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道粮歌
第一章 豫章枯穗:时值仲夏,本该是豫章郡稻田翻涌碧浪的时节,可目之所及,尽是一片焦土。龟裂的田埂像老龟背上干涸的纹路,纵横交错地蔓延向远方,曾经饱满的稻穗早已干瘪发黑,轻轻一碰便碎成粉末,随风扬起一阵呛人的尘土。
郡府驿馆外,一个穿着粗布短褐、裤脚沾满泥灰的使者正焦急地踱步。他怀里紧紧揣着一个麻布口袋,袋口露出几截枯黄的麦穗,穗粒早已脱落大半,只剩下光秃秃的麦芒,像是被烈火灼烧过一般。驿卒刚通报完,他便猛地转过身,朝着院内快步走去,脚步急切得险些绊倒在门槛上。
“秦大人!秦大人!”使者的声音嘶哑得像是被砂纸磨过,带着难以掩饰的绝望,“咱豫章郡的稻田……全干了!”
正伏案处理公文的秦斩闻声抬头,目光落在使者颤抖的手上。那双手布满老茧和裂口,指缝间还嵌着干涸的泥土,此刻正死死攥着口袋里的麦穗。秦斩起身接过那截麦穗,指尖触到的是粗糙而干脆的质感,轻轻一捻,麦芒和残存的碎粒便簌簌落下,在案几上堆起一小撮黄褐色的粉末。
“新粮种呢?开春时下发的抗旱稻种,也无用?”秦斩的声音低沉,目光锐利地看向使者。他身着黑色曲裾深衣,腰间系着铜钩玉带,面容刚毅,眉宇间带着几分沉稳果敢。作为朝廷派驻地方的巡督,他的职责便是协调各地军政民生,此刻豫章的灾情,如一块巨石压在了他的心头。
使者眼眶一红,喉结滚动了几下,声音带着哭腔:“没用啊大人!连月无雨,河床都露底了,井里的水勉强够人喝,哪有多余的浇田?那些新粮种埋进地里,连芽都没冒出来就干死了。如今郡里的存粮只够支撑半月,百姓们已经开始挖野菜、剥树皮了,再不想办法,就要没粮吃了!”
秦斩沉默着走到窗前,推开木窗。窗外的阳光刺眼,空气燥热得像是要燃烧起来,远处的山林失去了往日的翠绿,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枯黄。他知道豫章郡以水稻为主,一旦遭遇旱灾,比北方以粟、麦为主的郡县更难支撑。眼下唯一的办法,便是向粮食丰收的郡府求援。
脑海中飞速闪过各郡的收成情况,秦斩的目光最终落在了北方的上谷郡。去年上谷郡风调雨顺,粟米丰收,官府粮仓囤满了余粮,正是有余力支援的最佳选择。可问题在于,豫章与上谷相隔千里,寻常运输粮车日行三十里,中途还要翻山越岭,光是单程就要耗费近一个月,等粮食运到,豫章的百姓恐怕早已逃荒四散。
“你先回去禀报郡守,让他安抚百姓,严禁粮商囤积居奇,我这就想办法调粮。”秦斩转过身,语气坚定,“三日之内,必给豫章一个答复。”
使者闻言,“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重重磕了三个头,额头撞在青砖上发出沉闷的声响:“多谢秦大人!豫章百姓的性命,就全靠您了!”
待使者离去,秦斩立刻召来亲信侍卫:“备马,即刻前往驿站,我要向上谷郡发急件。”
驿站内,驿卒正紧张地准备着驿马和竹简。秦斩亲自执笔,在竹简上快速刻写着求援信,字迹遒劲有力,每一笔都透着紧迫感:“豫章大旱,颗粒无收,百姓濒于饥馑。闻上谷去年丰收,粟米充盈,恳请郡府调拨粮草驰援,所需资费,朝廷与豫章必双倍奉还……”
刻写完,他用封泥封好竹简,递给驿卒:“用最快的驿马,务必在五日之内送到上谷郡守手中。”
驿卒接过竹简,郑重地点头:“大人放心,属下拼死也会按时送到!”
