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王殿下曾经是在军方待过的大将军王,他心中有数,军方的高级将领,没有一个能经得住彻查的。想想看,没有大好处,谁家愿意在战场上卖命?
远的不说,就是太后的外祖景阳侯长孙家,族中杰出子弟多是在边防上领边军。边疆都是环境艰苦又危险的地方,他们看着辛苦,其实没少捞好处。太后和皇帝不会一点不清楚,只不过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皇帝此举,到底有什么深意?
皇帝看了一下三位辅政大臣的脸色,想了一下,解释道:“皇伯、皇叔,朕虽然年轻,可不是傻子,当然懂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眼下就是准备先射出头鸟,拿黎家和唐家开刀,震慑一下旧勋贵和军方那帮人。”
齐王殿下挑眉,做出一副果然如此的表情。宣王殿下与曹王殿下互看一眼,也装出一副恍然大悟的神情。
皇帝略有些得意:“朕以为,做臣子要懂得尊卑,拿好处要有底线,不能如凤城姑母一家这般嚣张。好处没少搂,却不思君恩,一点没把朕看到眼里。动辄就给朕甩脸子,一言不合就胡说八道。”
等正式的圣旨下达,众臣一听,心中有数了,只要跟自己不相干,皇帝爱咋的咋的。军方没被攀咬的人身上一激灵,回去赶紧把屁股擦干净,收敛收敛,向皇帝表个忠心。
刑部尚书张显臣是查案高手,大理寺元大人是审讯高手,御史台冷大人最是耿直,有他监督,谁也不敢搞鬼。这三个人联手审案,还有皇帝太后的支持,没个查不明白的。不过两个月,案子就审得一清二楚,兵部尚书尉迟大人也认同审讯结果,麻利地在卷宗上签名认可。
皇帝看了卷宗,去找太后商议,看怎么处理才好。太后也头痛,她对军事不太精通,只能把兰茂请来相问。皇帝和太后对兰茂了解得不够深,本来也没抱多大希望,毕竟兰茂之前就是折冲府的军官,现在卫军中当个不上不下的官职,对卫军总体上可能不大了解。
可是兰茂还真给太后很大的惊喜,自从他知道太后和皇帝想调整军方的人事,就开始做准备工作,最先调查了十六卫的高中阶军官的情况。此时见太后和皇帝相问,说得头头是道,把他知道的情况列了表,呈给皇帝,还做了解说。
皇帝听了直点头,有明白人就是交了好运。太后也很庆幸,身边有这个么懂军事的人。
自从承辉十八军秋,东陈全舆图绘制完毕,四邻臣服,到现在八年了,再没打过仗。军方的高阶将领都懈怠了,个个安于享乐,疯狂敛财,大手笔的置办产业。皇帝接手这一年多,其他方面的人事调整都完毕了,就是军方这边铁板一块,不知如何入手。
没想到,一场抢婚事件,竟然在军方撕开了一个缺口,让皇帝拿住了几家的把柄。现在证据确凿,正好趁机换血,拔除几个不听话的硬钉子,再安插几个听话忠心的自己人。
凤城大长公主虽然没有参与军方的事,可她飞扬跋扈,手上有好几条人命。本来她要是不闹腾,暂时也不会牵连到她。人人都知道,破家的县令,灭门的郡守,几条人命对皇家人来说,也不算什么大事。
