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书禾脸上也露出了如释重负而又充满期待的笑容。
但她很快冷静下来:“李嫂,这只是开始。海外市场要求更高,我们需要做的准备还很多。”
正当她沉浸在初步打开新局面的喜悦中时,一个低沉而熟悉的声音,在她身后不远处响起。
“黎厂长。”黎书禾浑身一僵,几乎以为自己出现了幻听。
她猛地转过身。展位入口处,宋祈年穿着一身熨帖的常服,身姿笔挺如松,正静静地站在那里。
南国的阳光透过场馆高大的玻璃窗,在他肩章上跳跃出细碎的金光。
他脸上没什么表情,但那双深邃的眼眸,正一瞬不瞬地看着她,目光里带着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有关切,有欣赏,有骄傲,或许,还有一丝风尘仆仆的疲惫。
他怎么会在这里?!
他不是应该在更南边的驻地吗?
黎书禾怔在原地,忘了反应,只觉得眼眶瞬间就热了。
半年的分离,无数个独自支撑的日夜,所有的坚强和隐忍,在见到他的这一刻,几乎要土崩瓦解。
宋祈年迈开长腿,几步走到她面前。
他的目光在她身上那件墨绿色旗袍上停留了一瞬,然后重新落回她的脸上。
“路过。听说有博览会,来看看。”他语气平淡,仿佛真的只是一次偶然的邂逅。
但黎书禾知道,绝非偶然。
他定是知道了她要来参展,特意赶来的。
这“路过”,包含了多少他未曾言说的牵挂和支持。
“你……”黎书禾张了张嘴,声音有些哽咽,千言万语堵在喉咙口,最后只化作一句,“吃饭了吗?”
宋祈年眼底似乎掠过一丝极淡的笑意,摇了摇头。
“李嫂,这里麻烦你照看一下。”
黎书禾对还在震惊中的李嫂交代了一句,然后几乎是下意识地,伸手拉住了宋祈年的手腕,“走,我先带你去吃饭。”
她的动作自然而又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
宋祈年低头看了一眼她拉住自己的手,没有挣脱,任由她拉着,穿过熙攘的人群,走向场馆外的餐厅区。
找了一家相对安静的茶餐厅坐下,黎书禾才松开手,感觉脸颊有些发烫。
她低头看着菜单,借以平复狂跳的心绪。
宋祈年坐在对面,目光沉静地打量着她。
半年不见,她瘦了些,但眉宇间那股韧劲和神采,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夺目。
刚才在展位上,他看到了她与客商交谈时那份自信与从容,看到了她身上那件明显出自她自己设计的、优雅得体的旗袍,也看到了展位上那些标注着“黎书禾服装厂”和“禾·韵”系列的精致服装。他的书禾,在他看不见的地方,已经成长得如此出色。
“工厂,还好吗?”他开口,声音比平时略显低沉。
“嗯,还好。”黎书禾点点头,深吸一口气,抬起头,迎上他的目光。
这一次,她没有报喜不报忧,而是将这半年遇到的困难、做出的决策、取得的进展,包括刚才与深圳客商初步达成的合作意向,都清晰而简要地告诉了他。
她不再仅仅是需要他庇护的妻子,而是可以与他平等交流事业伙伴。
宋祈年安静地听着,没有打断。
直到她说完,他才点了点头,只评价了四个字:“做得很好。”
没有过多的夸赞,但这四个字从他口中说出,却重逾千斤。
黎书禾知道,这是他对她这半年所有努力和成长的最大肯定。
“你那边……一切都顺利吗?”黎书禾关切地问。
“顺利。”宋祈年言简意赅。他从不细说自己的工作。
饭菜上桌,两人安静地吃着。
分别半年,似乎有很多话要说,却又好像一切尽在不言中。
他看到了她的成长与强大,她感受到了他沉默背后的支持与思念。
“展会结束后,有什么安排。”
宋祈年放下筷子,问道。
“跟李嫂在市里再待两天,考察一下这边的面料和辅料市场,然后就直接回去了。”黎书禾回答。
“嗯。”宋祈年应了一声,从军装上衣口袋里拿出一个巴掌大的、包装朴素的小盒子,推到黎书禾面前,“给你的。”
黎书禾愣了一下,接过盒子,打开。里面是一条细细的银质项链,坠子是一枚造型简洁、却打磨得十分光滑的椭圆形和田玉籽料,温润莹白,散发着内敛的光泽。
这不像他会买的东西,更像是……精心挑选的。
“这……”黎书禾惊讶地看着他。
“戴着。”宋祈年语气依旧平淡,目光却落在她空荡荡的脖颈上,“衬你。”
黎书禾的心,像是被羽毛轻轻拂过,又软又暖。
她拿起项链,冰凉的玉石贴在指尖,却仿佛带着他掌心的温度。
她低下头,自己有些笨拙地扣上搭扣。
那枚温润的白玉,恰好垂在她旗袍立领下方,与她沉静的气质相得益彰。
宋祈年看着她戴好项链,冷硬的唇角几不可察地弯了一下。
短暂的相聚后,宋祈年因公务在身,必须即刻返回驻地。
他将黎书禾送回博览会场馆外。
“照顾好自己。”
他看着她,目光深沉。
“你也是。”
黎书禾仰头看着他,心中虽有万般不舍,却已不再彷徨。
广州之行结束后,黎书禾带着满满的收获和颈间那枚温润的白玉返回了工厂。
与深圳华艺公司的初步合作意向像一颗火种,点燃了她心中更广阔的蓝图。
她深知,要将产品推向海外市场,现有的标准和体系必须再次升级。
她立即召集管理层开会,传达了博览会的情况和海外合作的机遇。会议室里,气氛既兴奋又凝重。
黎书禾没有空谈愿景,而是直接切入实质性问题。
“海外市场对质量、交期、环保标准的要求极为严格。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对标国际标准,进行全面整改。”
她成立了专项小组,亲自负责。
首先从面料入手,她带着采购团队多次南下,与符合国际环保认证的面料供应商建立合作,哪怕成本有所上升。
同时,她聘请了专业的外贸人才,负责解读国际贸易条款、信用证操作以及跨文化沟通。
生产环节的挑战更大。
工人们习惯了国内订单的节奏和标准,对海外客户近乎苛刻的质检要求一时难以适应。
一件衬衫的线头、一个纽扣的牢固度,都可能成为退货的理由。
黎书禾没有妥协,她组织了多次培训,亲自在车间示范,强调“细节决定成败”。
那段时间,车间里常能听到她冷静而坚定的声音:“这里,拆掉重做。”