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我老吴回来了!”
这是吴巨的高呼。
挡住众人去路的这座雄伟关口,正是秦长城的重要门户——萧关。
即为“萧关逢候骑”中的萧关。
赵亥虽未随行归来,但他派遣了官吏同行,在出示身份后,众人顺利进入关中。
至此,众人紧悬的心终于放下。
安全了……
这片土地上,无人图谋加害于他们。
嬴政望着萧关,几乎激动得双手颤抖:“哈哈哈,那些黑衣卫士或许此刻仍在邯郸附近寻找我,却不知我们早已返回秦国!”
每一位从草原归来者,无不感叹良多。
“宛如南柯一梦,实在难以置信已置身秦国。”赵姬凝视眼前壮丽山河,神情恍惚,随即眼眶泛红,悄然落泪。
“到底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章邯忆起典故。
吴巨闻言回头笑道:“别绕圈子了,觉得不真实就掐自己一下。”
董翳听到后立刻朝司马欣出手,却被对方敏捷地一巴掌挡开。
队伍中的氛围轻松愉快。
此时正值巳时七刻,大约早上十点。
经过商议,众人决定在萧关暂留,吃完午饭后再启程,当晚抵达下一城池休息。
萧关令赵逞得知是公子夫人过关,急忙前来拜访,并设宴款待。
……
另一边,上党。
此地位于晋东南,太行山西麓,是秦、赵、韩三国交界的险要之地,因地势险峻而闻名,着名的长平之战就发生于此!
“党,所在山巅,因其位置最高,故称上党。”
又说:“地势极高,与天相连,故名上党。”
关于上 ** 归属问题,需追溯至十年前。
当年,这片土地归韩国所有,但秦昭襄王正对韩国虎视眈眈,深知“穷则战术穿插,富则火力覆盖”的策略,攻势如狂风骤雨般猛烈。
公元前264年,周赧王五十一载,秦昭襄王派遣武安君白起率军攻韩,攻陷九城,斩首五万。
次年,攻取韩南阳。
再一年,五大夫贲攻韩,拿下十城。
再一年,夺取韩国“缑氏”和“蔺”两城。
再一年,秦军派王龁攻打上党!
自秦昭襄王四十三年至四十七年,整整五年,每年一场大战,专挑韩国,堪称兢兢业业。
由此不难看出为何后世史家认为秦昭襄王时期是战国最血腥的时代,那些年几乎杀红了眼,各大战役数不胜数。
“虎狼之师”的威名由来已久,但真正声震天下,是在秦昭襄王执政、白起领军的时期。
秦昭襄王与白起这对组合,如同化学反应般激烈,差点颠覆七国格局。
……
王龁在秦昭襄王时期仅次于白起,其才能非凡,攻势凶猛,让上党岌岌可危。
由于南阳先前失守,韩国与上 ** 联系已被切断,上党成了韩国的一块“飞地”。
时任上党太守的冯亭,想出了一个极为毒辣的计策。
他决定将上党这块烫手山芋转送给赵国。
冯亭觐见 ** ,说道:“韩国守不住上党,但上 ** 百姓宁愿成为赵国子民,也不愿归属秦国,所以我愿意将上 ** 十七座城池全部献给赵国。”
** 听后大喜,却不知自己已落入圈套。
** 首先找来了平阳君赵豹商议。
赵豹认为“圣人以无故之利为祸”,并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关系,劝诫 ** :秦国费尽心力攻打韩国,如果我们接受上党,便是无端获利,会惹怒秦国。
接着 ** 又找来智囊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量。
二人主张:“百万大军攻打,一年都未能拿下一座城池,如今却能白白获得十七座城池,这是天大的好处,绝不能错过。”
** 点头称好。
当时 ** 和赵胜确实因贪图利益而做出决定,这源于他们对自己的实力过度自信,同时也低估了秦国的实力。
回顾过去十年,秦对赵的军事行动不像对韩魏那样频繁。
大致可归纳为三次。
一次赵魏联合攻韩,秦国救援韩国,此战魏国惨败,被斩首十三万,赵国随后也战败,两万人被投入黄河。
这样的损失不算太大,而且可以归咎于盟友的无能。
这是一次小败!