可现在得罪了皇帝和太后,丈夫又犯了大事,几条人命就是大事了。皇帝下了密旨,勒令凤城大长公主自尽,收回公主府,儿女不受余荫。盘点个人私产,一部分赔偿受害人,剩余部分归入国库。
军方管的是兵,打的是仗,动辄就是人命,但凡有点事,死的就不是几个人。几家涉事的,手上多有血案,杀良冒功的、抢夺属下和士兵功劳的、仗势欺人逼死下属的、克扣军粮的、倒卖军械的,每一项都是死罪。所以,三司会审的判决结果是斩立决。
皇帝虽然心里害怕,可太后盯着,最终颤抖着手用朱笔特批同意了。太后安抚儿子,不必可惜,这些人良心都坏了。他们欺下瞒上,坏事做绝,失了底线,留着才是伤了将士们的心。真到战时,靠的是众志成城,而不是这些胡作非为的家伙单打独斗。
军方一下子动了这么多人,怎么可能不乱套?这些人的亲信确实领着人闹腾起来,幸好皇帝早有防备。季家军设围,秦家军作战,三下五除二就平息了叛乱。
随后,大理寺官员把证据给这些闹腾的人看,讲解其中的缘由,底下人就理解了。全部士兵教育几句,免罪释放回营,回去把事情请给其他同袍听,让兵士们了解真相。几个带头的被抓起来,审过没什么大事的,直接调到外府任职。有大事的,就按律处置。
之后,皇帝让季家的嫡长子季长鸣进了左千牛卫当大将军,掌控着几个大殿的侍卫与供御仪仗。千牛卫不领外府,所以麾下的兵力不是特别多,但是这些人可在宫内行走,对皇宫的安全至关重要。
季家这些年一直韬光养晦,不怎么出头,其实家里有高人。他们家在河东富庶之地经营多年,底蕴深厚。可是他们越想苟着,皇帝越要把他们拎到眼前看着。重用季长鸣表明了皇帝的态度,必要时也可以把季家嫡长子视作人质,制约河东军方。
太后要求皇帝安排兰茂进了右千牛卫当大将军,掌管皇帝亲卫。太后把提拔兰茂的用意跟皇帝说得很清楚,得到皇帝的赞同。
用兰茂很好理解,那人有能力,不但武艺高强,还足智多谋,多次上过战场,剿过匪,从卫军中郞将提拔上来,也好跟兵部和吏部说。先皇生前,这人就投靠了太后,一直忠心耿耿,会看眼色,做事细心,对皇帝也十分恭敬,不遭人烦。
皇帝让秦家一个人安排顶替了黎家家主的职位,统领右领军卫。秦家是齐王的外祖家,齐王当然是举双手赞成。因为秦贵妃下毒害过先皇和梁王,最终走漏风声,秦家受到制约,困守在剑南兵营。如今,新帝愿意重新启用秦家人,齐王心里既欣慰又感激。
皇帝看齐王叔父的表情,心中佩服起太后来。太后说了,启用秦家人有两个原因:
第一,秦家的先祖是开国功臣,又世代出武将,在军中颇有影响。秦家人有武技、懂兵法、擅治军,他们管军,上下都服气。
第二,新帝需要军方有人,要想别人效忠,得有恩于人家。先皇限制秦家,而新帝大胆启用,秦家人自然感激涕零。暂时会跟新帝站在一起,用人讲究平衡,要是臣子们沆瀣一气,皇帝就被孤立了。
皇帝问过太后:“母后,舅父告诉朕,秦贵妃的事跟母后多少有点关系。现在提拔起来,他们有了军权,会不会报复母后?”
