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朔的生年,生于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卒于公元前93年左右,平原厌次人,自幼失怙,兄嫂把他抚育成人。他十三岁学书,十五岁击剑,十六岁诵《诗》《书》,十九岁习孙吴兵法,短短数载兼修文武,博览群书,不仅钻研经术,更广泛涉猎诸子百家,民间术算。
汉武帝即位之初,广征天下贤才,东方朔上书自荐,洋洋万言写满三千竹简,需两人抬入宫中,汉武帝逐字阅读,每读到精彩处便做下标记,足足读了两个月才尽数读完。书中东方朔自称“身高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武帝赞赏其胆识才情,召其入京,授“待诏公车署”之职。然此职俸禄微薄,难近天颜,东方朔心生一计,故意告知宫中侏儒:“上以若曹无益于县官,耕田力作固不及人,临众处官不能治民,从军击虏不任兵事,无益于国用,徒索衣食,今欲尽杀若曹。”侏儒们惊恐万分,纷纷向武帝哭诉。武帝召见东方朔问责,他却从容对曰:“侏儒三尺,俸一囊粟;臣九尺,亦俸一囊粟。侏儒饱欲死,臣饥欲死。陛下若以为臣无用,可罢归故里,勿令在此虚耗粮食;若以为臣有用,当予正当职位。”武帝遂升其为常侍郎,使其得以常伴帝王左右。
汉武帝喜好“射覆”之戏,就是一种把物品藏于器物之中让别人猜的游戏,一次将壁虎藏于盆下,群臣皆未能猜中,东方朔占卜后说道:“此物似龙无角,似蛇有足,能飞檐走壁,当是壁虎。”一语中的,武帝大喜厚赏。
东方朔渐渐受到武帝信任,从常侍郎升至大中大夫。他每次受武帝赐食,饭后便将剩余肉食尽数揣入怀中带走,以至于弄脏衣衫;武帝多次赏赐缣帛,他也尽数扛回家中,随即用来迎娶长安城中的美貌女子,却往往相处一年便弃之另娶,将所赐钱财尽数花在女色之上。文武官员称他为“狂人”,武帝却说:“若东方朔摒弃这些行事,你们又怎能比得上他?”有人当面嘲讽他的癫狂,他却坦然答道:“像我这样的人,不过是避世于朝廷之中罢了。古代的隐士遁于深山,而我在宫殿之中便可避世全身,何必非要栖身深山蒿庐之下?”酒酣之际,他还曾据地而歌:“陆沈于俗,避世金马门。宫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庐之下。”所谓金马门,本是宦署之门,因门旁有铜马而得名,这正是大隐隐于朝的实例。
有一次,汉武帝欲修建上林苑,圈占城南大片民田以供游猎享乐,群臣皆不敢反对。东方朔上书《谏除上林苑》,从民生、道德、安危三方面痛陈利害,直言此举“绝陂池水泽之利,而取民膏腴之地,上乏国家之用,下夺农桑之业,弃成功,就败事”,更引用殷纣王、楚灵王、秦始皇因奢靡而亡国的事例作为警示,劝诫武帝体恤民生,勿重蹈覆辙。武帝虽最终仍修了上林苑,却因这份直言缩减了规模,并赏其黄金百斤,以表彰其忠谏之意。
有一年中伏伏,武帝赏群臣食肉,宦官尚未宣旨,东方朔便自行割肉归家。武帝次日问责,他却道:“臣有罪三:不等陛下之命而割肉,是为无礼;割肉不多,是为清廉;将肉遗妻,是为爱亲。”武帝被其诙谐自辩逗笑,不仅不罚,反而加赏酒肉。
东方朔以博闻强识闻名于世,据传世上没有他不认识的东西,一次, 在建章宫后阁的栏杆之间曾出现一种动物,形似麋鹿,无人能识。武帝召东方朔前来辨认,他却先请求赏赐美酒粱饭,又索要数顷公田鱼池,方才开口:“此物名为驺牙,因其牙齿前后整齐相等,无锋利犬齿而得名。远方当来归义,驺牙便会提前出现为祥瑞。”一年之后,匈奴浑邪王果然率领十万部众归降汉朝,应验了其预言,武帝大悦,又赏赐给东方朔大量钱财。
东方朔曾作《答客难》,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抒发心声。有博士先生质疑他“修先王之术,博闻辩智,然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他答道:“张仪、苏秦之时,周室衰微,诸侯争霸,得士者强,故能身居尊位;如今圣帝在上,天下一统,贤与不肖难分高下,即便张仪、苏秦再生,也未必能得一官半职,我能以滑稽之姿得帝王青睐、免于祸患,已属万幸。”他又作《非有先生论》,借虚构人物阐述忠臣直谏往往招祸、奸臣佞言却能自保的道理,委婉提醒君主虚心纳谏。其文皆被载入史册,成为汉代文学的独特篇章。
后来,东方朔的形象在民间逐渐被神化,衍生出诸多精彩传说。“东方朔偷桃”的典故出自志怪小说《汉武故事》,传说西王母瑶池设蟠桃会,蟠桃三千年一结果,食之可长生不老。东方朔听闻后,潜入瑶池偷食蟠桃,被西王母撞见。他从容辩解:“臣乃人间东方朔,闻蟠桃仙美,特来一尝。臣食之长寿,便可常为陛下讲述人间趣事,岂不美哉?”西王母被其机智打动,不仅不罚,反而赠桃予他。
“怪哉虫”的故事则最早见于南朝《殷芸小说》,相传宫中曾出现一种奇异虫子,身形似虾蟆,无人识得。汉武帝问东方朔,他答道:“此虫名为‘怪哉’,昔年秦朝拘系无辜百姓,百姓哀怨叹息‘怪哉’,怨气凝结便成此虫,以酒浇之便可消散。”汉武帝依言而行,以酒灌虫,虫子果然立刻消失不见。
班固在《汉书》中批评东方朔“名过其实”,然而两千多年过去,他的故事依然被人们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