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游客中心的玻璃幕墙洒进来,夏澜站在新安装的电子评价终端前,眉头微蹙。屏幕上显示着昨日游客的评价汇总,满意度曲线在过去两周出现了小幅下滑。她点开详情,几条醒目的差评映入眼帘:
\"带孩子来体验农事活动,结果只是象征性地挖了几下土,孩子很失望。\"
\"村里的历史文化很丰富,但除了走马观花,没有深入了解的途径。\"
\"晚上六点后所有活动结束,只能在民宿刷手机。\"
夏澜从包里掏出笔记本,将这些反馈一一记下。自从国际技术交流会成功举办后,青山村的知名度大幅提升,游客结构也更加多元化。但显然,现有的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变化中的需求。
\"夏书记,这是纸质版的意见簿汇总。\"小张抱着一摞五颜六色的本子走进来,放在桌上发出沉闷的响声。
夏澜随手翻开最上面的一本——民宿床头柜放置的意见簿。里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游客留言,有的字迹工整,有的龙飞凤舞,还有小朋友画的简笔画。
\"我们收集反馈的渠道太被动了,\"夏澜轻声说,\"需要更主动、更系统的方法。\"
三天后,青山村的各个角落出现了十几面造型别致的\"心声墙\"。彩色的便利贴和笔挂在墙上,游客可以随时写下建议。同时,主要景点和餐厅都安装了电子评价终端,扫码即可快速评分和留言。夏澜还设计了简短的离村问卷,游客在离开前可以勾选体验过的项目和满意度。
反馈如潮水般涌来。夏澜组织团队将数据分类整理:家庭游客最关注亲子互动项目的深度;文化爱好者希望了解更多历史民俗;年轻游客则期待丰富的夜间活动。
\"我们的产品需要系统性优化,\"夏澜在项目讨论会上指着数据图表说,\"不是小修小补,而是根据游客画像进行针对性升级。\"
亲子产品是第一个升级对象。原先简单的农事体验被扩展为完整的\"小小农夫\"课程体系。夏澜在村东头划出一片阳光充足的田地,分成若干小块,每块都插着可爱的标识牌。
\"从播种到收获,孩子们可以全程参与,\"夏澜向村民们解释新方案,\"他们认领专属菜地,每次来都能看到作物的生长变化。\"
王婶的孙女小芳提出了关键建议:\"夏阿姨,城里孩子不认识农具,我们可以设计可爱的卡通标签,比如叫'松松铲'、'浇水宝宝'。\"
夏澜眼前一亮,立即采纳了这个主意。她还联系了县农科所的专家,设计了适合儿童参与的简化版种植流程,作物选择了生长周期短的品种,确保游客短期停留也能看到成果。
产品上线第一天,十个家庭报名体验。夏澜亲自到场观察。孩子们戴着特制的小草帽,兴高采烈地在自己的\"领地\"里忙碌。最让她触动的是一个约莫六七岁的小男孩,他小心翼翼地把种子放进土里,轻声说:\"你要好好长大哦。\"
孩子的母亲眼眶泛红:\"我从来没见他这么认真对待一件事。\"
文化体验的升级则更加复杂。夏澜召集村中几位长者开了三次座谈会,挖掘深藏的记忆。八十岁的李大爷记得年轻时使用的各种农具;张奶奶能完整唱出几十年前的山歌;就连寡言少语的刘木匠,也在酒后半醉地讲述起年轻时听过的狐仙故事。
\"这些才是我们村真正的宝藏,\"夏澜感动地说,\"不能让它随着老一辈离去而消失。\"
她设计了一条\"古村探秘\"路线:在保留完好的老屋区复原传统农耕场景,游客可以尝试使用老式农具;在村口的古槐树下设置\"故事角\",长者们轮流讲述民间传说;张奶奶的山歌则被录制成背景音乐,在特定点位播放。
最令人惊喜的是,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外来游客,也唤起了本村年轻人的兴趣。周末的\"故事角\"常常围坐着两代人——游客和本村青年,一起聆听老人们讲述那些快要消失的往事。
\"爷爷,你从来没告诉过我这些!\"李晓阳在一次活动后拉着祖父的手,眼中闪着光,\"我们村的历史这么有意思,应该做成系列动画!\"
夜间活动的开发则考验着夏澜的统筹能力。她明白,夜间经济不只是延长营业时间那么简单,需要完整的场景设计和安全保证。
\"星光夜市\"计划应运而生。夏澜在村中心的广场上规划了二十个摊位,村民通过抽签获得经营权。老赵家的烧烤、王婶的手工饺子、张奶奶的草编摊...每个摊位都挂着统一的灯笼,在夜色中形成一道温暖的风景线。
考虑到安全因素,夏澜组织了消防培训,并安排志愿者轮班巡逻。她还联系县电影公司,获得了经典老片的放映权,在广场边的白墙上播放露天电影。
第一场电影选的是《少林寺》,放映当晚,广场上坐满了人,不仅有游客,还有众多村民。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不少人跟着哼唱起来。夏澜站在人群后方,看着银幕的光映在一张张笑脸上,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产品优化后的效果很快显现。一个月后的数据显示,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1.8天增加到2.5天,家庭游客的复购率提升了40%,\"古村探秘\"活动的满意度高达98%。
更让夏澜欣慰的是村民的变化。以前被动等待指示的村民们,现在主动关注游客反馈,不断微调自己的服务。老赵根据建议改良了烧烤酱配方;王婶为长期住宿的游客准备了家乡小菜;就连停车场的老李也开始学习简单的外语问候。
一个细雨蒙蒙的下午,夏澜在游客中心整理最新的反馈数据。门被轻轻推开,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
\"您好,我是省旅游学院的教授,\"男子递上名片,\"我们学院把青山村作为乡村旅游产品优化的典型案例研究,想请教几个问题。\"
交谈中,教授特别询问了产品迭代的决策过程。夏澜展示了详细的反馈数据和分析方法,以及每次优化前的可行性评估。
\"很少有乡村能做到如此专业化的产品管理,\"教授赞叹道,\"您是怎么想到建立这么系统的反馈机制的?\"
夏澜望向窗外,雨丝中的青山村朦胧如画。她想起刚来时这个闭塞的小村庄,想起村民们对外界事物的抗拒,想起一路走来的种种尝试与挫折。
\"其实很简单,\"她转回头,微笑着说,\"就是把游客当家人一样对待。你会不关心家人的感受吗?\"
送走教授后,夏澜在笔记本上写下新的感悟:\"产品优化的本质是持续关注人的需求。当我们将心比心,数据就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有温度的心声...\"
她合上笔记本,窗外的雨不知何时已经停了,一道彩虹横跨在青山之上。明天,她将与团队讨论如何进一步细分客群,为银发族、研学团队等开发专属产品。
夏澜知道,在这个体验为王的时代,唯有不断倾听、持续优化,才能让青山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而这一切的核心,永远是对人的理解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