看着驿卒翻身上马,扬尘而去,秦斩站在驿站门口,望着北方的方向,眉头紧锁。他知道,这只是第一步,能否说服上谷郡援粮,如何解决运输难题,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第二章 上谷粮诺
五日后,上谷郡郡守府。
郡守李嵩正坐在庭院中,看着仆役晾晒新收的粟米。金黄的粟米在竹席上铺开,像一片小小的金海,阳光洒在上面,泛着温暖的光泽。去年风调雨顺,上谷郡的粟米收成远超往年,粮仓早已堆得满满当当,连府衙后院都临时开辟了囤粮的场地。
“郡守大人,豫章郡急件!”驿卒气喘吁吁地跑进庭院,双手捧着密封完好的竹简。
李嵩接过竹简,见封泥上印着秦斩的印记,心中不禁疑惑。豫章远在南方,与上谷素无太多往来,为何会突然发来急件?他拆开竹简,快速浏览着上面的文字,脸色渐渐变得凝重起来。
“豫章大旱……百姓无粮……”李嵩喃喃自语,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竹简边缘。他深知灾年的可怕,若是粮食短缺,轻则百姓逃荒,重则引发民变。可上谷的粮食虽多,也不能轻易调拨——谁也无法预料明年的收成,若是尽数支援豫章,万一上谷来年遭遇天灾,百姓又该如何自处?
“郡守大人,此事……”一旁的幕僚见李嵩犹豫不决,试探着开口,“豫章与我郡相隔千里,运输艰难,且援粮耗费巨大,恐怕得不偿失啊。”
李嵩沉默不语,目光再次落在庭院中晾晒的粟米上。金黄的颗粒饱满圆润,是上谷百姓一年辛劳的成果。可他转念一想,同为大秦子民,岂能见死不救?若是豫章百姓流离失所,朝廷震怒,恐怕上谷也难辞其咎。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通报:“大人,秦斩大人的使者到了!”
李嵩一愣,随即反应过来——秦斩竟派了使者亲自前来,足见豫章灾情之危急。他连忙起身:“快请!”
使者走进庭院,见李嵩正站在粟米堆旁,立刻上前见礼:“秦大人听闻郡守大人素有仁心,特派属下前来,恳请大人援救豫章百姓。”
“秦大人可有说,需要多少粮草?”李嵩问道。
“豫章郡百姓约十万余口,每日需粟米千石,至少需调拨三月粮草,方能支撑到秋收。”使者回答道,“秦大人说了,所有粮草资费,由朝廷先行垫付,待豫章灾后恢复,再双倍偿还。此外,运输途中的损耗,也由朝廷承担。”
李嵩沉吟片刻,心中已有了决断。他转身对幕僚说:“传我命令,打开西仓,调拨九万石粟米,即刻准备装车。”
“大人!”幕僚惊呼,“九万石?这可是西仓的大半存粮啊!”
“百姓为本,粮食乃养民之本。”李嵩抬手打断幕僚的话,语气坚定,“同为大秦疆土,豫章百姓便是我上谷百姓的手足。若是见死不救,纵使粮仓充盈,又有何用?”
使者闻言,激动得热泪盈眶,再次躬身行礼:“郡守大人仁德,豫章百姓定当铭记于心!”
李嵩摆了摆手,看向使者:“粮草之事好说,可运输却是难题。上谷到豫章,路途遥远,寻常运输至少需一月,怕是远水难救近火啊。”
这正是秦斩最担心的问题。使者连忙说道:“秦大人已有对策。他提议,走驰道支线,采用‘接力运输’之法。上谷的粮车先行,沿驰道支线走五日,抵达渔阳郡驻点;再由渔阳郡调派马车,接力运输五日,送至楚地驻点;最后由楚地粮车运送五日,直达豫章。如此一来,全程只需十五日,比往日快了整整十天!”
“驰道接力?”李嵩眼前一亮。大秦的驰道四通八达,支线虽不如主干道宽阔,却也平坦通畅,适合马车快速行驶。若是三郡接力,确实能大大缩短运输时间。
“此法可行!”李嵩当即拍板,“我这就修书给渔阳、楚地郡守,说明情况,请他们协助接力运输。同时,立刻组织民夫装车,务必在三日内启程!”