另一次秦国攻打赵国,围攻阏与,赵奢崭露头角,大破秦军,被封为马服君。
这是大胜!
再有一次 ** 即位,秦国入侵,赵国以长安君前往齐国为人质为条件,换得了齐国的援助。
这场战争表面上看赵国处于劣势,但实际上是因为 ** 刚刚即位,国内政局不稳,且当时 ** 年幼,实际掌权的是太后,所以责任不应归咎于 ** 。
这算是一次平局!
综合这十年间的三次战争,就不难理解 ** 为何决定接收上党。
唯一的解释就是过于自信。
当然,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赵国为其自信、鲁莽和贪婪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起初,赵国按计划步步退让,将大片土地拱手相送给秦国,转而在长平构筑防线,由廉颇坐镇抵御强敌。
这一守便是三年。
紧接着,赵括取代廉颇,上演了着名的“纸上谈兵”。
真是虎父犬子,没人料到名震七国的马服君赵奢竟有如此儿子。
不久后,四十万赵军惨遭坑杀,血流成河,尸积如山。
全国震惊,各国皆为之震动。
在这存亡关头,**丹再次展现知错就改的精神,召回廉颇试图力挽狂澜,但已无力回天。再强的将领也需要足够的兵力作战,而赵国的军事力量早已消耗殆尽,难道指望廉颇率老弱残兵守住上党?
赵国节节败退,撤离上党,秦国随即收复失地,顺势出击,兵分两路:一路由王龁统领攻陷皮牢,另一路由司马梗率领拿下晋阳。一年后,秦军重新集结,东进上党,翻越太行山,直逼邯郸城下。
然而,围城三年却未能攻克。
荒野千里,白骨遍地。
赵国弹尽粮绝,深陷战争泥潭。
就在战火连天之际,一个商人携同质子贿赂守城官吏,趁机逃离邯郸,这两人便是日后成为秦庄襄王的子楚和文信侯吕不韦。
同一时期,一名女子在邯郸诞下一子,取名嬴政。
此时,平原君赵胜向邻国求援,找来小舅子信陵君魏无忌,后者以“窃符救赵”闻名天下。随后,平原君又派出毛遂赴楚求助,春申君黄歇领军出征。
三位公子联手内外夹击。
后来,秦昭襄王采取了*的决策——赐死白起!
白起曾劝谏秦王撤军,指出再战必败,但秦昭襄王未采纳建议,白起便称病不出。多次被下令后,白起依旧拒绝,终招来秦王怒火,不仅剥夺其武安君爵位,还将其逐出咸阳。
在此之前,应侯范雎因担忧白起权力过大,受纵横家苏代(苏秦之弟)挑拨,曾劝秦王罢兵,以免白起建功,从而与白起结怨。
应侯范雎借此事进谗言。
秦王最终赐予白起一柄剑。
“我对天有何罪过竟至如此境地?”
“我本该死。长平一战,赵军降卒数十万,我却设骗局尽数坑杀,此足以致死。”
全国震惊,秦人哀悼,各地祭祀,得知主将冤死的秦军军心动摇。长平之战后,秦军已损失过半。
王龁率残军继续攻城。
最终,赵、魏、楚联军击败王龁所率秦军,将其逐出赵国。
白起之死,使邯郸之围解除,却成为王龁终生遗憾。
然而,长平与邯郸之战并非全无成果,秦军虽撤退,却保住了上党。
守住上党,既能进攻又能防守,为日后对赵、韩再次开战奠定了基础。
这是上党事件的始末。
如今回顾这段历史,可谓群星璀璨,战国末期涌现出众多英才,其中参与此事者日后皆声名显赫,照亮了那个时代。
如白起、冯亭、赵括等已逝之人,留名青史,或令人叹惋,或令人激愤。
但王龁、廉颇、毛遂等人仍光彩照人,傲然当世,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将继续展现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