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方面,杨昭业继续推动中外交流。永熙三年,他派遣使者前往大食帝国,与大食哈里发签订 “和平贸易条约”,双方开放边境,允许商人自由往来,大食的香料、珠宝与中原的丝绸、瓷器在双方市场上互通有无,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同时,他还邀请大食的学者前来洛阳,交流天文、数学知识,中原的造纸术、印刷术也通过大食传入欧洲,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民生治理上,杨昭业推出了 “养老惠民政策”。他下令在各州郡设立 “养老院”,收养无依无靠的老人,由朝廷提供粮食、衣物与医疗服务;同时,对年满七十的老人,免除其家庭的徭役,给予一定的粮食补贴。这一政策的推行,让百姓感受到了朝廷的温暖,深受百姓的拥护。
永熙十年,大燕王朝迎来了建国一百二十周年。此时的大燕,人口突破三千万,垦田面积达到四千万亩,粮食产量充足,国库充盈,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文化昌盛,边疆安定,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最强大的国家。杨昭业在洛阳举行了盛大的庆典,邀请各国使者前来观礼。庆典之上,大燕的军队展示了最新的武器装备,如连发弩、投石车等,彰显了强大的军威;来自世界各地的艺人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呈现出一派万国来朝的盛景。
庆典结束后,杨昭业前往太祖陵祭拜,在陵前说道:“太祖爷爷,孙儿没有辜负您的期望,守住了大燕的江山,让大燕的盛世得以延续。如今,大燕威名远扬,百姓安居乐业,您生前的愿望已经实现。”
陵前的石碑上,“朕这一生,不求流芳百世,但求天下百姓,再无战乱之苦” 这二十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见证了大燕王朝一百二十年来的风雨历程,也见证了一个伟大王朝的传承与发展。
此后,大燕王朝又历经数代帝王,虽偶有波折,但 “以民为本” 的治国理念始终未变,“和平、包容、开放” 的治国方针也一直延续。太祖杨帆与他的谋士们开创的基业,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光芒,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数百年后,当人们再次翻开大燕的历史,依然会为这个王朝的繁荣与强盛所震撼,为那些为国家发展、百姓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帝王与臣子所感动。大燕王朝的历史,不仅是一段王朝兴衰的历史,更是一段关于梦想、坚守、传承与奋斗的历史,它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百姓的幸福安康而努力奋斗。
永熙十一年春,洛阳城的春风拂过洛水两岸,崇文馆科技研究院内一片忙碌景象。杨昭业亲自来到研究院,查看学者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当看到工匠马钧的后人马越展示的 “水力鼓风炉” 时,他眼前一亮。马越躬身介绍:“陛下,此水力鼓风炉以水力为动力,可大幅提高炉温,冶炼出的铁器更坚韧耐用,且效率较传统熔炉提升三成,若推广至全国冶铁工坊,可满足军队与农具的大量需求。”
杨昭业伸手触摸着新冶炼出的铁器,触感冰凉坚硬,不禁赞叹道:“此发明若能普及,对我大燕的军事与农业发展意义重大。马越,朕命你负责在全国推广水力鼓风炉,户部拨款五十万两白银,在各州郡冶铁重镇修建工坊,同时传授冶炼技术,确保年内实现铁器产量翻倍。”
