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字仲任, 出生于公元27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逝世于公元97年(东汉和帝永元年间)。
王充的祖籍在魏郡元城,也就是如今的河北大名,他的先祖王贺是西汉孝元皇后王政君的祖父,当年王家在朝堂上封侯拜将,权倾一时,算得上是东汉顶级的门阀世家。
可世事无常,新莽政权一倒,王家因为政治牵连,丢了爵位,没了封地,只能背井离乡,迁到会稽阳亭,家道彻底中落了。可祸不单行,祖父王汛性子“好勇任气”,在当地结了仇,没办法,只能又搬到钱塘县经商避祸;到了父亲王诵这一辈,再迁到上虞。
王充出生的时候,王家早已是“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日子过得窘迫不说,还因为祖辈的恶名,被乡里人戳脊梁骨,讥讽他们“宗祖无淑懿之基”。
王充自幼喜欢读书,六岁开始习字,八岁进了书馆,百十来个学童里,就数他最省心,先生称赞他说“唯充无过”。
十岁的时候,王充已经能读懂《论语》《尚书》,一天能背诵上千字,乡里人提起他,都夸他“恭厚仁孝”,是个难得的好孩子。十八岁那年,他揣着仅有的盘缠,背着书箱,一路辗转到了洛阳太学求学。
在太学,他师从着名史学家班彪,因为穷,买不起书,他就天天跑到洛阳的市肆里,趁着老板不注意,“阅所卖书,一见辄能诵忆”。就这么着,从诸子百家到历史典籍,凡是市面上能见到的书,他几乎都读遍了,渐渐练就了“博通众流”的学问。在洛阳期间,他还和班固、贾逵这些当时的顶尖学者交游论道。
中国的读书人,大多抱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王充也不例外。离开太学后,他回到家乡,先后做了会稽郡功曹、扬州从事这些地方小官。因为不能逢迎上司,最后只能“数谏争不合”,被迫辞官。
仕途的不顺,让王充看透了东汉官场的黑暗,也明白了门阀制度的腐朽。他曾在《论衡》里感叹:“操行有常贤,仕宦无常遇。”意思是,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是固定的,但能不能在官场上得志,全看时运。这是他对现实的吐槽,不是自己不够好,而是这个时代不给寒门子弟机会。
中年罢官后,王充把全部精力用在着书立说上。他先后写了《讥俗节义》,专门批判当时社会上的陋习;写了《政务》,探讨治国理政的道理;还写了《养性》,讲养生保命的方法。可惜的是,这些书大多没能保留下来,只有《论衡》这一部,完整地流传到了今天,成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思想的巅峰之作。
《论衡》全书八十五篇,二十多万字,字字都是王充的心血。在当时,谶纬神学特别盛行,统治阶级用“君权神授”“天人感应”这套东西愚弄百姓,说帝王是上天派来的,自然灾害是上天的惩罚。王充反驳了这些说法,他在《论衡》里提出“元气自然论”,说世界的本源是“元气”,万物都是由元气自然生成的,根本没有什么“造物主”。他还直截了当地说:“人死血脉竭,何用为鬼?”否定了鬼神的存在,打破了“灵魂不灭”的迷信。这些话在当时,简直就是石破天惊,像一阵清风,吹散了神学的迷雾。
更难得的是,他连儒家的权威也敢挑战。在《问孔》《刺孟》这些篇章里,他拿着孔子、孟子的言论,一一推敲,指出其中的矛盾之处。他不是要否定儒家思想,而是反对把儒家经典神化,主张“学贵不泥古”,读书不能盲从,要用心去思考。这种“非圣无法”的勇气,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汉代,简直是凤毛麟角。
后世对他的评价,也两极分化。南朝的范晔特别推崇他,说“充之天才,非学所加,虽前世孟轲、孙卿不能过也”;可清代有些学者,却因为他敢质疑孔孟,骂他“离经叛道”。其实,这种争议恰恰说明《论衡》的价值——它没有被时代的偏见裹挟,始终坚守着理性的立场。到了近现代,胡适、冯友兰这些大家,都把他当成“汉代科学精神的代表”。
大约在公元97年,王充在故乡上虞病逝,被葬在了如今绍兴章镇的乌石山上。现在,这座古墓已经是浙江省的文物保护单位,静静地矗立在群山之中,看着岁月流转,也守护着这位思想家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