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王在锦衣卫指挥佥事李昌德的秘密护送下返回守备府后,得知城中城外的混乱局势皆因自己而起,心中悲愤难当。
他立即拔剑,欲自刎以表明心迹,被内阁诸臣及时拦下,朱慈炯愤慨地说道:“早知留在南京会引发如此多的麻烦,孤不如随吴公公北上!”
其实,如果朱慈炯不在城中,马士英等人绝对不敢如此大胆地逼宫,响应者也会寥寥无几,只因朱慈炯是崇祯与周后所生的嫡子,所有才会被利用。
何新展开一张南京城的地图,说道:“既然赵之龙已经叛变,内城乃至皇城恐怕已遍布奸细,我们必须尽早做好准备。”
朱聿键看向何新,问道:“你有何计划?”
何新答道:“整个南京城人心背离,关键在于我们手中无兵可用,因此不得不选择弃城!”
高宏图叹息道:“早知如此,当初就该让靖南候留守南京,我等真是糊涂啊!”
朱聿键刚就任监国之时,便深知手中兵马的重要性,曾打算将黄得功与勇卫营留在南京,并帮助整编南京京营。
然而,这一提议遭到内阁几人的反对,原因是武昌方向的左良玉拥兵自重,不听朝廷调遣,必须严加防范。
而勇卫营战斗力强,且忠心耿耿,需镇守庐州,朱聿键当时被赵之龙迷惑,将其视为重臣,故未坚持己见,奖赏黄得功后,便将其调往庐州。
何新言道:“如今东厂与锦衣卫皆已掌控在我手中,关键职位之人早已替换完毕,现可召集千余兵马。”
王铎担忧道:“叛军人数众多,仅凭千余人远远不够,而且我们应当前往何处?”
何新回应道:“观察叛军之意,似乎欲逼迫唐王妥协,定王尚在城中,今夜他们当不敢轻举妄动,因此我们须于今夜掩护定王与唐王出城!”
朱聿键转向内阁诸位大臣,说道:“孤深知各位阁老的难处,并不勉强各位跟随,全凭自愿!”
话虽如此,内阁几人心里明白,知晓了唐王出城的计划,若不跟随,恐怕即刻有性命之忧。
倘若定王与唐王一同出城,叛军必会在宗室中另择一王拥立,而城中亲王有好几个,不论谁继任,新朝都不会有自己的位置。
因此只能随唐王一途走到底,只要定王不在,拥立任何人,叛军在法统上便弱了一筹,各州府也未必响应。
于是纷纷作揖道:“臣等愿随殿下出城!”
何新接道:“长江水师提督黄蜚,出自辽东,在江南无派系,且为忠义之士,只需赶到江边,便可乘船顺江而下,离开南京。”
何新继续说道:“那就请诸位大人回去集结家眷,于子时前,至守备府集合!其余之时,我自有办法!”
此刻已经临近黄昏,先前城中已经设下宵禁,因为守备府逼宫的官员纷纷回家去了,打算明日继续,只要城外有兵,何愁唐王不妥协?
在魏国公府的重重护卫之下,徐弘基身着戎装,急得团团转,在大堂中不停地踱步。
长子徐文爵亦是戎装加身,问道:“父帅,面对叛军的逼迫,我等该如何回应?是否已有决断?”
徐弘基停下脚步,沉重地坐在椅子上,叹息道:“叛军步步紧逼,拥立定王似成大势所趋,但此事是福是祸,实难预料。”
他端起茶杯,继续说道:“我徐家一门双国公,世代蒙受国恩,与国家休戚与共,定国公府已然覆灭,如今只剩下我们这一脉,徐家的存亡,就在于今日的选择,老朽实在难以决断!”
正在此时,门外有军士前来通报:“国公爷,东厂提督何新求见。”
徐文爵疑惑道:“这个时候,他来干什么?难道他浓眉大眼的也叛变了?还是要我徐家向唐王效忠?”
徐弘基沉吟道:“先传他进来,听听他有何说法。”
何新信步走进了大厅,见到端着在前的徐弘基道:“东厂提督何新,见过国公爷!”
徐弘基道:“叛军临城,老夫还要督导军士守城,军务繁忙!公公有什么话就赶紧说吧!”
何新道:“咱家知道国公爷现在两难的境地,特地来给国公爷解忧的!”
徐弘基眼前一亮,然后将所有人都屏退,听何新说完之后,哈哈大笑道:“多谢殿下成全,就依公公的所说的办!只管放心!”
待何新离开之后,徐文爵道:“父帅!他说了什么?为何如此高兴?”
徐弘基此刻长舒一口气道:“徐家的危机解决了,无论怎么样,我们都能保全,待会调两千亲兵,随我出城!”
何新告知徐弘基的,便是要他连夜送唐王等人出城,然后便可答应叛军的条件,并向其保证,日后不论是唐王还是太子,都不会追究其罪。
赵之龙那边要求徐弘基明日主动打开城门,共拥新君登基,徐弘基其实不想要这个从龙之功,爵位已经是国公了,只求保全。
若城外只是叛军,徐弘基想都不用想,就会断然拒绝,凭借南京的城池和手下的士兵,叛军想攻破城池,简直是痴心妄想。
但赵之龙加入之后,就不一样了,赵之龙统领京营两年,谁知道现在京营中有多少是他的人,据守的勇气立马就没有了。
何新出现之后,现在相当于两头押宝了,无论如何都给魏国公府留下了余地,徐弘基自然是答应,还要安安全全的把唐王和定王送出城去。
夜半时分,魏国公亲自带着两千人马,以视察江边军务的名义,浩浩荡荡的由仪凤门出城,来到江边,并传操江提督黄蜚过来商议军务。
不多时,黄蜚匆匆赶来,见到了朱聿键之后,大为震惊,当得知城中的情况之后,也是颇为愤怒,自己在长江辛辛苦苦抵御叛军。
城内百官竟然要投降?真是岂有此理,于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下来,准备连夜就带着众人顺江而下,逃离南京。
朱聿键安排人手赶往给黄得功传信,让其退回庐州,便连夜乘坐长江水师战船,驶离了南京,前往了镇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