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医生您说!我记下来!”
周逸尘也没拿架子,从桌上抽了张干净的处方纸,拿起笔,一边写一边说。
“百合杏仁粥。”
他把具体的用量和做法都写得清清楚楚:干百合多少克,要提前泡发;甜杏仁多少克,要去皮捣碎;大米多少,水要放足,要用小火慢慢熬。
王医生看着方子,眼神里还是有些疑惑,毕竟这几样东西太家常了。
周逸尘看出了他的想法,主动解释起来。
“王医生,小孩子的身体和我们大人不一样,他们的脾胃功能天生就比较娇嫩,中医里管这个叫‘脾常不足’。”
“这场肺炎,咳嗽伤了肺,用药又伤了脾胃。现在等于是肺和脾的功能都弱了。”
他用笔尖点了点纸上的“百合”两个字。
“百合,是润肺的。孩子咳了这么久,肺里头肯定是干燥的,用它来滋润一下。”
接着,笔尖又移到了“杏仁”上。
“杏仁,是降气止咳的。能让肺气顺下去,这样孩子晚上躺下的时候,气就不容易往上涌,咳嗽自然就轻了。”
“这方子里最关键的,其实是用大米熬的粥。”
周逸尘看着王医生,继续说道:“粥油最养胃气。得先把孩子的脾胃功能给扶起来,他才能吃进去东西,身体才有劲儿,才能把最后那点病根彻底清除掉。”
这一番话,周逸尘说得不快,条理清晰,把一个简单的食疗方子背后的道理,讲得明明白白。
王医生听得连连点头,脸上的表情从最开始的半信半疑,已经完全变成了佩服。
“我明白了!润肺止咳的同时,还要扶助脾胃的正气,原来是这个道理!”
周逸尘把写好的方子递给他,又很严肃地叮嘱了一句。
“王医生,有件事,你务必跟孩子的家属交代清楚。”
“您说!”王医生立刻挺直了身子。
“这只是个食疗的方子,是辅助调理用的,它不是药。”
“如果孩子吃了以后,咳嗽不见好,甚至还加重了,或者又开始发烧,再或者出现其他任何不舒服的症状,必须马上停掉,第一时间把孩子送回医院复诊,绝对不能耽搁。”
他郑重地接过方子,重重地点了点头。
“我明白!周医生,太感谢您了!您不光给了方子,还把这里面的门道讲得这么透彻……”
他一时竟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
周逸尘只是平和地笑了笑:“没什么,都是为了病人。”
送走了感激不尽的王医生,周逸尘刚一转身,就看见对面的康健民已经彻底放下了报纸,正一脸玩味地看着他。
“小周啊,”康健民啧啧了两声,“行啊你,现在连儿科的都慕名找上门来了。”
“你这名声,我看是快要传遍咱们整个县医院了。”
面对康健民的调侃,周逸尘只是笑了笑,摆摆手。
“康老师,您就别拿我开玩笑了。”
“我这点东西,都是些上不了台面的土方子,碰巧管用了而已。”
他这话说得谦虚,康健民却不这么认为。
他摇了摇头,笑道:“管用,那就是真本事。”
周逸尘没再接话,坐回自己的位置,重新拿起了笔,继续写他的病程记录。
他神情专注,仿佛刚才那点小小的波澜,根本没在他心里留下任何痕迹。
……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周逸尘这个名字,在县医院里传得越来越响。
他俨然成了医院里的一个名人,一个全科会诊专家。
一开始,还只是外科、急诊科的偶尔过来问问。
慢慢的,妇产科的张主任也找了过来,说是碰上个产后恢复不好的,奶水不足的,想问问周逸尘有没有什么食补的法子。
再后来,就连骨科那边,都托人来打听。
说是有个老大爷骨折卧床,结果便秘得厉害,用了药也不见好,整个人难受得不行,问周逸尘能不能给想想办法。
而周逸尘,也从不推辞。
只要有人来问,他都认真听,仔细分析,然后给出自己的建议。
奇怪的是,他给出的那些看似普普通通的食疗方子,效果却出奇的好。
妇产科那个产妇,喝了几天他建议的通草鲫鱼汤,奶水很快就下来了。
骨科那个便秘的老大爷,吃了两天他说的麻油拌菠菜,肠道也通畅了。
一来二去,周逸尘的名气,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现在,不光是普通医生,就连各个科室的主任们,遇到些棘手的、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人,都习惯性地会说一句:“去,把内科的周医生请过来看看。”
周医生这个名字,在县医院里,份量变得越来越重。
这天下午,周逸尘刚处理完手头的一个病人。
办公室的门被敲响了,进来的是个小护士。
“周医生,李主任让您去他办公室一趟。”
“好,我马上过去。”周逸尘点点头。
他放下手里的病历夹,整理了一下白大褂的领子,起身走向隔壁的主任办公室。
康健民从报纸后面抬起眼,看了看周逸尘的背影,笑着摇了摇头。
李志国的办公室不大,但收拾得井井有条。
周逸尘走进去的时候,李志国正伏在桌前写着什么。
“主任,您找我。”周逸尘站定,开口说道。
李志国放下笔,抬头看了他一眼,指了指对面的椅子。
“坐下说。”
他的语气和往常一样,没什么特别的情绪。
周逸尘依言坐下,身板挺得笔直。
李志国没有过多客套,直接将桌上一张写满了字的纸,推到了周逸尘面前。
那是一份他手写的简要提纲。
周逸尘的目光落上去,发现上面列着的,正是他近期参与调理过的几个典型案例。
急诊科的术后腹胀,儿科的迁延性咳嗽,还有妇产科的产后乳少……
每个案例后面,都用红笔简单标注了食疗的方子和最终的效果。
“小周,你来医院也有一段时间了。”李志国开口了,声音平稳。
“这段时间的表现,我都看在眼里。”
“很好。”
他顿了顿,拿起桌上的搪瓷缸子喝了口水,继续说:“特别是在饮食辅助治疗这一块,你的思路很清晰,辨证也很准确,效果扎实。”
“这说明你不但有理论,更有实践,懂得把中医的理念和我们西医的临床结合起来。”
“这很好地体现了临床医学中,个体化治疗和综合支持的重要性。”
李志国看着周逸尘,也带着浓浓的赞许。
“院里很重视你在这方面的探索。”
“所以,院里希望你能把这些案例,系统地整理成文。”
“包括病人的具体情况,你当时是怎么判断的,也就是辨证的依据,还有具体的食疗方案,以及后续的观察记录,都要写清楚,写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