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宁二年秋,荆州、扬州的农业生产恢复正常,甚至迎来了丰收。百姓们纷纷前往官府,感谢朝廷的帮助,杨承佑的威望也因此大幅提升。
在文化方面,杨承佑继续推动中外交流。永宁三年,他派遣使者前往天竺,邀请天竺的佛教高僧与学者前来洛阳,交流佛教文化与科技知识。天竺高僧带来了新的佛经与医学着作,学者则带来了天竺的数学与天文学成果。杨承佑下令在崇文馆设立 “天竺文化研究院”,组织学者翻译佛经与科技着作,促进了佛教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进一步融合,也推动了大燕科技的发展。
同年冬,大秦使者到访洛阳,带来了大秦最新的天文观测仪器与地理书籍。杨承佑大喜,命科技研究院的学者与大秦使者共同研究这些仪器与书籍,改进大燕的天文观测技术。同时,他还邀请大秦使者参与洛阳城的规划与建设,大秦的城市规划理念与建筑技术传入中原,洛阳城的布局更加合理,建筑更加美观大方。
民生治理上,杨承佑推出了 “教育惠民政策”。他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乡学,每个县至少设立两所乡学,招收六岁以上的孩童入学,免除学费与书本费;同时,在各州郡设立 “州学”,选拔优秀的乡学毕业生入学深造,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这一政策的推行,让更多的百姓子弟有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大燕的文化普及率大幅提升,百姓的文化素养也显着提高。
永宁五年,大燕王朝迎来了建国一百三十周年。此时的大燕,人口突破三千五百万,垦田面积达到四千五百万亩,粮食产量充足,国库充盈,手工业、商业、科技、文化均达到鼎盛时期,边疆安定,中外交流频繁,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最强大的国家。杨承佑在洛阳举行了盛大的庆典,邀请各国使者前来观礼。
庆典之上,大燕的军队展示了最新的武器装备,如水力投石车、连发弩、新式铠甲等,军威赫赫;来自中原、西域、波斯、大秦、天竺等国的艺人表演了精彩的节目,音乐、舞蹈、杂技等轮番上演,热闹非凡;各国使者纷纷向杨承佑献上珍贵的礼物,表达对大燕的敬意。
庆典结束后,杨承佑前往太祖陵祭拜,在陵前说道:“太祖爷爷,孙儿没有辜负您的期望,守住了大燕的江山,让大燕的盛世得以延续。如今,大燕威名远扬,百姓安居乐业,科技文化繁荣,您生前‘天下百姓再无战乱之苦’的愿望,早已实现。”
陵前的石碑上,“朕这一生,不求流芳百世,但求天下百姓,再无战乱之苦” 这二十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它见证了大燕王朝一百三十年来的风雨历程,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帝王对 “以民为本” 理念的坚守,也见证了一个伟大王朝从崛起走向鼎盛的辉煌。
此后,大燕王朝又历经数代帝王,虽偶有边疆小乱与自然灾害,但在 “以民为本”“和平包容” 的治国理念指引下,总能化险为夷,持续保持繁荣稳定。太祖杨帆与他的谋士们开创的基业,如同坚实的基石,支撑着大燕王朝走过了数百年的岁月,成为中国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王朝之一。
