意了这个方案。毕竟,作为兄弟,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拯救大商于危难之中。
箕子最为人所知的论断之一,便是关于子受使用象牙筷子的事情。他从这一细节中推断出子受将会导致商朝的灭亡,并多次以此劝谏帝乙。这一论断在朝野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人对子受的行为表示担忧,而箕子的坚持也让朝廷上下议论纷纷。
然而,无论箕子如何苦口婆心地劝说,子受似乎并没有改变自己的行为。最终,商朝还是走向了灭亡的道路。在商朝灭亡后,箕子率领一部分人出逃,建立了朝鲜。
至于后世的朝鲜是否继承了箕子好妄言的习惯,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也许在某种程度上,箕子的那种作风和执念确实对子孙后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毕竟,箕子从始至终都没有真正认可过子受,而传位给子受这件事,对箕子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伤害。按照兄终弟及的传统,箕子认为自己才应该是王位的继承人。所以说,在他的观念里,整个大商,甚至可以说是整个人族,都理应归属于他。然而,现实却残酷地将这一切从他手中夺走。而对于比干这个人,他拥有七窍玲珑心,对于帝乙的所作所为,实际上内心是非常认同的。相比之下,箕子这个人,性格上喜好夸夸其谈、信口胡诌。如果真让这样的人登上王位,恐怕整个大商将会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毕竟,那四位势力庞大的伯侯所掌控的实力,哪一个是大商能够与之抗衡的呢?要是被人稍微夸赞几句,就飘飘然找不到北,而且还固执己见、死脑筋的话,不被那些伯侯们玩弄于股掌之间才怪呢。至于所谓的改革,箕子若能有哪怕半分的进取之心,也不至于在商朝灭亡之后,立刻就像只惊弓之鸟一样仓皇出逃了。可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后世居然还尊称他为贤臣,这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啊!
且说那按照嫡长子继承地位的子受,在其父亲帝乙进行政治改革之后,处境愈发艰难。他不仅不受自己的两个哥哥待见,甚至还遭到了他们的排挤与迫害。这两个哥哥为了争夺王位,竟然不惜联络外臣,尤其是西伯侯姬昌,一起密谋叛国出逃之事。
不仅如此,他们还与朝中的太师和少师勾结,妄图里应外合,推翻商朝的统治。而在叛国之前,他们也并未消停,直接参与了三监之乱,给大商朝廷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混乱。
当商朝最终灭亡之时,子受出城迎战,本想拼死一搏,却不想遭受了反戈一击。而他的两位哥哥微子启和微仲衍,更是在这关键时刻落井下石,毫不留情。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商灭之后,微仲衍竟然转头投靠了大周,并承继了大商的太庙,被封于宋国。这一戏剧性的转折,使得帝乙的政治改革以失败告终,但同时也成就了帝辛。
尽管大商已如大厦将倾,但帝辛却在这绝境之中上演了一场绝对史诗级的反杀。他以牺牲大商为代价,成功断绝了整个洪荒世界最大的威胁——鸿钧。
子受面对这样内忧外患的大商,没有半分退缩,自从从帝乙手上接过人皇剑开始,他的眼前就只有一条路,一条杀穿整个洪荒的血路。他没有选择,因为整个天下大商的权柄其实已经旁落,朝廷的政令根本无法出商都,居天下中的大商也就是四战之地的意思,在四大伯侯的默许下,不断有叛乱的消息传进商都,但是却是都在四大伯侯刻意选择的远离商都的地界,因此,帝乙甚至还要因为他们征不臣而不断奖赏,当他们战事受挫时则需要居中调度资源给他们,以免让叛乱成燎原之势,弄得一发不可收拾,反而堕了大商的国运。这种里外里都大出血的模式,在帝辛上位之后就直接终止了。
号称可以‘托梁换柱’的子受开始广罗人才,从底层选拔了费仲、尤诨、恶来等人,更是下令禁绝人牲制度,保留人族人口的举措更是不胜枚举。之后更是堪舆形胜,定都朝歌,从四战之地的殷,转战到西靠太行山,东临淇河朝歌,形成依山傍水的军事防御格局,又能借助借助淇河连通黄河北岸水系,陆路通达四方,达成交通便利的优势。更能够收拢黄河冲积平原的肥沃土壤,完成对于自给自足的四民构建。
之后选择截教闻仲为太师,建立组建军队,开始朝北海发难,以‘为人族而战’的口号裹挟四大伯侯,要求他们发兵共讨北海。这一招连削带打的出兵,重整了大商的国运,让四大伯侯在没有绝对实力之前只能捏着鼻子认下这件事,倒不是他们认为自己无法灭了大商,他们四者相互忌惮而已。这种阳谋级别的策略让帝辛抓回大权,但是仇恨的种子也在这一刻被种下,各种阳奉阴违的事情层出不穷,致使闻仲征讨的时间长达十五年之久才彻底平了北海之乱,其中闪烁期间的所谓七十二路反军就是四大伯侯的手笔。不然北海严寒之地,这七十二路反军连吃饭都是问题。
作为帝辛之师,闻仲并没有急着平叛,反而将大军的推进按照一步一停的节奏进行着最为严酷的扫荡模式,彻底断绝敢以冒头的势力。这种来多少杀多少的冷酷,让四大伯侯消停了很长时间,这种摧枯拉朽更是震慑了所有小国的野心,让整个大商进入相对平稳的时期。
早前一些,极光对岸的天庭,此刻迎来了童子最得意的笑声,因为,就在不久之前,鸿钧出关了,第一件事当然是要他详细讲述一下现在的局势。鸿钧最后给出的消息是炸裂的,因为,新的量劫将起,他将成为此次量劫接受战力品德既得利益者,这如何能够不让他发狂?
于此同时,众圣和鸿钧齐聚紫霄宫,开始商谈封神量劫的事情,鸿钧看着一个个如同木雕一样的三清、西方二圣、女娲,心中的无名火就压不住。总之这个恶人他是逃不掉了,因此开始对着众人说道:“巫妖量劫过去无数年了,而今洪荒劫气横生,玄门仙神不修功德,肆意妄为,将有大劫降临,以完杀劫,各位可有话说?”
太上无言,元始无语,通天闭目,女娲心不在焉,只有西方二圣开始捧鸿钧臭脚说道:“师尊,但凡量劫哪一次不是尸横遍野?还求师尊垂怜,我西方教贫瘠,可遭不住啊!”
鸿钧直接忽略二圣之言,点名太上说道:“太上,你道如何?”
太上避无可避,说道:“师尊不知此次量劫将应在何处?”
鸿钧看着太上,到现在他对太上的观感还是很不错的,但是绝地通天那一役实在过于惊艳,又让他对太上保有十二分的警惕,因此说道:“天命归周!”
太上哑然,摇头不语,算是混过去了。
鸿钧见气氛再次陷入沉默说道:“今天庭已立,但是神位不全,此次量劫也可作为天庭补充之用,只要保留真灵不灭,可入封神榜,成就神位入天庭,补全周泰你三百六十五位正神。之后天运其常,如何?”
众圣不语,西方二圣却是再次出言说道:“我西方教弟子德行浅薄,就不与诸位争斗神位了。”
太上看着无耻的二圣,拢了拢袖子说道:“此次量劫应在人族身上,怕是难以凑齐神位,既然师尊已有计较,还请明示!”
西方二圣的话等同于同意了鸿钧的提案,他们要是此刻跳出来反对,相信等待他们的绝对不会是和颜悦色,太上作为大师兄不得不出演缓和,但是太上的心中已有决断,此劫即是死劫,是他们和鸿钧的死劫!他们已经没了半分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