使者大喜过望,再次拜谢。李嵩看着庭院中的粟米,仿佛已经看到这些金黄的粮食沿着驰道南下,抵达豫章,拯救那些濒临绝境的百姓。他知道,这不仅是一次援粮,更是大秦各郡同心协力、共渡难关的见证。
第三章 驰道接力
三日后,上谷郡城外的驰道支线上,一支庞大的粮队正准备启程。
一百辆马车整齐排列,每辆马车上都堆满了鼓鼓囊囊的麻布粮袋,粮袋上印着“上谷援豫”的字样。拉车的马匹个个精壮,打着响鼻,蹄子在地上轻轻刨着,似乎也迫不及待地想要出发。民夫们正忙着检查马车的车轮和缰绳,脸上带着些许疲惫,却又充满了使命感。
李嵩亲自前来送行,他走到粮队领队张平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张队率,此去路途遥远,责任重大。五日之内,务必将粮食安全送到渔阳驻点,不可有误。”
张平躬身行礼:“请郡守大人放心,属下便是拼了性命,也会按时抵达!”
“沿途多有驿站,可随时补给饮水和草料,若遇意外,即刻派人回报。”李嵩叮嘱道,“记住,粮食要紧,民夫的安全也要紧。”
“属下明白!”
随着一声清脆的马鞭声响起,粮队缓缓启动。马车轱辘在驰道上滚动,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整齐而有节奏。民夫们牵着缰绳,跟在马车旁,一步步朝着南方走去。李嵩站在城门口,望着粮队渐渐远去的背影,直到消失在视野尽头,才转身返回郡府。
粮队一路南下,驰道支线虽然不如主干道宽阔,却十分平坦,马车行驶得颇为顺畅。只是此时正值盛夏,阳光毒辣,路面被晒得滚烫,民夫们的衣衫很快就被汗水浸透,紧紧贴在背上。每走一段路,他们便会在驿站停歇片刻,喝些水,给马匹喂些草料,稍作休整后便继续赶路。
张平始终走在粮队最前方,目光警惕地观察着四周的情况。他深知,这些粮食关系着豫章十万百姓的性命,丝毫不能马虎。每日傍晚扎营时,他都会亲自清点粮袋数量,检查马车是否有损坏,确保粮食万无一失。
第五日傍晚,粮队终于抵达了渔阳郡驻点。驻点外,渔阳郡的粮队早已等候在那里。渔阳郡守亲自安排了交接事宜,民夫们互相配合,将上谷的粟米快速转移到渔阳的马车上。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只用了不到两个时辰便完成了交接。
“张队率,辛苦你了!”渔阳粮队的领队王赫走上前,与张平拱手行礼,“接下来的路程,交给我们吧。”
张平擦了擦额头的汗水,笑着回应:“有劳王队率了,务必按时送到楚地。”
“放心!”
夜色渐深,渔阳的粮队趁着夜色启程。月光洒在驰道上,给路面镀上了一层银辉。马车上的粟米散发着淡淡的清香,伴随着马车的轱辘声,朝着楚地方向前进。
渔阳到楚地的路程同样需要五日。王赫带领的粮队日夜兼程,中途只在驿站短暂停歇。途中遇到一段山路,驰道路面有些颠簸,为了防止粮食洒漏,民夫们纷纷下车,小心翼翼地牵着马匹,慢慢前行。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按时抵达了楚地驻点。
楚地郡守早已接到消息,提前准备好了马车和民夫。交接过程依旧迅速高效,楚地的粮队在接到粮食后,立刻出发,朝着豫章郡赶去。此时,豫章郡的百姓们正翘首以盼,郡守每日都会派人前往边境打探粮队的消息,心中焦急万分。
楚地到豫章的路途最为艰难,不仅要穿越一片丘陵地带,还要渡过一条河流。粮队抵达河边时,发现河水虽然不深,却颇为湍急。领队赵勇当机立断,命令民夫们将马车拆开,用渡船将粮食和马车分别运到对岸,再重新组装马车。
民夫们齐心协力,有的划船,有的搬运粮袋,有的拆卸马车,忙得热火朝天。尽管过程十分辛苦,但想到豫章百姓期盼的目光,他们便充满了力量。经过一天的努力,所有粮食和马车都成功渡过了河流,粮队继续朝着豫章郡前进。
第四章 粟米救急
第十五日清晨,豫章郡城外的驰道支线上,一支风尘仆仆的粮队正朝着城门方向驶来。
马车轱辘上沾满了泥土,民夫们的脸上布满了疲惫,却难掩眼中的兴奋。他们知道,再过不久,这些救命的粟米就要送到豫章百姓手中了。