数百年后,当后世子孙翻开大燕的历史,依然会为这个王朝的繁荣强盛所震撼,为那些为国家发展、百姓幸福而不懈奋斗的帝王与臣子所感动。大燕王朝的历史,不仅是一段王朝兴衰的记录,更是一部关于梦想、坚守、传承与奋斗的史诗,它永远铭刻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努力拼搏。
永宁六年春,洛阳城的桃花绽满枝头,崇文馆科技研究院内,一场关乎大燕农业革新的试验正在进行。杨承佑亲自到场,看着学者们展示的 “双季稻种植技术”,眼中满是期待。农学家张谦躬身汇报:“陛下,经过三年试验,我们在江南水乡培育出的早熟稻种,可与晚稻搭配种植,一年两熟。初步测算,江南地区推行此技术后,每亩地年产量可从三石提升至五石,若推广至全国适宜地区,粮食总产量有望增长三成。”
杨承佑俯身查看试验田中的稻穗,颗粒饱满,触感坚实,不禁笑道:“张卿,此技术若能成功推广,便是解决百姓温饱的大功劳。朕命你牵头成立‘江南农科所’,从国库拨款三十万两白银,在苏州、杭州等地设立试验基地,培训农官与农户,务必在三年内让江南各州普及双季稻种植。”
张谦领命后,即刻前往江南推进工作。为解决稻种培育与水利配套问题,农科所联合工部,在江南疏浚河道、修建灌溉水渠,确保稻田用水充足;同时组织农官深入乡村,手把手向农户传授育苗、插秧、施肥的关键技术。永宁八年,江南地区双季稻种植面积突破百万亩,当年粮食产量较上年增长两成,苏州、杭州等地甚至出现 “粮满仓、家有余” 的盛况。消息传回洛阳,杨承佑下令嘉奖张谦与江南农官,并将双季稻技术推广至荆湖、岭南等气候适宜地区,为大燕粮食安全筑牢根基。
科技革新持续推进的同时,边疆治理也迎来新的调整。永宁七年秋,西域都护府奏报:大食帝国与拜占庭帝国爆发战争,无暇东顾,西域部分小国趁机囤积粮草、扩充军队,暗中与漠北残余势力勾结,企图脱离大燕管辖。西域大将军杨承勋请求朝廷制定应对策略。
杨承佑召集群臣商议,兵部尚书陈泰奏道:“陛下,西域小国虽有异动,但实力有限,不敢公然叛乱。臣建议派遣使者前往西域各国,重申大燕对西域的管辖权,同时增加西域军镇的驻军数量,从内地调拨新式武器装备西域军队,形成威慑。此外,可加大对西域的经济扶持,降低丝绸之路上西域商队的税收,让西域各国从贸易中获利,不愿与大燕为敌。”
户部尚书杨承泽补充道:“陛下,西域各国依赖中原的茶叶、丝绸与铁器,我们可通过贸易管控,制约心怀不轨的小国。同时,在西域设立‘西域商盟’,由大燕主导,联合波斯、吐火罗等友好势力,共同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孤立有异心的小国。”
杨承佑采纳两人建议,命使者携带丝绸、茶叶前往西域各国,晓以利害;同时调派一万精兵增援西域,为西域军队配备水力投石车、连发弩等新式武器;杨承泽则亲自前往西域,主持西域商盟的成立仪式。西域各国见大燕军威强盛、贸易优惠丰厚,纷纷放弃异动,宣誓继续臣服大燕。唯有疏勒以西的尉头国,依仗与漠北残余势力的勾结,拒绝加入商盟。杨承勋随即率领西域新军,兵临尉头国城下,尉头国王见大势已去,开城投降。经此一事,西域局势彻底稳定,丝绸之路的贸易再度迎来繁荣。
随着国家治理愈发完善,杨承佑开始关注皇位传承的长远规划。此时他已年过三十五,长子杨景琰年满十五,次子杨景琛十三岁,三子杨景瑜十一岁。杨景琰沉稳好学,跟随杨承佑处理朝政,对律法与民生事务颇有见解;杨景琛勇猛果敢,自幼跟随杨承勋在西域历练,擅长骑兵战术;杨景瑜聪慧机敏,对科技与贸易兴趣浓厚,曾协助杨承泽制定商盟规则。
