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蒙蒙亮,苏瑶就扛着锄头往水稻田走。秧苗再有三天就能插秧,田里得先放满水,泡软土层,这样秧苗栽下去才能扎根。可刚走到田埂边,她就愣住了
——昨天傍晚放的水,今天居然少了一半,田底的土都露出来一块,裂缝里还在往外渗水,“滋滋”的声音在清晨的安静里格外明显。
“咋回事?水咋少这么多?”苏瑶跳进田里,踩在湿泥里,冰凉的水没过脚踝。她蹲下来,扒开田底的湿土,下面有个拳头大的洞,水正从洞里往外流,顺着洞往下摸,还能感觉到水流的劲儿。
“苏瑶!咋了?”老周扛着水桶路过,看见她蹲在田里,赶紧跑过来。
等看清田底的洞,老周的脸一下子沉了:“这是水田漏了!肯定是去年冬天冻的,土冻裂了没补上,现在一放水就漏。”
二柱子也来了,手里还拿着插秧用的秧苗绳,看见田里的情况,急得直跺脚:“这可咋整?还有三天就插秧了,水漏成这样,秧苗栽下去也活不了!”
村民们听到动静,都围了过来。张婶蹲在田埂上,看着漏水的洞,皱着眉说:“我娘家那边也遇到过这种情况,得请人来补,用水泥把洞堵上,不然漏得更厉害。”
“请人补?得多少钱?”苏瑶抬头问。
“上次我娘家补这么大的洞,花了二十块钱,还得管饭。”
张婶的声音越来越小。
二十块钱?苏瑶心里一沉。村里互助基金只剩二十三块三,刚够买袋水稻专用肥,要是请人补洞,肥料钱就没了,秧苗插下去没肥料,照样长不好。
“要不咱自己补?”二柱子挠着后脑勺,“用泥巴把洞堵上,再踩实点,说不定能堵住。”
“不行!”老周摇头,“普通泥巴堵不住,水一泡就散了,得用黏土,黏性大,还得掺点东西,不然还是漏。”
“黏土!后山就有!”苏瑶突然想起后山的坡上有片黏土,上次盖烘干房的时候用过,黏性特别大。她站起来,拍掉手上的泥:“老周,你带几个人去后山挖黏土,越多越好!二柱子,你去家里拿点稻草,剪成碎末!张婶,你帮着挑泉水,要挑刚从泉眼接的,别掺别的水!”
“拿稻草干啥?”二柱子一边往家跑,一边问。
“稻草能增加黏土的韧性,不容易裂!”苏瑶喊着,已经开始清理田底的洞,把洞里的碎土扒出来,让洞变得更规整,这样黏土才能填实。
老周带着几个村民往后山跑,二柱子很快就抱来了一堆稻草,用剪刀剪成碎末,堆在田埂上。张婶挑着两桶泉水回来,桶沿还在往下滴水,溅得田埂上全是湿痕。
“大家都来帮忙!”苏瑶给村民们分配任务,
“老周,你把黏土和稻草末混在一起,按三斤黏土加一斤稻草末的比例来,再加点泉水,调成泥团,要能捏成型,不散才行;二柱子,你帮着把洞里的水舀出来,别让水再往外流;其他人跟我一起填泥团,填的时候要使劲踩实,一点缝都不能留!”
村民们赶紧行动起来。
“苏瑶,这样能行吗?”张婶一边填泥团,一边问,“我总觉得心里没底,万一堵不住,水还是漏咋办?”
“行不行都得试!”苏瑶使劲踩了踩脚下的泥团,让泥团和洞壁贴得更紧,
“黏土黏性大,稻草末能拉住黏土,再用泉水调,泉水能让黏土更结实,肯定能堵住。”
刚填了一半,就听见村口传来拖拉机的“突突”声——又是农资站的技术员。他这次没拿药瓶,手里拿着个小铲子,看见田里的情况,赶紧跑过来:“苏瑶,是不是水田漏了?我就说你们的田该翻修了,去年冬天冻的裂没补,现在肯定漏。”
“你来干啥?”苏瑶抬起头,脸上沾着泥,像只小花猫。
“我来看看!”技术员跳进田里,走到洞边,蹲下来看了看填了一半的泥团,“你们这是用黏土补?得掺点石灰,不然黏性不够,水一泡还是漏。”
“石灰?村里没有石灰了,上次治玉米根腐病用没了。”苏瑶说。
“我车里有!”技术员转身往拖拉机跑,很快抱来一袋石灰,“这是上次剩下的,给你们用,不要钱。”
苏瑶愣了一下,没想到技术员又来帮忙。
她看了看手里的泥团,又看技术员手里的石灰,赶紧说:“谢谢你!正好能用上。”
“别客气!都是为了庄稼好。”技术员蹲下来,帮着把石灰撒在黏土里,“按十斤黏土加一斤石灰的比例来,这样黏性更大,还能杀菌,防止田里长杂草。”
村民们都很高兴,干活的劲头更足了。老周把石灰掺进黏土里,再加点泉水,调成的泥团比之前更结实,捏在手里不容易散。苏瑶和村民们继续填洞,填一层就用脚踩实,再洒点泉水,让黏土和洞壁粘得更紧。
一直忙到中午,才把洞堵好。
苏瑶又往田里放了水,盯着堵洞的地方看了半个多小时,水没再漏,田底的水慢慢涨了起来,没过了堵洞的泥团。
“太好了!堵住了!”二柱子高兴得跳起来,溅得满身都是泥。
村民们也都笑了,坐在田埂上休息。张婶从家里拿来了玉米糊糊和饼子,分给大家吃。苏瑶接过一碗糊糊,喝了一口,心里暖暖的——虽然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有这么多村民帮忙,还有技术员送石灰,总算把洞堵上了。
技术员也没走,坐在田埂上,吃着张婶给的饼子,跟苏瑶聊天:“你们这水田,明年冬天得翻修一下,把冻裂的土都扒开,再填上新土,不然明年还得漏。”
“知道了,谢谢你提醒。”苏瑶点点头,心里记下了。
下午的时候,苏瑶又往田里放了些水,确保水够深,能泡软土层。她还在田里撒了点水稻专用肥,肥料撒在水里,很快就溶解了,水变成了淡淡的绿色。
“苏瑶,肥料撒完了,接下来干啥?”二柱子问。
“接下来准备插秧!”苏瑶笑着说,“明天咱们把秧苗从育秧棚里拔出来,捆成捆,后天就插秧,争取一天插完。”
村民们都很高兴,开始准备插秧的工具。有的修插秧机,有的整理秧苗绳,有的把田里的杂草拔干净,村里一片忙碌的景象。
第二天早上,苏瑶带着村民们去育秧棚拔秧苗。秧苗已经长得很高了,绿油油的,根部还带着土,抓在手里沉甸甸的。大家把秧苗捆成捆,每捆十棵,放在竹筐里,挑到水稻田边。
“开始插秧!”苏瑶喊了一声,村民们赶紧行动起来。
技术员又来了,这次没开车,是走路来的。他站在田埂上,看着村民们插秧,笑着说:“苏瑶,你们插得真快!比我上次看的别的村插得还好。”
“谢谢你的石灰,不然洞还堵不上。”苏瑶抬起头,笑着说。
“谢啥!都是为了庄稼好。”技术员说,“我就是来看看,要是有啥需要帮忙的,你们尽管说。”
一直忙到傍晚,才把秧苗插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