太后想了一下才道:“不知道,人心是最难测的东西,不出事之前,谁也吃不准。陛下可以让长孙家一个子弟进卫军做秦家的副手,互相制约,让秦家警钟常鸣。”
黎家小姐有些接受不了这种结局,祖父和祖母的死都是因为自己,她要是不为一个男人闹腾,家里根本不会出事。现在最疼爱她的祖父祖母死了,公主府收回,家族势力崩塌。所有的人都在埋怨她这个惹事精,咒她快点死,省得再连累本家。
黎小姐压力太大,吃不下、睡不着,年纪轻轻的,头上就出现了一缕缕的白发。没多久终于精神崩溃,人有些疯疯癫癫。黎家人没办法,只能把她悄悄地送回老家静养。
吕国公唐家也没经得住彻查,夫妻手上都有几条人命案。唐家的几桩命案都是财物纠纷,不动摇国本,算不上罪大恶极。刑部判决:唐家家主斩立决,夫人勒令自裁。家产罚没,拨出钱来弥补受害人,其余归入国库。
吕国公夫妇知道必死无疑,心中万分懊悔。二人把所有罪责担下,争取不连累家里的儿女。皇帝虽知道他们的意思,也学会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母后说过,目的达到了就行,其他的也不必太较真。
皇帝开恩,唐家长子继吕国公爵位,只是从这一代起,只能袭三代。如果有军功,可延续荣耀。唐家三个庶子留任原职,希望以后踏实作人,认真做事,不辜负皇恩浩荡。唐家出嫁女子不受影响,夫家不必以此为由刁难。
唐小公子人品不堪,行为乖张,今后不得参加科举,也不许推举入仕。打伤前未婚妻的事情,太后责打过了,原事不再纠结。即刻派人把他押送到新吕国公的任地,交其兄长严加管教,修心养性,再不可任性胡为。
唐大公子一见到他的倒霉弟弟,上前就是几巴掌,嘴里骂着:“唐小五,现在你舒服了?爹娘看你是最小的儿子,特别疼爱你,把你娇纵得不知天高地厚。早就定下的亲事,人家姑娘哪里不好?你好好的娘子不要,背信弃义,这山望着那山高,现在把爹娘都害了。”
其他家里人都用鄙视的目光看着唐小公子,大嫂河间县主叹气道:“五弟,你兄长在气头上,说你几句,你可别记仇。好在皇帝和太后没有赶尽杀绝,让你兄长继承了爵位,你兄长和大嫂的私人产业也都没动。以后,你就好好过日子,再不可胡作非为。”
唐小公子捂着脸,一声不敢吱,听了大嫂的话,赶紧点头。
唐大公子也叹气:“小五啊,汝南王氏早就今非夕比了,王家姑娘做了皇后时,王家就开始走上坡路。如今当了太后,更是权势滔天。你好端端的,怎么就看不上太后的外甥女呢?凤城大长公主看着厉害,不过是皇家出了嫁的姑娘,哪有太后的权势实在?”
河间县主道:“可不是嘛,皇帝只要不是傻子,肯定向着太后,姑妈哪有亲娘近乎?做人要懂规矩,你想退亲,只须求着爹娘去顾家赔礼致歉,顾家也未必会粘着你。你怎么脚踏两只船?为一个八字没有一撇的女子,伤了自家的未婚妻。”
唐小公子让兄嫂数落得抬不起头,他早后悔了。原来觉得顾家的王夫人不过是太后八杆子刚挨着的族妹,王夫人老实木讷,太后平常也不跟王夫人有什么来往,未必管族妹家的事。只要太后和皇帝不管,自己攀上凤城大长公主和黎大将军,还怕什么顾家。
可谁也没想到啊,太后如此护短,直接杀上吕国公府,打了母亲和自己。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都跟做梦似的,自家家破人亡,又牵连了这么多人,十六卫的军中官员都杀得血流成河了。要是早知今日,他说什么也不敢起歪心思啊。
唐小公子是个浅薄糊涂的,他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宣王殿下、齐王殿下、曹王殿下三人开了个小会,这三位都是人老成精的,又知道许多内情,现在一看皇帝新的军方人事安排,就明白了七八分。
宣王笑道:“这母子俩太聪明了,利用一个二女抢一男的风流韵事,竟在十六卫的军方找到了突破口。硬生生的给十六卫动了手术,杀几个贪赃枉法的将领,一方面震慑了军方其他将官,一方面安插了自己人。”
曹王附和:“大皇兄高见,太后和皇帝这一手真是高明啊,分析下来一举数得。震慑了军方的高官,在十六卫安插了自己人,取消了十数个爵位,没收了公主府和几家的家产,真是得了大便宜。”
齐王笑道:“关键是,收拢了人心,明正公堂的杀了几个恶贯满盈的达官显贵,让百姓拍手称快,受害者家属扬眉吐气。皇帝在军方的势力薄弱,除了边军,十六卫本来没有几个自己人,现在他有恩于秦家,本王那个表弟提起皇帝,简直是感激涕零,一直表忠心呢。”
三个王爷,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起笑出声来。他们都是皇家子弟,宗室元老,甭管哪个皇侄继承皇位,当然希望皇帝能拿起事来。现在看皇帝几件大事都办得漂亮,心里也十分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