马越领命后,即刻前往各地推行水力鼓风炉。不到半年,中原、关中地区的冶铁工坊纷纷启用新设备,铁器产量大幅提升。新冶炼的铠甲更轻便坚固,装备军队后,士兵的防护能力显着增强;新式农具如铁犁、铁锄等进入农家,进一步提高了耕作效率,永熙十二年的粮食产量较上年又增长一成,百姓的生活愈发富足。
科技革新推动发展的同时,边疆治理也迎来新的挑战。永熙十三年夏,西域都护府传来急报:大食帝国扶持西域的吐火罗部落,组建五万联军,袭扰西域南部的于阗、莎车等城,劫掠商队,威胁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都护慕容翰请求朝廷火速增援。
杨昭业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对策。镇西将军杨璘奏道:“陛下,吐火罗部落本是西域弱旅,只因有大食撑腰才敢作乱。臣愿率领三万骑兵,从凉州出发,驰援西域。同时,可命波斯军队从西线进攻大食,牵制其兵力,让吐火罗部落失去后援。”
兵部尚书陈泰补充道:“陛下,丝绸之路是我大燕与西域、欧洲贸易的命脉,绝不能被切断。臣建议在西域南部增设两座军镇,驻军一万五千人,加强对商道的保护;同时,派遣使者前往吐火罗部落,晓以利害,若其停止叛乱,可赦免其罪行,并允许其参与丝绸之路的贸易,分享利益。”
杨昭业采纳了两人的建议,命杨璘率军出征,又派遣使者前往吐火罗部落与波斯。杨璘率领骑兵日夜兼程,抵达西域后,并未急于与吐火罗联军交战,而是先与慕容翰汇合,摸清敌军部署。此时,波斯军队已从西线发起进攻,大食帝国被迫调兵回防,吐火罗联军的粮草供应逐渐短缺。
使者则凭借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利益诱惑,成功劝说吐火罗部落中的部分首领倒戈。杨璘趁机率领大军发起猛攻,吐火罗联军腹背受敌,瞬间溃败。吐火罗部落首领见大势已去,亲自前往西域都护府投降,承诺永不叛乱,并愿出兵保护丝绸之路商道。
经此一役,丝绸之路恢复畅通。杨昭业下令,在西域南部设立 “于阗军镇” 与 “莎车军镇”,由慕容翰统一管辖;同时,与吐火罗部落签订贸易协议,允许其在丝绸之路沿线设立商栈,双方互通有无。此后,西域的贸易更加繁荣,中原的丝绸、瓷器通过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西方的香料、珠宝、药材也大量涌入中原,为大燕带来了丰厚的税收。
随着国家日益强盛,杨昭业开始关注皇位传承的稳定性。此时,他已年过四十,长子杨承佑年满二十,次子杨承勋十八岁,三子杨承泽十六岁。杨承佑性格沉稳,熟悉朝政,多次协助杨昭业处理国家大事;杨承勋勇猛善战,跟随杨璘在边境历练,立下不少战功;杨承泽则精通经济与贸易,曾负责丝绸之路的税收管理,展现出出色的理财能力。
为了考察三位皇子的能力,杨昭业命杨承佑负责修订《大燕税法》,优化税收制度;杨承勋负责训练西域新军,提高边疆军队战斗力;杨承泽负责扩大丝绸之路的贸易规模,增加国家税收。杨承佑修订税法时,减轻了中小商户与农民的税负,增加了大商人与豪强的税收,既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又缓解了社会矛盾;杨承勋训练新军时,引入新式武器与战术,使西域新军的战斗力大幅提升;杨承泽则与西域、波斯、大秦等国的商人签订长期贸易协议,降低关税,吸引更多商人前来贸易,丝绸之路的税收较上年增长两成。
经过两年的考察,杨昭业在永熙十五年春,召集众臣,宣布立长子杨承佑为太子,封杨承勋为 “西域大将军”,驻守西域;封杨承泽为 “户部尚书”,负责全国财政与贸易事务。杨昭业对三位皇子说道:“大燕的盛世来之不易,你们要牢记太祖‘以民为本’的遗训,团结一心,守护好这太平江山,切勿因权力争斗而让百姓陷入苦难。” 三位皇子跪地谢恩,发誓将遵循父皇的教导,为大燕的繁荣贡献力量。
