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云天几人重返南京城,他依旧是照相馆学徒“小山子”。
然而一次为日军军官冲洗生活照的日常任务中,他意外发现照片背景里那栋戒备森严的建筑——中山东路原中央陆军医院,暗藏着一个比刀枪更恐怖的秘密。
回到南京已半月有余,石云天依旧在霓裳照相馆扮演着学徒“小山子”的角色。
初春的南京城,空气中总弥漫着一股潮湿的霉味,混杂着隐约的消毒水气息,令人不安。
这天下午,钱贵吩咐石云天冲洗一批日军军官送来的私人照片。
在暗房猩红色的安全灯下,石云天将底片浸入显影液,影像逐渐浮现。
大多是军官们饮酒作乐的场面,直到其中一张,一名蓄着卫生胡的日军中佐站在一栋三层楼房前,楼房门口挂着“华中防疫给水部”的牌子,背景隐约可见南京军区总医院的轮廓。
石云天的手猛地一顿。
又是细菌站!
“防疫给水部”,这看似无害的名称,却让他脊背发凉。
在东北时,他见识过731部队的恶行,那些以“防疫”为名的机构,往往是细菌战研究的魔窟。
他仔细检查底片边缘,发现楼房二楼窗户均加装铁栅,且有持枪哨兵巡逻的影子。
更令人起疑的是,照片中那名中佐的脸上,带着一种与休闲场合极不相称的、近乎狂热的得意。
“荣字1644部队”——这个编号如同毒蛇般窜入他的脑海。
他忆起曾在某份秘密情报中瞥见过这个代号,与南京的细菌战研究紧密相连。
当晚,在小院的煤油灯下,石云天将发现告知众人。
王小虎一拳砸在墙上:“从东北的731,到鲁南的实验室,再到赵家裕的魔窟,这都第几次了?现在又来个1644!这帮小鬼子还有没有点人性!”
李妞则颤抖着声音说起她近日在菜市场听到的传闻,城东一带常有黑烟升起,伴有恶臭,附近居民莫名患病,日伪当局却以“防疫”为由封锁区域。
马小健沉默地铺开他绘制的南京地图,指向中山东路区域:“这一带戒备比其他日军机关更严,夜间常有加盖篷布的卡车进出,车辙极深,似载重物。”
他曾冒险靠近,闻到过类似福尔马林和腐败物质混合的刺鼻气味。
石云天心头的疑云愈发沉重。
他意识到,他们可能撞破了日军在华中地区最核心、最黑暗的秘密之一。
这支1644部队,据有超过1500名成员,其罪行被系统性地掩盖。
“活体实验”——这个词如同千斤巨石压在每个知情者的心头。
传闻中,健康成年男性、女子甚至儿童都被用作“实验材料”,无人能活着离开那座大楼。
接下来的几天,石云天借着外出送货的机会,刻意绕道中山东路。
他亲眼看到,那座看似普通的楼房周围立着三米高的围墙,电网密布,入口处哨兵检查严格,绝非普通医疗或防疫机构可比。
更让他心惊的是,照相馆偶尔会接到来自“防疫给水部”的冲洗业务,多是集体合影或宣传照。
一次,钱贵醉酒后嘟囔:“给太君们拍完照,还得按他们要求把背景里的一些杂物修掉……神神秘秘的。”
所有这些零碎的线索,像一块块拼图,在石云天脑海中逐渐拼凑出一幅令人不寒而栗的图景,日军正在南京,在他们屠杀了三十万同胞的土地上,建立着一个大规模细菌战研究基地,并可能正用活人进行实验。
王小虎几次按捺不住,提议想办法炸掉那栋楼。
石云天却按住他:“小虎,硬闯那是送死,这等无底线的小鬼子,我们必须拿到铁证,公之于世!让全世界看看他们的鬼蜮伎俩!”
他深知,揭露1644部队的真相,或许比刺杀一个汉奸或炸毁一个军火库意义更为重大,就像当初揭露731罪行那样。
这是触及日军最阴暗、最违反人道的战争罪行的核心。
然而,取证之路艰险异常。
日军在战败前系统销毁了1644部队的大部分资料,使得其内幕多年来鲜为人知。
但这一次不同,深知历史的石云天自然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
当初已经把731的罪行公开于国际上,这次未尝不可再来一次。
什么荣1644终将要让它和石井四郎那些恶魔遭到应得的代价。
正当石云天苦苦思索如何深入虎穴取证时,一个意外的机会出现了。
那位曾来照相馆的日军特务机关的田中健二少佐,再次陪同一位文质彬彬却眼神阴鸷的军官来访。
此人自称是“防疫给水部”的技术顾问,欲委托照相馆为其部门拍摄一组“工作照”,用于内部资料。
钱贵受宠若惊,满口答应。
石云天低头恭敬地站在一旁,心中却翻起惊涛骇浪。
这或许是深入魔窟内部,用相机记录其罪证的唯一机会!
田中少佐的目光再次扫过石云天,金丝眼镜后的眼神锐利如刀:“钱老板,这次拍摄涉及皇军重要科研项目,须绝对保密,你这位学徒,可靠吗?”
石云天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他知道,一场与魔鬼的正面较量,即将在这座弥漫着死亡气息的城市里展开。
他必须用手中的相机,对准那最深重的黑暗,即便代价可能是自己的生命。
夜幕下的南京城,秦淮河的水声呜咽,仿佛无数冤魂在哭泣。
石云天望向1644部队方向那片被高墙电网围起来的、灯火通明的建筑群,握紧了拳头。
他深知,这次拍摄绝非简单的记录,而是一场深入虎穴的生死较量。
田中少佐的试探言犹在耳,那个“技术顾问”阴鸷的眼神更是不祥之兆。
但为了撕开“防疫给水部”的伪装,将1644部队反人类的罪行曝光于世,即便前方是龙潭虎穴,他也必须闯上一闯。
这不仅是任务,更是对三十万南京冤魂的交代。手中的相机,此刻重若千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