为考察三位皇子的能力,杨承佑命杨景琰负责修订《大燕农律》,规范农业生产与土地管理;杨景琛负责训练西域骑兵,提升部队机动性与战斗力;杨景瑜负责改进丝绸之路的贸易结算方式,推动 “交子”(纸币)在西域的流通。杨景琰修订农律时,新增 “农田保护条款”,严禁豪强侵占农户土地,明确官府对灾年农田的救助责任,得到百姓广泛拥护;杨景琛训练骑兵时,引入 “快速突袭战术”,结合新式马鞍与马镫,使西域骑兵的冲锋速度与耐力大幅提升;杨景瑜则设计出 “交子兑换体系”,在西域各商栈设立兑换点,解决商队携带大量铜钱的不便,丝绸之路的贸易效率提升四成。
经过两年考察,杨承佑在永宁十年春召集众臣,宣布立长子杨景琰为太子,封杨景琛为 “西域骠骑将军”,协助杨承勋镇守西域;封杨景瑜为 “工部侍郎”,负责科技与贸易相关工程。杨承佑对三位皇子叮嘱道:“大燕的盛世是太祖与历代先帝打拼而来,你们要牢记‘以民为本’的初心,无论身处何职,都要以百姓福祉为重,切勿因权力争斗而损害国家根基。” 三位皇子跪地谢恩,立誓守护大燕江山。
永宁十二年,杨承佑的身体出现细微不适,开始逐步将朝政交给太子杨景琰处理。杨景琰在父皇的指导下,继续深化民生改革:他下令在全国各州郡设立 “惠民工坊”,招收贫困百姓学习纺织、瓷器制作等手艺,由官府提供原料与场地,成品由官府统一收购销售,百姓按技艺高低领取俸禄;同时在科技研究院设立 “天文观测台”,改进浑天仪,修订历法,使农时测算更加精准,助力农业生产。
然而,平静的局势下暗藏危机。永宁十三年冬,岭南地区爆发瘟疫,从广州蔓延至交州,每日病死百姓达数百人。消息传到洛阳,杨景琰在杨承佑的支持下,立即启动应急方案:命医学部太医前往岭南,开设临时医馆诊治患者;从国库调拨药材十万斤,送往疫区;命地方官员封锁疫区交通,防止瘟疫扩散;同时组织工匠烧制石灰,对疫区房屋与街道进行消毒。
杨景琰还亲自撰写《防疫告示》,通过驿道传至全国,告知百姓 “勤洗手、少聚集、喝开水” 的防疫方法。在朝廷的统筹下,太医们通过研究,发现瘟疫与岭南湿热气候及不洁水源有关,随即推广 “煮沸饮水”“草药防疫汤” 等方法。经过三个月努力,岭南瘟疫得到控制,交州、广州的生产生活逐渐恢复。事后,杨景琰下令在全国推广《防疫告示》中的方法,并在各州郡设立 “防疫储备库”,储存药材与消毒物资,为后续防疫奠定基础。
永宁十五年,大燕王朝迎来建国一百四十周年。此时的大燕,人口突破四千万,垦田面积达五千万亩,粮食产量足以支撑全国百姓五年所需;手工业领域,丝绸、瓷器、铁器的产量与质量均居世界前列,远销欧洲与非洲;科技方面,水力鼓风炉、双季稻、交子等革新成果广泛应用,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幅提升;边疆地区,西域、漠北、岭南均保持稳定,中外交流频繁,洛阳成为世界闻名的大都会。
杨承佑在洛阳举行盛大庆典,各国使者齐聚洛阳,其中包括拜占庭帝国的使者 —— 这是拜占庭首次派遣使者到访大燕,带来了珍贵的琉璃制品与宗教典籍,希望与大燕建立外交与贸易关系。杨承佑亲自接见拜占庭使者,双方签订《大燕 - 拜占庭友好条约》,约定互派使者、开放贸易,大燕的丝绸与瓷器通过拜占庭传入欧洲,拜占庭的玻璃制造技术与建筑技艺也传入中原,中外文化交流迈入新阶段。
庆典结束后,杨承佑与太子杨景琰一同前往太祖陵祭拜。杨承佑抚摸着陵前石碑上 “朕这一生,不求流芳百世,但求天下百姓,再无战乱之苦” 的刻字,对杨景琰说道:“景琰,太祖的愿望,是历代先帝奋斗的目标。如今大燕国泰民安,但你要记住,盛世之下更需谨慎,唯有始终心系百姓,才能让大燕的江山长治久安。” 杨景琰躬身答道:“儿臣定当牢记太祖遗训与父皇教诲,守护好这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