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山海关参将赵忠与宋喜二人,以身殉国、血溅雄关的消息,通过锦衣卫的八百里加急,传回京师之时,整个大明朝堂,瞬间便被一股罕见的、同仇敌忾的愤怒,彻底点燃了!
“吴三桂!此獠……竟敢公然弑杀朝廷命官!此与谋反何异?!!”
“陛下!吴三桂拥兵自重,早已不臣之心昭然若揭!若不趁此机会,将其剿灭,将来必成心腹大患啊!”
“臣等……请战!恳请陛下,即刻发兵,讨伐国贼!收回山海关!”
朝堂之上,群情激奋!无论是“帝党”新贵,还是那些被清洗过后幸存下来的“中间派”官员,竟罕见地,达成了一致!
御座之上的崇祯皇帝,看着底下那些义愤填膺的臣子们,心中却是冷笑不止。他知道,自己……终于等到了这个“出师有名”的、最好的时机!赵忠和宋喜,这两位他亲自赐名、并寄予厚望的忠勇之士,用他们自己的性命和鲜血,为他……铺平了东征讨逆的、最后的道义之路!
“好!” 崇祯皇帝猛地一拍龙椅,霍然站起,声音中充满了悲痛与……滔天的杀意!
“传朕旨意!”
“追赠故山海关参将赵忠,为都督同知!其原名赵四,朕亲赐其名‘忠’!其忠勇之心,天地可鉴!其家属,由户部供养,其子、其弟,皆荫官职,入国子监读书!”
“追赠故锦衣卫百户宋喜,为指挥佥事!其家人,一体优恤!”
“赵忠、宋喜二人,忠魂不灭!着,将其牌位,尽数迎入太庙忠烈祠,享万世香火!以为天下所有忠臣义士之楷模!!”
在当众褒奖了这两位“忠臣”之后,崇祯皇帝的目光,再次扫过底下那些依旧群情激奋的文武百官,用一种不容置疑的、也让所有人再次为之震惊的语气,宣布了他那早已下定的决心:
“吴三桂弑杀朝臣,公然谋逆!其罪当诛!国贼不除,国无宁日!”
“朕……意已决!”
“将第三次……御驾亲征!!”
“东征山海!誓杀此獠!以慰忠魂!以正国法!!”
又一次御驾亲征?!
此言一出,殿内虽也有些许骚动,但与前两次相比,反对和质疑的声音,却是……小了许多。
那些文官们,虽然心中依旧对皇帝这种“频繁亲征”的举动,腹诽不已,认为其“不守祖制”、“不尊儒道”,但他们也早已习惯了这位年轻天子那说一不二的铁腕风格。他们更清楚地知道,如今的这位皇帝,其在军中的威望,早已远非他们这些文臣、甚至……也非那些所谓的“宿将”所能比拟!
而以英国公张世泽为首的一众武将勋贵,更是当场便单膝跪地,高呼“陛下圣明”,默认并支持了皇帝的决定!随着皇帝一次又一次地亲征,一次又一次地取得辉煌的胜利,整个大明军方的士气,也随之被一次又一次地推向了新的高峰!
崇祯皇帝看着底下众人的反应,心中也是感慨万千。他回顾自己穿越至今,这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所经历的一切
他曾在京师城下,以“良乡大捷”,稳定了人心,初步树立了威望;
他曾在北疆塞外,以“朵颜大捷”,收复了失地,震慑了蒙古诸部;
他更在不久之前,以“遵东奇捷”(即遵化、三屯营大捷),大破建奴十五万主力,彻底打破了“满万不可敌”的神话!
再加上南下平定“三王之乱”的赫赫战功……他这个原本在历史上“偏安一隅、最终亡国”的崇祯皇帝,如今,竟也已然成为了大明军中,一个近乎于“战神”的象征!
他知道,自己……早已厌倦了这后宫之中的勾心斗角,也厌倦了这朝堂之上的繁琐政务与无尽党争。或许,也只有在战场之上,在那金戈铁马、血火交织的征途之中,他才能真正地……感受到自己还“活着”!也只有通过这种方式,他才能暂时逃离这政治的泥潭,并借着战争的契机,去不断地调整和巩固自己的权力格局!
就在崇祯皇帝准备下令,安排此次东征的具体事宜之时,一个出人意料的身影,却再次……出班,跪倒在地!
是都察院御史,史可法。
崇祯皇帝见状,眉头微微一皱。他以为,这位有些“迂腐”的“直臣”,又要像上次那般,以“土木堡之变”为例,来一番“撞柱血谏”,劝阻自己亲征。
却不想,史可法此次,却并未再提“亲征”之事。
他只是叩首道:“陛下!圣驾远征,少则数月,多则经年。国不可一日无君!为安天下臣民之心,也为确保京师朝政之稳固,臣……恳请陛下,能在此次出征之前,正式册立太子殿下,监国!于您亲征期间,代君听政!!”
立太子监国?!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大吃一惊!他们都下意识地,将目光投向了站在御座之旁,那位同样是面露惊愕的、年仅十七岁的太子——朱慈烺!
所有人都知道,当今这位陛下,自“登基”以来,因种种原因,对这位太子,素来是……颇为冷淡的。
然而,崇祯皇帝的反应,却再次……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
他不仅没有斥责史可法的“多事”,反而……竟当场应允了!
他看着底下那位同样是有些不知所措的太子,脸上竟露出了一丝罕见的、属于父亲的温和笑容,并破天荒地,当众赞扬道:“史爱卿所言,甚合朕心!”
“太子慈烺,虽年岁尚幼,然近来聪慧仁孝,勤于学业,颇有长进!朕以为,他……已可堪国之大任!!”
此言一出,满朝震惊!皇帝……竟会当众,如此盛赞太子?!这……这简直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崇祯皇帝知道,自己此举,必然会引发无数的猜测。但他,就是要用这种方式,来向所有人,尤其是那些还心怀鬼胎、试图在他离京之后,在京中兴风作浪之人,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朕与太子,父子同心!大明的储位,稳如泰山!尔等……休要再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
而史可法,在听闻皇帝竟真的采纳了自己的建议之后,更是激动得老泪纵横!他知道,自己终于……从以往那个只会“撞柱血谏”的“愣头青”,真正地,成长为了一名能够以文辞、以策略,来影响国策的“能臣”!他在朝中的地位与影响力,也必将因此而……水涨船高!
一场因边关兵变而引发的东征讨逆之战,竟在皇帝陛下的亲自导演下,意外地,促成了一次……关乎国本的储位稳定与政治布局!其帝王心术之深沉,之难测,让所有人都……再次为之胆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