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椿年,四十出头,鬓发已斑白,但眼神依旧锐利。
他在刘錡的西军系统中属于资历深、人脉广的“元老派”,虽无冲锋陷阵的赫赫战功,但在后勤调度、维系内部平衡上作用关键,深得刘錡倚重和信任。
这日傍晚,李椿年正在府邸书房内翻阅各地送来的钱粮账册,管家悄声来报,称有吴玠军长的密使求见。
李椿年眉头微蹙,吴玠远在盐州前线,此时突然派密使前来,必有紧密要事。
他立刻屏退左右,在密室接见了风尘仆仆的吴伦。
吴伦行礼后,并无寒暄,直接低声道:“李总管安好。我家将军命小人传来口信。”
随即,他将吴玠那番话原封不动地复述了一遍。
密室内的空气仿佛瞬间凝固了。
李椿年持着茶杯的手顿在半空,脸上的皱纹似乎在这一刻变得更深了。
他熟读经书,如何听不出这话里的惊涛骇浪?
刘錡要称帝?
曲端他们这些前线的骄兵悍将已经先动起来了!难不成打算效仿太祖之黄桥事?
而吴玠素来以老成持重闻名,此时特意派人来向他通报此事,其用意……
李椿年没有立刻表态,他缓缓放下茶杯,目光如电,扫过吴伦看似平静的脸。
“吴将军……对此事,是何看法?”他需要确认吴玠的真实态度。
吴伦垂首,恭敬答道:“我家将军只言,此事关乎西军根本,不敢不报。前线防务吃紧,金虏虎视眈眈,我家两位将军皆以御敌为第一要务。”
“然西军一体,荣辱与共,故特命小人前来禀报大总管,望大总管能明断局势,稳定大局。”
“此事,吴将军还通报给了谁?”李椿年淡淡地问道。
“这个……”吴伦突然意识到,李椿年这句问话,自己不好回答啊!
吴伦心念急转,赶紧回答道:“我家将军明言,此事过于紧要,一切由大总管定夺!”
李椿年微微点头,心中冷笑,明白了吴玠的潜台词:不想冒进,但也不想被排除在外;希望借此事与秦州这边的“元老派”建立更深的联系,共进退。
“老夫知道了。”李椿年语气平淡。
“回去转告吴将军,他的心意,本官明白了,请他放心。”
送走吴伦,李椿年捋着胡须沉吟了片刻。
“来人,”他声音平静,“去请李总长过府一叙,就说有紧急军务相商。”
不到半个时辰,老管家引着李孝忠走了进来。
“仲永兄,何事如此紧急?”
李椿年挥手屏退左右,亲自关上房门,这才将吴玠派人送口信之事低声转述了一遍。
“什么?!曲端竟敢如此大胆!”李孝忠闻言惊疑不定。
李椿年阴沉着脸,在密室内踱步:“大帅心深似海。他若无意,曲端等人安敢如此嚣张?只怕是默许,甚至……是纵容!无非借这些人之口,来试探大家的态度罢了。”
“那……我们该如何应对?”李孝忠突然冷静下来。
其实,刘錡割据一方,早已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实。
西军上下唯刘錡马首是瞻,心里恐怕早就没有了临安小朝廷。
可即便如此,包括李孝忠在内的大多数人,都只会认为,在这乱世之中,边疆大吏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也算常见之事。
可登基称帝……
他的反应正在李椿年意料之中。
其实二人并非反对刘錡称帝,相反,他们对刘錡极为敬服,认为唯有刘錡能带领西军成就霸业。
可首倡拥立之功,何等显赫?
李椿年和李孝忠二人身为西军文武之首,于情于理,这事都该由他们来主导。岂容曲端那些在前线的家伙抢先摘了桃子?
“子严兄稍安勿躁。”
李椿年示意他坐下,亲手斟了一杯热茶推过去,“曲端性急,他在前线,近水楼台,有此动作,不足为奇。”
“不足为奇?”李孝忠眼睛一瞪。
“仲永兄!你我为大帅经营后方,保障粮饷,稳定根基,呕心沥血!没有我们,他们在前线打个屁的仗!如今要共举大事了,他们倒想抢头功?天下哪有这般道理!”
李椿年慢条斯理地捋了捋长须,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
“子严兄所言,亦是椿年心中所虑。”
“拥立之事,关乎国本,岂能由他们莽撞行事?需得筹划周密,步步为营,方显郑重,方能彰显天命所归。”
“若任由他们胡来,成何体统?即便事成,后世史书如何评价?只怕要让大帅落下笑柄。”
他这话,精准地戳中了李孝忠的另一层心思。李孝忠是武将,却也看重身后名。
他渴望从龙之功,但希望这功劳是堂堂正正的,是符合礼法的,而不是一场草率的兵变。
“那……依仲永兄之见,我们该如何应对?”
李孝忠压低了声音:“总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胡闹吧?我们也得赶紧上书劝进!”
“上书?”李椿年微微摇头,“现在上书,不过是跟在曲端后面摇旗呐喊,拾人牙慧,能显出你我多少分量?”
“那怎么办?”
李椿年沉吟片刻,缓缓道:“曲端等人,仗着身在兴庆府,离大帅近,便想抢这首倡之功。但他们忘了,大帅远征在外,根基何在?在于这稳定的后方!在于你我手中掌握的钱粮、兵马、人心!”
他站起身,走到悬挂的西北舆图前:“大帅雄才大略,岂会不知拥立之事需水到渠成?曲端等人冒进,大帅未必全然赞同,甚至可能心生疑虑。此时,若后方稳如泰山,并由我等重臣,以更稳妥、更堂皇的方式,表达拥戴之意,其分量,岂是曲端等人可比?”
李孝忠眼睛一亮:“你的意思是……我们不动声色,以待时机?”
“正是此意!”李椿年颔首,“而且,不能急。”
“我们要让大帅看到,即便前方有拥立之风潮,后方依旧秩序井然,一切如常。这本身,就是对大帅最大的支持,也是对那些冒进者的无声回应。”
“待时机成熟,譬如大帅凯旋班师,或前线取得决定性大胜之时,再由你我牵头,联络陇右、关中各地留守文武官员、士绅耆老,联名上表,以万民拥戴、天命所归为由,恭请大帅正位。”
“如此,既全了礼数,又显了威望,这首倡之功,实则已落入你我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