此时的豫章郡城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存粮早已见底,百姓们只能靠挖野菜、啃树皮度日,不少人因为营养不良而病倒,甚至有一些偏远村落的百姓已经开始收拾行囊,准备逃荒。郡守每日坐立难安,时常登上城楼,朝着北方眺望,期盼着粮队的身影。
“郡守大人!郡守大人!粮队!粮队来了!”城楼上的士兵突然高声呼喊,声音中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郡守猛地从座椅上站起来,快步登上城楼。顺着士兵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远处的驰道上,一支粮队正缓缓驶来,马车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他的眼眶瞬间湿润了,双手紧紧抓住城墙的砖块,身体微微颤抖。
“快!开城门!迎接粮队!”郡守声音嘶哑地命令道。
城门缓缓打开,百姓们听到消息,纷纷从家中跑出来,朝着驰道方向涌去。他们扶老携幼,脸上带着期盼的神情,目光紧紧盯着粮队,脚步不由自主地向前挪动。
粮队渐渐靠近,赵勇看到城门口密密麻麻的人群,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高举马鞭,大声喊道:“豫章的乡亲们,朝廷派来的救命粮到了!”
百姓们听到这话,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有人激动得热泪盈眶,有人跪倒在地,朝着粮队的方向叩拜,口中不停念叨着:“感谢朝廷!感谢秦大人!感谢上谷的乡亲们!”
粮队驶入城内,径直朝着郡府粮仓驶去。百姓们跟在粮队后面,欢呼着,簇拥着,整个豫章郡仿佛瞬间从绝望中苏醒过来。
郡守早已在粮仓外等候,看到粮车驶来,他快步上前,紧紧握住赵勇的手:“赵队率,辛苦你们了!你们可算来了!”
赵勇笑着说道:“郡守大人放心,粮食安全送到了。这是第一批粟米,共三万石,后续还有两批,会陆续运到。”
郡守走到一辆粮车前,颤抖着双手解开粮袋的绳索。金黄的粟米从袋口倾泻而出,落在地上,发出“沙沙”的声响。他捧起一把粟米,放在鼻尖下轻轻嗅了嗅,那清新的米香瞬间驱散了多日来的焦虑和疲惫。泪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滴落在粟米中。
“再晚三天,就有村民要逃荒了!”郡守哽咽着说道,声音中充满了庆幸和感激,“若是百姓流离失所,我这个郡守,便是万死难辞其咎啊!”
就在这时,秦斩的身影出现在人群中。他看着眼前的场景,紧绷的神经终于放松下来。一路走来,他始终牵挂着粮队的进度,如今看到粮食顺利送达,百姓们欢呼雀跃的模样,心中充满了欣慰。
突然,一道只有秦斩能看到的淡蓝色光幕在他眼前弹出,上面清晰地显示着几行文字:
“【系统提示】上谷-楚地-豫章跨郡粮援通道贯通,豫章郡灾民口粮供应率达100%。”
“【成就解锁】解锁‘驰道接力运粮’模式,该模式将作为大秦跨地域灾年粮援核心方案,在全国推广。”
秦斩看着光幕上的文字,心中感慨万千。这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救灾,更是为大秦构建了一套高效的跨地域粮援体系,日后再遇灾荒,便能更快、更有效地调配粮食,拯救更多百姓的性命。
粮仓外,民夫们已经开始有条不紊地将粟米搬进粮仓。郡守擦干眼泪,对身边的属官说道:“立刻组织人手,按照户籍向百姓发放粮食,每户每日定量供应,确保人人有饭吃。”
“是!”属官连忙领命而去。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豫章郡,那些原本准备逃荒的百姓纷纷放下行囊,脸上重新露出了笑容。他们来到粮仓外,有序地排队领取粮食,每个人的手中都捧着金黄的粟米,仿佛捧着世间最珍贵的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