鞑靼可汗强忍心中愤怒!
他沉声说道:
“不是主力,但赛音山达应该是没了——!”
“什么?”
“大哥没搞错吧?”
“这估计是吸引我们,不让我们救援呀!”
“可汗!”
“大哥……”
“不要再提——!”鞑靼可汗大手一挥,“现在我们的任务只有一个——守好王庭!我们绝对不能离开这一带,传令所有的部落,全部向王庭靠拢,如果有人不听,休怪本汗下手无情!”
“遵命,大汗——!”
五人虽有不甘,但也领命。
他们觉得大哥太怂了。
但却也只能听命行事。
鞑靼可汗望着这一片被烧得一干二净的蒙古包。
他心中满是沉甸甸的压力!
他不知道为什么,
他始终觉得此次的明军,他们的意图不单单只是一个赛音山达!
朱棣的目标和野心,一定不只是瀚海南北。
“草原……将不再安宁……”
……
位于京师的朱瞻墡,收到了来自前线的捷报。
打开一看竟然是大哥的战报!
那也是大为振奋。
“杨阁老,你们内阁将这一份大捷发下去,昭告全国。”
“老臣遵命。”
原本朱瞻墡以为就这样了。
谁知道五天后。
又一份捷报送到了自己面前。
这一次是真正的大捷!
——阿鲁台被彻底消灭了。
大明已经占据了赛音山达!
这让朱瞻墡见之大喜:
——收复故土,一统蒙古,再造寰宇,重振天朝!
——有望了!
随之送来的还有一封朱棣的亲笔信。
这是一封密信。
朱棣点名要钱要人要物资。
他打算直接在阿鲁台部的旧址,也就是在赛音山达上修建城池,
接着就是驻军屯守,还要派遣大明的官员去管理当地。
还有打算收拢瀚海南北,从赛音山达到二连浩特的零散部落,形成集市城镇。
最后,就是要继续逼近鞑靼王庭!
——从此攻守之势易也。
朱瞻墡看着自己皇爷爷朱棣的这一封密信,心底里也是佩服,这老头子脑子比谁都清楚。
历史上的他不是不想统治蒙古,
收复夕日山河。
他跟老朱都一样,都有这个想法。
但条件不允许。
你看,现在条件允许了,比谁都会谋划。
连以后怎么治理都想到了。
朱瞻墡将朱棣的谋划告诉给内阁的诸位大人。
杨士奇觉得十分合理!
“陛下所谋,乃是为万世计,我等为臣者,岂能不竭尽全力帮助陛下呢?常言道,得地无民,要地何用?陛下此举,大妙!”
杨阁老的话,也引得其他二位,杨荣、杨薄的附议赞同。
“没错,打下来,也要占下来。”
“就算没有百姓,填人都要填过去,自古从汉唐以来,汉人出塞,胡人入关,本就是迁移常态,咱大明人口日后只会越来越多,不怕没人去经营,当地有矿还有上好的牛羊皮毛,甚至还可以养马,这可都是好东西!”
杨阁老点头称道:“汉民守墩台,牧民筑板升……,大唐之所以辉煌壮阔,就是疆域之广前所未有,大唐能,我大明未尝不可!更何况,前朝之疆域,理应由我大明顺天应命继承。”
听到三位的想法,
朱瞻墡自然也很认同。
他也提了一个想法,
“三位所言极是,日后治理,只需把握住一点。”
杨阁老问:“殿下,哪一点?”
另外二位杨大人,也是看向朱瞻墡。
哪一点?
“呵呵,——治同内地!”
……
朱瞻墡很支持老爷子接着打,
开疆拓土为后世子孙们争取生存空间,
这就是最大的功绩!
开疆拓土那是好事!
必须大力支持。
朱棣要的东西,朱瞻墡全部都批准了,甚至还专门写了一封信给朱棣送去。
必须给朱棣提些建议。
皇爷爷既然要做千古一帝,那孙儿不得好好帮一帮你?
江南的奏折最近也在密集地呈递上来。
都是水灾处理善后的。
昆山水坝也在修建。
王阳明已经在开工了。
朱瞻墡命令户部全力支持。
然后由内阁来监办。
……
江南。
苏州府。
昆山。
伴随着一声轰隆隆的炸药声。
王阳明领着几万民夫,在这里开山炸石。
就在这里不远的一侧,就是新修的河道。
昆山大坝就是要建在这个位置。
以此来阻挡住上游的水流。
不管日后是暴雨,还是泄洪。
这一座大坝都能挡在昆山前面!
至于新挖掘的沟渠河道,也都开始在引流汇入江河湖海之中。
工程是浩大,但不能不做!
愚公还移山,大禹还治水。
老中人对于治水,代代不断!
就在王阳明这里如火如荼地开工时。
江南一处有名的书院中。
此时汇聚了一群苏杭两地,江南一带的富商巨贾们。
这个书院也是江南提供朝廷官员最多的书院。
不单单是在大明一朝!
从两宋就是了。
正是,
——江南书院。
江南一省大大小小的官员,多半也都是这里出来的。
至于朝中,也有不少这里出来的大员。
这个书院背后,都是江南的富商巨贾。
这里也算是江南的富商们,为自己培养的士大夫养成基地了。
但凡是从这里走出去的官吏,就没有不为他们代言说话的!
此时的富商们,都聚拢到了这里。
还有一些当地的官员。
他们每一个的脸上都写满了忧心忡忡。
一个二个的都是愁眉苦脸的。
他们似乎在焦急地等着什么人。
就在这时,一个青衣老叟,一个老先生一样的大儒,从书院后院走了出来。
一众商贾们,还有那些官员,全部纷纷站起身来。
为首的几个,赶忙上前行礼。
“王老呀!求求你主持大局啊!”
“王老,这个时候只能拜托你了。”
“见过老师,还请老师救救咱江南,救救我等读书人们吧!”
“老先生,我家差点就被抄家灭族了……,我可是书院的人啊!呜呜呜,先生,学生……。”
“呜呜,王老,我家也是受灾最重的,但那王阳明竟然逼着我开仓放粮?我是一个商人,不是行善积德的活菩萨呀,我也要活,我也要生存……,王老!今年就不能孝敬您老了。”
这群商贾,还有这群官员们,见到这一位王老一出来,纷纷上前哭诉不断,就是不停地告状。
他们好似有一万种委屈。
冤屈到了堪比窦娥的程度!
“朝廷这么有钱,拨款了这么多,还跟我们抢钱——不活了!!!”
“王老——!!!你可是帝者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