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只见悟能点了点头,思索片刻后,缓缓开口:
“此事因年代久远,且涉及祖庭秘辛,流传下来的版本多有模糊和修饰,贫…为兄也不敢说洞悉全貌。
但根据一些流传较广的古籍残卷以及西域佛门内部口耳相传的秘闻,
大致的情形应该是这样的。”
悟能清了清嗓子,声音带着一种讲述古老历史的悠远:
“传说,在司空佛祖飞升之后的三百余年,大悲寺由他座下最为杰出的三位弟子共同执掌。
这三位师兄弟,皆是惊才绝艳之辈,修为均臻至半帝境界,传说距离那无上佛果,也只有一步之遥。
他们便是:渡玄、通玄与普玄,这三位大师!”
“这师兄弟三人,在佛祖飞升之后的头三百年里,齐心协力,将大悲寺经营得蒸蒸日上佛法广播西域,
使得,佛教渐渐成为西域正统,一时间信徒无数。而他们师兄弟三人,如同佛祖在世时的三根支柱,
共同支撑着西域佛门。”
说到这里,悟能微微一顿,发成一声叹息:
“哎!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师兄弟三人随着对佛祖遗留经典研读的深入,以及各自修行体悟的不同,
三人对于‘如何才是继承佛祖衣钵、弘扬佛法的正途’,逐渐产生了根本性的分歧。”
悟能的目光变得深邃,仿佛看到了那段尘封的岁月:
“大师兄渡玄,性格刚正不阿,严守戒律。他认为,佛祖之道,在于‘戒、定、慧’三学,且‘戒’为根本。
唯有严守清规戒律,苦修身心,隔绝外缘,方能降伏心魔,渐悟佛法真谛。他主张僧人应远离尘嚣,
潜心修行,以身作则,展现佛门的清净与庄严。
他认为,过于追求神通、涉足世俗,只会让佛法蒙尘,让僧侣迷失。因此其门下弟子亦多崇尚苦行,
持戒精严。”
“二师兄通玄,则天性聪慧,思维敏捷,尤重经典义理。
他认为,佛法的核心在于‘智慧’与‘觉悟’。‘诸法缘起性空’,唯有通过深入的思辨和学习,才能真正的,
明了宇宙人生的实相,才能破除无明,获得真正的解脱。
他不太看重外在的戒律形式,认为若心能觉悟,形式皆为虚妄;若心被蒙蔽,再严的戒律也是枷锁。
他则主张开放经藏,鼓励弟子质疑、辩论,以智慧之光驱散愚痴黑暗。其门下,多出饱学善辩之士。”
“而三师弟普玄,性情更为圆融,胸怀广阔。
他认为,佛法不仅是出世的智慧,更是入世的慈悲。佛祖当年游历四方,普度众生,便是最佳明证。
他主张佛门应积极入世,以无上佛法与神通威力降妖除魔,庇护一方安宁;
同时应广建寺庙,接纳信徒,以宏大的仪轨和积累功德的法门,接引更多众生接触佛法,种下善根。
他认为,只有让佛法的力量显现于世,让更多人因此受益,才是对佛祖宏愿最好的继承。
其门下弟子,多擅长法术神通,且善于经营,与世俗联系紧密。”
悟能再次叹了口气,语气中带着一丝惋惜:
“哎!起初,三人尚能求同存异,互相尊重。但是分歧的种子却早已经种下。
导火索,据说源于一次关于如何处置一名犯戒弟子的争论。据说那名弟子天资极高,却因情欲破戒。
渡玄坚持按律废其修为,逐出山门,以儆效尤;
通玄则认为应给予机会,引导其明心见性,悟得‘色即是空’;普玄大师则是建议让其戴罪立功,以其,
神通法力为寺院做出贡献来抵消罪业。”
“这次争论,将三人理念的矛盾彻底激化,从私下讨论变成了公开的争执。
随后在寺院发展方向资源分配、招收弟子标准等一系列问题上,分歧越来越大,争吵也越来越激烈。
昔日的同门情谊,在一次次理念的碰撞中逐渐消磨。”
“据说,矛盾最终爆发的顶点,是一场在昔日大悲寺核心之地进行的,但是具体位置为兄不知只知道,
他们师兄弟三人,进行了一场持续了七天七夜的公开论法。
三位半帝,各抒己见,引经据典,辩论佛法的根本。可那场论法始终没有胜负,却彻底撕裂了共识。”
“论法之后,心灰意冷的普玄大师,便带着他那一支坚持苦修戒律的弟子,离开了大悲寺,远走他方,
最终在西域苦寒之地,依据一处清澈无比的‘净水之源’,建立了净水寺,
秉承‘以戒为师,苦修渡世’的理念。
后又出现诸多分支,就例如在下,早年的出家之地度行寺!皆是以苦行作为修行之基以此渡化世人。”
“而渡玄大师,则是带领着注重智慧思辨的弟子,来到了这一片因佛祖悟道,而蜕变的琉璃矿脉之上,
建立了琉璃寺,尊崇‘智慧如琉璃,照见本来’的法门。”
“至于留在原大悲寺旧址,并继承了最多资源和弟子的通玄大师,则是认为自己承袭的才是佛祖正统,
于是便走上了‘神通护法,功德渡人’,更为积极入世,也更容易积累力量和影响力的道路。”
“自此,西域佛门一分为三,三大祖庭鼎立的格局,初步形成。
虽同源而出,皆尊司空佛祖,但因根本理念的不同,数万年来,彼此之间的竞争、摩擦乃至是对立,
也从未真正停止过。
只是表面上,还维持着同属佛门的一份香火情罢了。”
而此刻,随着悟能讲述完毕,场中一时寂静。
只见,吕得水听得目瞪口呆,咂舌道:“好家伙,原来是这样!三个老和尚因为想法不一样就分家了?
还一分就是数万年?”
闻言,只见,赵天一目光闪动,缓缓道:“你懂什么,理念之争有时比利益之争更为根本和难以调和。
渡玄重‘戒’,通玄重‘慧’,普玄重‘行’与‘势’……如此看来,如今三寺的作风,确实其来有自。
而大佛寺如今势大,欲行合并之事,恐怕不仅仅是天绝的野心,也暗合了当年通玄一脉,‘光大佛门,
一统正统’的理念延续。”
闻言,只见,悟能微微颔首,轻声说道:“二弟所言极是。历史的长河看似奔流向前,但其下的暗涌,
往往源自古老的源头。”
“咦!对了!”吕得水似是想到什么,继续说道:“这么说,这琉璃寺的和尚是一群喜欢读书讲道理的,
“学问僧”?”
“不错!”悟能微微颔首,看向吕得水:“三弟可以这么理解。
这琉璃寺的僧众,确实多以智慧辩才着称,至于寺中氛围也相对清静,注重个人修行与悟道。不过…”
他话锋一转,带着一丝警示:
“也正因为注重智慧思辨,琉璃寺内部对于理念的坚持也更为执着,甚至有些……排外。
对于与他们理念不符的‘异端’,其排斥和打压的力度,有时甚至比大佛寺更为坚决。那大雷音寺之事,
琉璃寺便是以‘清理思想异端’为名,派出了玄澄参与围攻。”
赵天一静静地听着,目光扫过这片看似祥和宁静的绿洲,眼神深邃。他知道,在这片琉璃光华之下,
隐藏的暗流或许并不比大佛寺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