永熙十七年,杨昭业的身体日渐衰弱,他开始将朝政逐步交给太子杨承佑处理。杨承佑在处理朝政时,延续了杨昭业的治国理念,重视科技、民生与边疆稳定。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修建 “驿道网络”,连接各州郡的主要城市,驿道宽三丈,用青石铺就,每隔三十里设立一个驿站,配备马匹与驿卒,极大地提高了交通与信息传递效率;同时,在科技研究院设立 “医学部”,召集全国名医,研究疑难病症,编纂《大燕医典》,推广先进的医疗技术,降低百姓的死亡率。
然而,平静的局势并未持续太久。永熙十八年冬,漠北的黠戛斯部落崛起,联合回纥残余势力,组成四万骑兵,袭扰并州、凉州边境,掠夺牲畜与人口,甚至烧毁了边境的互市市场。消息传到洛阳,杨承佑立即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镇北将军杨昭文奏道:“陛下,黠戛斯部落凭借着漠北的草场,骑兵机动性极强,若贸然出兵围剿,恐会陷入游击战的困境。臣愿率领两万骑兵,前往并州、凉州边境驻扎,加强防御,同时派人侦查黠戛斯部落的动向,寻找其粮草囤积地,一举摧毁。”
兵部尚书陈泰补充道:“陛下,黠戛斯部落与回纥残余势力的联盟并不稳固,回纥残余势力对当年部落瓦解心存怨恨,只是被迫与黠戛斯合作。臣建议派遣使者前往回纥残余势力的营地,许以草场与贸易优惠,劝说他们归顺大燕,瓦解黠戛斯的联盟。同时,从并州、凉州调拨粮食,在边境重建互市市场,吸引周边部落前来贸易,孤立黠戛斯。”
杨承佑采纳了两人的建议,命杨昭文率军前往边境,又派遣使者前往回纥残余势力的营地。杨昭文抵达边境后,在并州、凉州修建防御工事,加强巡逻,黠戛斯部落的袭扰次数明显减少。使者则成功劝说回纥残余势力归顺大燕,回纥首领承诺出兵协助大燕抵御黠戛斯。
次年春,杨昭文得知黠戛斯部落的粮草囤积在漠北的鄂尔浑河沿岸,立即率领大军与回纥军队汇合,突袭黠戛斯的粮草营地。黠戛斯部落首领得知粮草被烧,大怒,率领全部骑兵进攻边境。杨昭文早已设下埋伏,将黠戛斯军队引入包围圈,一举击溃。黠戛斯部落首领率领残部逃往漠北东部,再也不敢袭扰大燕边境。
经此一役,并州、凉州边境恢复安定。杨承佑下令,在漠北设立 “黠戛斯都护府”,管辖归顺的回纥残余势力与周边部落,任命回纥首领为都护,负责管理部落事务;同时,扩大边境互市规模,允许漠北部落用马匹、皮毛换取中原的丝绸、茶叶、粮食与铁器,双方的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漠北与中原的联系更加紧密。
永熙二十年,杨昭业在洛阳太极殿驾崩,享年五十八岁。太子杨承佑继位,改元 “永宁”,尊杨昭业为 “宪宗章皇帝”。
杨承佑继位后,首先面临的挑战便是南方的自然灾害。永宁元年夏,荆州、扬州遭遇特大暴雨,引发洪水,淹没农田数十万多亩,百姓流离失所。杨承佑立即下令启动救灾预案,命户部尚书杨承泽调拨粮食十万石、布匹五万匹,运往灾区;命工部尚书组织工匠前往灾区,修建堤坝,疏通河道;命地方官员组织百姓转移到高地,搭建临时住所。
同时,杨承佑亲自前往灾区慰问百姓。在荆州的临时安置点,他握住一位老人的手,轻声说道:“老人家,朝廷一定会帮助大家重建家园,让大家早日过上安稳日子。” 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说道:“陛下心系百姓,我们一定能渡过难关。”
在杨承佑的统筹下,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不到一个月,洪水逐渐退去,工匠们开始修复堤坝与房屋,地方官员组织百姓补种农作物。为了帮助灾区百姓恢复生产,杨承佑下令免除荆州、扬州百姓三年赋税,同时发放种子与农具,鼓励百姓重建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